□张炳红,刘金鹿,江 源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无论是乡村发展、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治理,都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作为培养区域人才主力军的职业院校,是铸牢乡村振兴的根基。职业院校如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在服务区域、服务乡村的同时促进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就业教育,根据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现代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应当与产业升级、行业发展、专业转型、区域发展深度捆绑,要能够实现多形式、多通道、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激活了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应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巩固防脱贫成果。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受教育者多样化成才。职业教育更多培养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构成来源广泛,有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毕业返乡学生等。群体的多样化意味着教育对象类型的多样化,从而产生知识诉求和发展诉求、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现代职业教育体现的人本价值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下,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让不同需求的群体得到符合自身诉求和能力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差异逐渐显现,只有打通职业院校人才供给链和区域经济需求链,才能充分发挥职教人才优势。如果说在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通过“送技予农”实现农业的发展,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要助力农业向乡村产业转化。乡村产业是要打造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实现以教促产带来乡村资源梳理整合的新思路、以产助教带来职业教育建设体系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3]。
职业教育强调服务于教育的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充分发挥多元社会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如果在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政府统筹主导实现与乡村群体的对接,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则应当以产业企业、科创园区研究机构、职业教育集团等多元社会力量为纽带,实现乡村产业和职业院校、产业企业的直接对接。
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为活跃的要素,土地、资本等要素只有依托劳动力才能激活和运转。在构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中,人才是基础和关键,无论是专门性政策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印发,还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提到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人才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农民,其有可能是产业专家、返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因此乡村人才应当包括乡村技能人才、乡村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多元人才。目前,这些人才主要通过乡村“外”引进人才和乡村“内”培育人才两种渠道获取。为了更好地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困境,应当从乡村“外”“内”两个角度突破人才困境。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人才引进的困境,首先要确定“引进的人才”范围。引进的人才应当是指并未长期在所服务区域生活生产的技能人才、服务人才、治理人才等。要将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留下,关键在于“人”和“乡村”是否相互匹配,这样的匹配体现在个人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的一致性和基层乡村对个人发展的反馈程度[4]。
2.1.1 个人发展目标和乡村振兴目标之间的差距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落脚点应当是大美乡村,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建设者与乡村建设发展共成长、同进退。当脱离乡村环境的返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或者就业时,其内在要求必然是个人发展目标要和乡村振兴目标相一致,当目标逐渐不一致或者发现难以实现时,则会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途径,甚至是离开家乡,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建设的中断。产业专家作为技能型人才,个人发展目标服务于产业、行业,产业振兴只是乡村振兴中的一方面,只有当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和所在产业、行业目标高度一致时,产业专家才会有更大的动力投入乡村建设中。
2.1.2 个人发展和基层乡村反馈之间的差距
对于乡村振兴的支持,目前更多研究的是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或者政策倾斜,而鲜有研究乡村、乡民本身对于这些政策的反馈。“从上到下”的支持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资源,“从下到上”的反馈则能够真正让这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现实中,这样的反馈受到乡村治理环境、乡村经济环境、乡村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若个人发展在陌生环境中得不到支持,无法得到环境的反馈,将会影响个人发展目标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否仍然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则需要取决个人对于未来乡村反馈的发展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乡村人才很难留下来。
人才引进需要解决的是留下来问题,培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人才最能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人才培育注重的是“育”,而“育”不仅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以往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还要考虑到为受教育者打造的培育体系是否适合。
2.2.1 受教育群体差异化明显
相较于学历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具有年龄结构稳定性、学习能力相似性的特征,长期在乡村生产生活的群体,年龄结构差异大,并且多数较早脱离学习环境,难以塑造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直接使用。
吴兆明等(2019)[5]对江苏省1 158 名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调研发现,有90%以上的受访者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有31.19%的受访者表示职业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仅有15.19%的受访者希望选择网络视频和电视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性,而只凭借对乡村群体的固有印象,教育价值将得不到体现。
2.2.2 人才培育倾向性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一在于通过“送技予民”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并且以职业教育为主要方式,培育一大批初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容易将乡村人才培育等同技能培训,只注重技术技能的培训。并且,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局限于一种单纯培养受教育者技术技能的活动,错误地定义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范围。培育出的人才在相关观念的影响下更强调发展乡村的“硬实力”,而极易忽视发展乡村的“软实力”。“软实力”的缺乏,会反噬乡村的“硬实力”,也会从根源上腐蚀乡村振兴的根基[6]。
2020 年2 月,铜川市印台区等29 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省56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的门户,是西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排头兵,为其他西部地区提供有效的经验支持[7]。
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有力手段的职业教育,要想赋能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在充分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才振兴问题。对比东部地区“三农”发展能力强、现代化进程推进快的特点,陕西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在产业融合、绿色发展、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个方面还存在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人才培育路径的设计,职业院校具有学科针对性强和区域针对性强的特点,其中商科类职业院校虽然不能像工科或者农业类职业院校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创造直接效益,但是能在打通产业鸿沟、营造人文环境、塑造乡村风貌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职业院校为乡村提供人才培育,应充分考虑乡村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对接产业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定点定向为乡村提供人才培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陕南地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各不相同。以关中地区为例,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好、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特色民俗旅游前景好,可以考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民俗旅游。结合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数字商务学院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对接乡村民宿的运营、旅游管理专业对接乡村旅游的开发、人文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对接乡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对接乡村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和市场拓展,同步实现了乡村对接和企业对接[8]。
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困境时,除了受教育群体年龄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外,还受到职业院校对于乡村人才培育的错误认知的影响,即“重培训”“轻培育”。培育是在技能培训的同时融入思想修养和人文素养,既需要定制化的人才培育方案,也需要定制化的人才培育课程,逐步打造学习氛围浓、人文环境好的新型乡村[9-10]。首先,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育方案时,要跳出学历教育以专业群或者以专业为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维定势,要根据乡村需求、受教育者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其次,在人才培育方案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适合乡民的文化修养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参与到人才培育方案的设计中,同时要针对乡民设计专门的课程,融合党史学习和思修学习。再次,要考虑到授课形式,选择线上课程、远程授课或是面授的授课形式时,要做好事前调研,制定符合乡村群体的学习习惯和乡村实际情况的授课形式。
个人发展目标和乡村振兴目标、个人发展和基础乡村反馈之间的脱节会造成引进人才流失的问题。吸引毕业生返乡工作、扎根家乡是解决乡村建设人才流失的最好方式。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这些学生熟悉家乡环境,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无疑是乡村建设最好的人才动力,但只有不足7%的学生首选愿意回家乡工作,原因是有些学生对家乡发展情况的认识不够,存在个人发展和家乡发展难以契合的现实因素。
职业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创业热情,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调研家乡风土人情和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重新点燃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促使学生转变人生目标,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培养出爱农村、爱家乡,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人才。职业院校需要立足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定位,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乡村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产教融合,制定特色人才培育方案。同时,注重学历教育阶段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培育,激发学生的爱家爱乡情怀,最终以人才培育方式实现赋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