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

2023-02-24 23:06刘晓艺
山西农经 2023年2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民

□刘晓艺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问题历来备受重视,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蓝图,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应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以更坚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1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农村会议中释放了重农强农信号,强调要以乡村振兴为重心,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抓好“三农”各项工作,要求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1.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高效发展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推动农业高效高质发展的过程。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处于更加突出地位,具备雄厚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农业设备先进化,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发展为现代化生产;种源自主可控化,生物育种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二是农村经营管理规范制度更加健全,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逐渐完备。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出现一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规模化,形成现代生产管理方式并拓宽现代营销渠道;农村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农业内部产业,农业和二三产业之间实现融合发展,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三是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1]。

1.2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宜居宜业和美的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过程。

一是出行通畅。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交通网络通畅便捷、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健全。

二是生活便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齐备,食品消费多元供给,生活富足。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农村民生服务提标扩面。

四是生态优美。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得到整体提升,农村生态得到保护修复。

五是乡风美、民风正。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其领导下的农村治理体系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方向发展,能弘扬移风易俗、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提升[2]。

1.3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和农村两个现代化的根本,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市和乡村实现融合发展,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农民和市民的身份界限淡化,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落差不再明显,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体现[3]。

2 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0.65 万亿kg 以上,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短板。

2.1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藏粮于技”的关键,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器。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和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但是我国农业科技与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虽然在近10 年提高15 个百分点达到72%,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与实现农业强国的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分为三大阶梯,地势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在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差距。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不足。《2022 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专利数量均居全球第一位。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现象,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连接不够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同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以政府为主导,严重缺少专业特色鲜明、设备水平高的农业服务组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未达到理想效果。

2.2 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不完善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要素。

在农业产业体系方面,从全国产业结构上看,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丧失大量劳动力,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农村内部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不到位,农业全产业链条短,目前全国农村产业融合总体水平偏低[4]。

在农业经营体系方面,从生产上看,虽然土地流转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新型农业主体逐渐发展起来,但小农户仍占我国经营主体的绝大多数。农业经营格局依旧具有小规模、分散化的特点,不利于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市场上看,农产品品牌经营理念落后,缺乏系统的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农产品的加工、经营、销售环节不健全,品牌建设流程和体系有待完善,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约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例如交通上农村地区道路等级低,偏远地区道路交通不完善,物资运输不通畅,生鲜农产品存在“最初一公里”问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不高,关于互联网,我国行政村已实现宽带基础设施全覆盖,但5G 基站少、信号不稳定。农村还存在网络使用少的现象,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农民难以及时掌握可靠的市场信息,农村经营管理与外部市场脱节,造成农产品销售滞留,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

3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借鉴其他农业强国的经验,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火车头”的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3.1 建设农村基层战斗堡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要把其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现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组织力和凝聚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农、惠农政策,发挥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

二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选拔和考核制度,选拔引导思想正、做事强的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把基层工作情况作为干部选任标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细化和落实农业工作量化标准,严格打击“面子工程”,牢牢树立保障民生的发展思想,在真抓实干中带领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6]。

3.2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现代化的农业农村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进步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动力,也是走出现实困境的关键一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抓好问题和产业两个方面,一手抓农业科学和技术,一手抓农业经营管理。加强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将重点放在生物育种和农机装备两个领域。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培育种业领军企业。关注主要经济作物的耕种、管理、收割、运输和贮藏等环节关键农机装备现实需求,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供保障。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发展形成“以优种促优产”的农业生产局面。此外,构建多元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技推广队伍要强化特色、提升素质,鼓励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把农业科技成果写在田野上[7]。

3.3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体系充当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器的角色,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强国战略中必备的基础要素。我国各地农业发展条件各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同,基于现实情况,必须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着力综合性发展,由此可以从两方面推进。

一是要因地制宜,探索本地农业融合发展方案。推进农村生产经营多元化,适当发展林牧渔等产业,提高其在农业产业中的占比。

二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短,具有很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要基于产业发展规律,推进农业从原先种养环节向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等第二、第三产业迈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

3.4 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较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加快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养,引进农业人才。

一是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素养。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这就要求农民具备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根据各地农业生产所需,借助外部力量开展农民培训会,普及农业知识和技能。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增强农业领域人员的能力。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要深入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数字科技体验、数字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农民逐步认识、接受并应用数字技术。

二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农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乡村特色文化活动,使农民自觉接受思想道德熏陶,共创农村社会良好风尚。

三是重视人才引进激励制度,留住农业人才。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农村老龄化及农业兼业化凸显,要积极鼓励农业人才下乡,出台农业农村专业的人才引进优待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为乡村队伍加强主力。

3.5 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防治结合,着力预防和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构建绿色农业标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生态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规范农业生产全过程,严格控肥控药,抓好产地环境修复工作。加快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借助科技推进减排、降碳、扩绿,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农业化学品投入量,促进秸秆科学还田,推动农业向低碳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依靠国家科学规划和强力推进,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传统基建,根据农业产业需要,持续推进乡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农村道路要向农户和农田延伸,修建坡缓、弯大、有会车空间的乡间道路,构建包括乡村生产路、生活路、物流路等多种道路在内的交通体系。农村水利建设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灌溉整治和水系连通建设,修建一批中小型水库、水井、蓄水池、防洪通道等水利设施及配备相关设备,保证“旱涝保收”。注重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完备的数字化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5G 基站密度,优化网络信号质量,不断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协同以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数字化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精准播种、施肥、灌溉、治虫,提高农田产出。建设智慧牧场、牧场、渔场、林场,推进数字技术向各产业渗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4 结束语

我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对照世界农业强国的标准,我国在农业科技水平、产业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和农情,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更高效、高质的乡村振兴道路。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