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叶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党的二十大召开,标志着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国家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农村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需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经济是关键。
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发展,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刘振国(2010)[1]认为,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社会救助、智力支持、农民增收、社会改造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同时,指出政策环境也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而在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张梅芳(2023)[2]认为,我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品牌建设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体系不全以及社会资本纳入不足等问题。牛方鹏(2023)[3]就乡村振兴五大板块进行困境分析,试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振兴。马永涛(2023)[4]认为,资金和技术短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较差、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董亚宁等(2023)[5]认为,农产品品牌与建立市场流通一体化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技术、基础设施、品牌建设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各学者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各抒己见。王雯(2023)[6]认为,农业经济应该推广新工艺,更加机械化、现代化。于小莉(2023)[7]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研究认为,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王春静(2023)[8]认为,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法律、强化群众引导、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方式,试图探索一条绿色金融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谢源祁和刘辉(2023)[9]实证分析了我国1 651 个县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得出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且数字金融覆盖的越广越利于农业经济增长的结论。胡晨沛等(2023)[10]从生产要素的视角,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然表现出较强的资本依赖,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此外,众多学者认为,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商,徐文(2023)[11]研究发现,电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优化农产品市场资源配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化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需提高村民对于电商的认知、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以及完善市场监督机制,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在电商中的发展。香梦雅(2022)[12]认为,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实现农业经济转型,主要通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建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金融服务质量以及重视农业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转型。还有诸多学者认为农业经济发展要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全面、高效[13]。
M 村位于贵州省罗甸县西北部,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 320 hm2,总耕地面积为398.73 hm2。M 村由8 个自然村寨和2 个辖组组成,全村有480 户,共2 150 人,是聚集了汉、苗、布依族等多个民族的农业生态村。人均耕地面积为426.7 m2,可开发使用的荒地面积约为200 hm2。M 村的产业主要包括蔬菜种植、林业、畜牧养殖、水果种植,成立了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首先,蔬菜种植。主要有西红柿、莲花白、大白菜、四季豆和茄子等蔬菜,加之农业耕地面积一共有26.7 hm2,每户能实现人均收入850 元。
其次,林业。林地面积为679.22 hm2,林业的发展促进了M 村的农业经济增长。
再次,水果种植。M 村是罗甸县种植水果数量最多的村,每年都会根据季节变化种植各种水果,例如黄果、脐橙、柚子、哈密瓜以及西瓜等,果树种植面积达75.4 hm2。
最后,多产业融合发展使M 村的农业经济收入翻了一番。M 村有大规模农业种植户6 户,每户种植面积43.3 hm2;家禽以及畜牧规模化养殖户2 户,主要喂养鸡、牛、羊、猪等牲畜;还有2 家农业企业,1 个家庭农场以及1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M 村全年村集体收入为137 万元,每年本村居民人均可从村集体中获得分红(收益)25 200 元。
M 村发展农业经济是以产业、资金、土地为一体,把农户的基地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村+基地+农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土地入股的形式。农户根据自愿原则提供自己的土地,由村委统一规划土地用处。在政府的帮助下,这些土地用于种植申请到的一批板栗苗。由村民自己管理,板栗成熟以后由村委统一销售,再根据产量分红。
其次,资金入股的形式。村干部组织村民每户按9 000 元的资金入股,前期共收到7 户村民的资金共计63 000 元,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共投资11.99 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引进“西门塔尔”种牛1 头。
最后,产业方面。M 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产业的经济效益,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对村里的产业进行统一技术指导、管理、销售。M 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科学生产意识,降低了生产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14-16]。
乡村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交通不便是阻碍M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需要用到的工具很多,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机械化农具难以运到村子,导致M 村农业种植只能用一些传统且简单的工具,若要进行大面积种植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部分村民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除了村民自家使用,剩余的部分农产品由于交通不便难以外销,而这些农产品未能得到科学的处理,保存时间短。
另外,M 村水利灌溉系统不完善,稻田等农业用地缺水,村民不愿意在农业种植上花费太多时间和资金,造成M 村农产品产量低。
通过与M 村村民访谈得知,M 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少。受交通不便的影响,M 村的蔬菜、水果以及养殖的猪、牛、羊等很难外销出去,只能选择就近售卖,或者赶集时去附近的镇上售卖。一般在镇上赶集的都是附近村子的村民,所售卖的农产品其他村民也有涉及种养殖,收益不高。想拿去县城售卖,可是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最后只能以便宜的价格卖给菜商,所以对于M 村的村民来说,这些农作物留在家中坏掉或卖掉对其收入影响不大。
村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劳动力流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M 村年轻劳动力多数选择外出务工,认为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更多,进城务工可比农业种植更快地挣更多钱。因此,M 村的主要劳动力也变成了留守老人、妇女,其由于体力弱等原因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种植活动,阻碍了M村的农业经济发展。
由于M 村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各种家庭事务使得妇女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农业生产上,家中的农地只有靠老人来耕种,而老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方法,认为只要多施肥料庄稼就会长得好,结果造成土地结块,农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此外,老年人由于体力较差,只能种植距家较近的农地,造成土地浪费[17]。
交通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的一切发展以交通便利为前提。在县政府大力支持下,M 村村委会为村里修建水泥路,有利于运输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工具和运送农业肥料。同时,政府还修建了田间小道,方便建设农业用地,修建蓄水池和灌水系统等用于农业生产的基本设施,也便于农户将农作物搬运回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此外,道路的修建有利于更快地把农产品运输销售出去,以此实现农民增收[18]。
M 村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是政府收购外销和电商平台销售。政府通过与蔬菜商或者水果商合作,待农产品成熟时由政府统一收购、外销,最后根据产量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近年来,电商行业快速发展,快递普及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在水果等农业产业上,M 村抓住电商发展的机遇,在电商平台上售卖各种水果,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人均收入2 000 元/年,电商、快递等行业进入农村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9]。
要发展农业经济还得吸引青年留村发展,只有把劳动力留在乡村,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首先,要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M 村村委会通过减免税收、免租金的方式帮助M 村迎来了首家农业企业,解决了一部分青年的就业问题。
其次,政府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方式也解决了少部分人的就业困境,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政府还激励年轻人留乡创业,为其提供资金、奖励,同时免除贷款利息[20]。
最后,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M 村村委会为其提供公益性岗位,例如,护林员和保洁等公益岗位,收入为500 元/月。
发展农业经济就要提升村民农业种植能力。M 村在政府的带领下,邀请了农业种植专家、畜牧养殖专家以及果林栽培方面的专家进村为村民开展培训,开展技农业技术培训班10 多期、果林栽培15 期以及畜牧养殖18 期,共40 多期培训,3 800 多人参与培训,M村75%以上的村民都掌握1~2 门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这些培训充分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了村民农业种植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2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民是主体,占主导地位。要让农民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化农业经济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提升农民的科学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在党、政府的领导下,要坚持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中来,多渠道、多方面地探索我国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M 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为其他乡村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