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潼
(中共凉山州委党校,四川 凉山 61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并号召“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
可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优势,解决目前农村地区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3]。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强基富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保障。
博洛乡普洛村距离乡政府2 km,下辖2 个农牧社,行政区划调整后,乡政府周边的农户入村重新组建普洛村。普洛村平均海拔为2 500 m,农作物以土豆、荞麦为主。普洛村有耕地518.52 hm2,林地502.51 hm2,草原349.47 hm2。四畜存栏量为910 头(只),家禽共有1 150 只。成立了2 家专业合作社,83 户加入合作社组织。2022 年,普洛村外出务工人员为175 人,其中脱贫户79 人,务工工种主要包括建筑、服务,电力、电子厂,务工地点主要在省外。
1.2.1 科学谋划,选准特色产业
昭觉县博洛乡由普洛村、甲阿史村、日达村、坡格惹村、金曲地莫共五个村组成。普洛村位于博洛乡道边集市旁,南接四开乡,是博洛乡重要的交通枢纽。普洛村深刻把握地理位置优势,立足资源禀赋,现已在村安置点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用于农产品集中销售,扩大农产品销路和销量。目前,普洛村抓住电商发展的趋势,以一个中心辐射五个村的特色产业,设立了特色农产品展示区、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区、村史馆展览区,让消费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博洛风土人情、人文景色、特色产业。例如,普洛村官方抖音账号以寻找“五朵金花”为主题,以Vlog 形式记录五位性格迥异的彝家女孩的日常生活,宣传普洛村特色旅游业、彝绣文化、毕摩文化、婚丧嫁娶文化、地方特产等,推广彝家美食以及农产品,带动博洛乡农产品的销售,提升博洛乡的形象,目前已推送三期视频,获得近两万点击量。
1.2.2 深入挖掘农村生态价值,促进三产融合
普洛村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美好的田园风光、乡村文化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家乐,实现观光农业与民族文化、度假休闲的有机结合,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在安置点旁建成一座农家乐和一片鱼塘,占地面积2 000 m2,同时配备3 333 m2蔬菜大棚基地,为游客提供垂钓和乡野采摘休闲娱乐服务,促进游客消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2.3 多渠道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2021 年,普洛村建成了220 m2的恒温冻库。由于普洛村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流通体系还未成熟,因此将恒温冻库以5 000 元/年的租金、农家乐以10 000 元/年的租金出租给大农国乌金猪养殖公司,这两处固定资产共计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5 000 元/年的保底收益。未来,随着经营利润增长,租金也会相应上涨。
同时,普洛村按照“一村一案”的发展思路,以“培养一名专技人员,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农户”为目标,着力开展彝绣车间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留守劳动力作用,带动其制作查尔瓦(彝族传统服饰、羊毛披毡)、彝族刺绣等,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发挥普洛村巾帼力量。
一是留守人员结构不合理。截至2022 年底,普洛村安置点常住人口171 户751 人,全村18~60 周岁人口共237 人。受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劳动力流入县外155 人,占比65%,其中以25~45 岁青壮年居多,务工地点主要在广州、河北、西藏、河南等地,仅在务工淡季返乡。同时普洛村有举家搬迁的现象,许多村民在县城或其他城市购买住房,农村住宅空置。常年留守村庄的人中,年轻劳动力数量不及1/2,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形成了三大留守群体,留守人口规模正在不断增大。
二是产业全链突破、融合发展还不到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普洛村借助“一村一品”项目培育,确立了“乡村文旅”这一特色产业,建立起以精细种养、精深加工、精准销售为框架的村级产业体系。但农村集体经济产业总体处于弱势,增收模式仍以传统的农副产品销售为主,一二三产业均过于倚重合作企业,处于“为企业做配套、替企业代加工、找企业代销售”的被动状态,尚未形成自主可控、上下游贯通的链式产业格局。此外,监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制约着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4]。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保障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建设基层党组织、促进城乡融合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治理实践中,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好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应当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能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村级组织的服务意识、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提升村级组织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5]。
农村集体事务的管理成效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息息相关,基层党组织相关工作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基层党组织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地深入到村集体经济的既有结构之中,发挥好集体经济及相关产业振兴的“领头羊”作用,逐步落实和提高基层政治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提高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为农村未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6]。
农业生产收入低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整合现有资源,培育扶持种植大户,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保障力度,同时改进农业补贴方式,比如要以是否种粮为依据进行补贴,而不是以承包耕地面积为依据,从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发挥普洛村城镇近郊型村优势,鼓励村民进入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乡村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到昭觉县域或西昌市域就业,为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普洛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转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科学选取适宜的特色产业。我国乡村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保留着浓郁的乡村特色文化和深厚的农业文化。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要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延续乡村历史遗存和文脉,述古传新,挖掘和传承乡村精神遗产,维护乡村共同记忆和集体认同[7]。以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动能,让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普洛村应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特别是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情、农耕文化、民俗古村落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尤其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加强宣传和推广,打造品牌活力,让文化赋能特色农业发展,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乡土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不断挖掘、释放和激活乡村文化的多元价值,促进乡土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不仅需要培育乡村文化产业,而且要着眼于发挥农业发展的独到特色,使文明价值成为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有效助力,并大力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做足“农业+”文章,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支持发展农家乐、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扶持农民打造村品牌,推动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要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在提高资产性收入和拓展经营性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彝绣制品、荞麦、高山山羊等系列土特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更多特色农副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党组织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普洛村与对口帮扶单位中共凉山州委党校深入谋划新阶段帮扶思路和重点,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共同制定过渡期内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规划,确保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按照“一村一案”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当地百姓增收,以“培养一名专技人员,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农户”为目标,全面激发普洛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发挥党校优势,狠抓人才联育,坚持把结对帮扶作为锻炼干部、培养农村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有计划、有梯度地选派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新入职人员和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普洛村开展实践锻炼,深入了解“三农”工作,在融入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砥砺品行。做好双方任职、挂职干部交流学习对接和专技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党校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还承担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功能[8]。地方党校作为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阵地之一,可以从理论宣讲、文化挖掘和学术座谈等方面发挥作用[9]。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培养具备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复合型农业农村人才。同时,积极配合落实返乡创业优惠政策,设立返乡创业基金,通过支持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持续开展消费帮扶,以购代捐,进一步深化两地产销对接,推动普洛村农特产品全面进入市场,协助寻找销路,扶持普洛村农特产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机制。
多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削弱了传统农村价值共识的凝聚力,农民观念的重大转变引起了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和纠纷,影响着集体经济发展[10]。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要重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11]。
一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
二是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制订完善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遏制婚丧高额礼金、乱办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12]。
三是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加强,各类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极大改善的良好局面。做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显著提升个人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要保护发展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加大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力度,开发彝族刺绣、查尔瓦等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
五是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四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立乡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普洛村因地制宜,结合区位优势,制定落实了一系列政策,对当地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对其他乡村具有借鉴意义。但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在实现阶段性成果中,仍需克服困难、及时调整,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产业支撑;整合农业要素资源,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单位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扶;立民风、铸乡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