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24 23:06王雨豪
山西农经 2023年22期
关键词:乌镇村民建设

□王雨豪,冉 琰,王 译,李 婷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2021 年,党中央、国务院将浙江省选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在浙江省城市未来社区建设的影响下,省内杭州、衢州、温州、丽水等地区就乡村层面开展了大量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2022 年1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全省首批100 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名单,这标志着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对于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未来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1.1 未来乡村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未来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首先,未来乡村旨在以人为中心,实行共建共享,由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发展成果也由全体人民共享。其次,未来乡村旨在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最后,未来乡村旨在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达到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水平。

1.2 未来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受逆全球化、老龄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未来乡村建设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首先,未来乡村能进一步激发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动能。其次,未来乡村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同时推动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最后,未来乡村能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镇居民的增加致使其生产消费活动向城镇聚集,从而释放出更大的消费需求,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

1.3 未来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我国一直以来将“三农”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未来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首先,关注农业现代化。支持和引导乡村产业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其次,关注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维护农民享有的平等权利,提升农民平等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最后,关注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城乡共联共享。

2 未来乡村建设的内在机理

2.1 未来乡村建设的内涵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依托,即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突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打造产业、风貌、文化等九大未来场景。从理论上来看,未来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理论和方法在发展视域之下的创新,是立足乡村、面向未来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从实践上来看,未来乡村建设是浙江省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是新时代美丽乡村、数字乡村等建设的递进。

2.2 系统论视角下未来乡村建设的要素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未来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以规划为前提、产业为基础、生态为特色、治理为保障、数字建设为趋势、邻里建设为重点、文化建设为特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立足共同富裕目标,必须推进规划科学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生态化、治理人本化、生活智慧化、邻里社会化、文化可持续化一体发展。

2.2.1 规划科学化

科学规划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前提。在未来发展的视域下,要对乡村进行空间、产业、人口的总体布局和建设。各乡村在空间改造方面各有千秋,总的来说,乡村空间布局与使用要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以村民的生产、交往、活动、娱乐、休闲等诸多活动为出发点,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月亮桥村,首先,通过整治建筑、美化环境、修建绿道等一系列措施,对乡村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为满足村民医疗、养老、娱乐等各方面需求,月亮桥村康养中心集月乡云诊、月乡食堂、月乡澡堂等功能区于一体,使村民们足不出村便能享受各种优质服务。其次,吸引众多“新农人”进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玫瑰园、草莓园、猕猴桃园等新型农业,使特色农业成为月亮桥村新标签。最后,月亮桥村村集体统一回收闲置农房,采用出租、合作经营的模式,吸引一大批“新农创”前来发展高端民宿等第三产业,并建设月亮工坊、山院、茶院等高端民宿。乡村空间规划的科学化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高端民宿的发展也助推了未来乡村建设。

2.2.2 产业特色化

特色产业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基础。乡村产业发展要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确定自身特色与发展方向,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增强村民对村集体的认同。例如,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镇横港村,在保留了乡村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将艺术融入其中,发展乡村艺术,同时凭借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具有丰富“鸭文化”的农业基础,大力发展以“鸭文化+亲子研学”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了乡村产业特色化,带动了乡村整体经济发展,使其实现了华丽蜕变。乌镇镇陈庄村雍泰农场则以农业为基础,采用数字化管理,打造智慧大棚,发展智慧型农业,同时通过开放采摘园、鼓励研学等方式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业。太湖源镇指南村和天目山镇月亮桥村依靠特色农业、高端民宿、乡村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发展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农文旅融合型特色产业,推动了乡村产业转型。

2.2.3 发展生态化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持续重视,乡村生态化发展愈显重要。乡村发展生态化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建立村民共同监督体系、实施卫生包干到户、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开展环保宣传等方式开展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与所在地方高校、环保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乡村生态建设。例如,太湖源镇指南村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双良商达环保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全域景区建设,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站点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站点,并运用新技术处理村庄污水与有机废弃物,经处理的污水和有机物可分别用于灌溉和施肥,不仅解决了生活污染物的治理问题,还促进了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成为全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典范。随着乡村生活环境的优化,村民们的生态意识也逐步提高,开始自觉保护村落环境,改造自家庭院景观,也促进了乡村绿色生态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月亮桥村在改善生态环境后,建设玫瑰园,种植食用玫瑰,打造了集花卉种植、赏花、花园婚庆、休闲和花茶制作等项目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业,在生态化发展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指南村则凭借自身优美的“红叶风景”,形成集特色农产品销售、采摘园、特色民宿、夜间游览、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多业态绿色生态产业。

2.2.4 治理人本化

现代治理是未来乡村建设的保障。未来乡村建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追求,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例如,乌镇打造了“云享乌镇”智慧治理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组建“乌镇管家联动中心”。乌镇管家微信小程序将数字化应用于小镇生产、工地、水利、街区治理、防疫、管理等多个场景。每个乌镇居民都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申请乌镇管家的职位,通过审核并接受相关培训后即可成为乌镇管家。乌镇管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该积分可换取乌镇文创商店的礼物,这种智能且新颖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了乌镇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2.2.5 生活智慧化

智慧生活是未来乡村建设的趋势。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乡村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让生活更加“智慧”,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而且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各村在产品销售管理、乡村治理、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监测、农业生产、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信息化手段。例如,月亮桥村积极引进智慧问诊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血氧、血压、心电测量等数据的采集、记录,并可通过远程问诊系统使村民实现足不出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为老人的日常检查提供了保障,使得生活更加便捷。太湖源镇指南村将治理、文旅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打造了“幸福码”,通过“幸福码”发布农产品信息、预订民宿、公开村务、征集民意等,促进乡村旅游业智慧化发展,同时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乌镇的“云享乌镇”通过构建“一底座、两路径、多场景”的工作体系,提高了地方规划、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智慧化水平,建设了科学、高效的数字化乌镇。其中,乌镇管家微信小程序可实现定点巡逻、解决群众纠纷、交通堵塞、上报险情等功能,新的多场景应用工作体系缩减了企业安全检查时间,实现街区无人值守,使信息处理更加便捷。

2.2.6 邻里社会化

互动邻里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在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中,打造未来邻里场景主要包括利用公共空间和场所,改造提升配套设施,建设村民互动交流的场所。完善村规民约,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困难帮扶,打造15 分钟幸福生活圈[1]。例如,月亮桥村始终把建设邻里社会放在重要位置,村委大力建设月乡云诊、月乡食堂、月乡澡堂等功能区,为老年人社交互动提供新场所,同时满足村民医疗、养老、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2.7 文化可持续化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未来乡村的特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发现,各村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手段,包括编入教材、通过各类活动展示、制作文化名片、建强传承队伍等。乌镇镇陈庄村是有名的竹编之乡,传承于此的乌镇竹编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全国范围内塑料制品的兴起严重冲击了竹编市场,大量竹器厂关闭,竹编行业一蹶不振。但是陈庄村村民们并未放弃对本村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农文旅的发展,建立了“竹芸工坊”,自主研发了各类竹编DIY 产品,通过开设研学课程传播竹编历史和文化,传授相关编制技艺,让更多村民和游客了解到乌镇竹编的美。除竹编外,陈庄村还建立了非遗老字号“泰丰斋”姑嫂饼的驻村点。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泰丰斋”自建了姑嫂饼博物馆,开创了“研学+体验”项目,让游客更生动地体验姑嫂饼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

3 未来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未来乡村建设的开展,乡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3.1 产业结构亟须优化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市场竞争力不足。在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中,农村生产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亟须优化,特色产业存在方向不明确、效益不突出等问题。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2 生态资源运用不够

早期,一些乡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农业生产大量用到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未经科学配比和处理,对农田土壤和周围水资源产生污染;农村对企业排污的监管不够完善,会破坏农村整体生态和形象;村委和社会力量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宣传不力,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中贯彻执行不到位,会影响生态环保观念的树立和美丽经济的发展。

3.3 科技手段应用不足

科技手段能够为村务管理以及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不具备智慧化生活和智能化管理的基础。根据调研发现,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监测的信息智慧化程度分别为54.5%和47.0%,与未来乡村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除此之外,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中,信息化程度仅为31.5%,信息化水平较低。同时,农村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对新兴技术的接受度较差,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3.4 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以往农村社会主要通过传统伦理观念和村规民约来调整、平衡邻里之间的关系。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村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尤其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传统文化传承愈发困难。除此之外,留守乡村村民不合理的年龄结构也使得文化宣传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较大困难。

4 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策略

通过对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专题调研,结合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应用、乡村文化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建议应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保、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文化传承等四方面进一步推进未来乡村建设。

4.1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共富乡村

产业兴旺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前提。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仍处于低端,需要加快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2]。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主导产业兴旺发达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具体来说,建设共富乡村,打造未来产业场景。首先,要盘活乡村资源。例如,通过施行土地流转政策,吸引“新农人”进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培育众创产业;统一收购闲置农房,吸引文旅集团、合作机构等“新农创”;建设农旅一体示范区,发展高端民宿等第三产业。其次,要发展特色产业。挖掘乡村自身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特色、区位等,因地制宜地策划能支持村庄与村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推进第一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最后,要坚持组团发展。通过一体化规划、项目化运作、集成化示范、片区化共享等手段打破行政“篱笆”,实现优势互补,组团发展。

4.2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优美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优势。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2035 年要达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的阶段目标,2050 年要达到“乡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3]。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打造未来低碳场景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未来低碳场景。首先,要解决乡村污染源头。通过建造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染物处理站,修建公共厕所等系列措施,从源头上解决乡村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其次,要持续改善乡村面貌。通过拆除整治有碍观瞻的建筑、美化庭院、拓宽村道、新建绿道等方法,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对生态退化、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修复。再次,要完善环境保护措施。村委要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乡村建设的每个领域。围绕“两山”转化,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新路径,用好乡村生态资源。最后,以加强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教育为主,通过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施行垃圾分类,建立共同监督体系,倡导“低碳生活”和“变废为宝”。

4.3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数字乡村

信息技术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发展趋势。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到2035 年,浙江省要达成全面形成数字乡村整体格局,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数字产业进一步壮大,数字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农民数字化素养明显提高,城乡“数字鸿沟”基本消除的建设目标[5-7]。

具体来说,建设数字乡村,打造未来智慧场景。首先,要完善农村网络设施。通过优化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增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其次,要发展现代农业。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相结合,如打造自动化温室大棚、开展农机作业等智能化种植模式、进行网上销售与服务等。最后,要完善智治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实现数字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

4.4 推动文化传承,建设人文乡村

乡村文化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活力来源和发展特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等不同方面对文化振兴进行了强调。主题文化繁荣兴盛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打造未来文化场景的各项具体任务。

具体来说,建设人文乡村,打造未来文化场景。首先,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根据本地传统文化、民宿等内容,建设乡村文化娱乐场所,如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地。其次,要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积极传承、发展本地特色民俗、戏曲等传统文化,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同时保护好乡村的历史文物、传统建筑等。最后,要推进文化产品经济化。将乡村特色文化以文娱产品的形式表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赋予文化新活力,让特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5 结束语

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强调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自组织性等基本特征,讲求通过系统思维实现整体综合的思维方法。从系统论角度看,未来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整体,以规划为前提、产业为基础、生态为特色、治理为保障、数字建设为趋势、邻里建设为重点、文化建设为特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必须推进乡村的规划科学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生态化、治理人本化、生活智慧化、邻里社会化、文化可持续化等一体发展。立足当前,产业结构优化、生态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应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仍然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和难点。在系统论视角下,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系统构建共富、美好、数字、文明的未来乡村。

猜你喜欢
乌镇村民建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