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咸阳 712082)
【编者按】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西藏民族大学依托“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2011 中心”)高端智库平台于2022 年组织了系列学术研讨会。我们整理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在研讨会期间的重要观点。本文发布的是“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专题研讨会”部分专家笔谈。专家们对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理论、策略与路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2011 中心: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意义非凡、责任重大,正确的理论构架是成功的根本所在,我们应如何认识理论的意义,如何运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吴丰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们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水平保护促进西藏高质量发展。以下方面应得到重视。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系统观统领西藏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在方法上,要更加注重统筹各要素,挖掘内在联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同时做好与国家政策的对接,积极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重大工程试点,以国家工程试点来带动和助力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第二,开展西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助力区域绿色发展。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要挖掘和丰富更多的生态产品,推动生态产品向经济产品转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三,开展规划顶层设计,谋划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生态保护与高效低碳绿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走出西藏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总之,第一,要认真领会和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第二,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第三,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西藏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国家试点政策,借鉴宝贵经验,助力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努力做到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余成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西藏推进高原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基于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西藏生态生产双赢,促进绿色发展。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边境地区,要立足新发展理念,结合边境实际和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为固边提供产业基础,带动民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边境地区生产和生态双赢目标。第二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探索西藏“两山”理论的转化路径。第三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双碳”之路。第四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统筹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科学合理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方案及模式。第五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符合西藏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的大食物观。充分发挥西藏比较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原生态草牧业,增加肉、蛋、奶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第六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幸福西藏建设,增进民生福祉。西藏必须深入推进生态工程与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生态保护与生态增收的途径方式,使西藏始终居于“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科学轨道之上,让西藏各族人民吃上生态饭、走上生态路、共享生态福。
张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问题不只是环境保护问题,事实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形象问题。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得到重视。第一,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但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我们是为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是增进睦邻友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一者,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确实可以增进睦邻友好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再者,西藏高原的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同样也有赖于周边国家的协助合作。第三,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是涉藏对外舆论斗争的重要前沿阵地,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回击各种不实之词。第四,就对策建议而言,一是应该重视西藏生态文明方面各项工作,持续系统推进,形成良好互动的局面。二是要积极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分类应对涉西藏环境话题,主动发声,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掌握话语主导权。
唐柳(四川大学教授):在理论上和实践层面,西藏加强生态价值转化均应引起高度重视。从生态价值转化的角度看,西藏面临的问题既有生态资源丰富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之间的矛盾,也有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还有生态价值深度挖掘程度不足的现实,更受对生态价值转化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足的制约。
关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应重点考虑如下方面。第一,从理论认知的层面来看,生态价值转化是将生态产品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过程。要树立顶层转化意识,将生态环境、生态产品、生态产业进行有机规划和推进,这些是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当务之急;第二,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西藏加强生态价值转化也是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必然要求;第三,从借鉴国内外经验来看,国际上,美国、德国等国家对生态价值实现的机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模式;第四,从价值转化到实践的路径来看,关键是要围绕生态资源的产权化、生态产品的品牌化和生态产业的市场化,“三位一体”推进生态价值转化;第五,从示范推广角度看,西藏应科学选择一批具备环境承载力、资源、区位、产业、市场等优势的区域,打造一批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场景,比如拉萨市系统提出的围绕拉萨河流域建设百里生态绿廊、百亿产业走廊、百里活力城乡长廊“三个百廊”,应该是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一体的有益探索。同时,要加强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价值转化的制度体系。
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生态价值辐射视角是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只有认清楚青藏高原、西藏的生态价值才能基于此与周边地区进行有效合作。西藏生态价值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可以分为资源价值、环境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生命维持价值、社会政治价值。青藏高原以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发挥着生态产品中心区的作用,并引领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生态发展,青藏高原甚至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之“源”。总体来说,青藏高原生态价值辐射途径主要分为十种。第一是生态品牌途径,第二是生态资源途径,第三是生态投资途径,第四是生态产品途径,第五是生态产业途径,第六是生态项目途径,第七是生态就业途径,第八是生态文化途径,第九是生态社会途径,第十是生态声誉途径。有了科学有效的途径,才能有效共建青藏高原生态价值辐射圈,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在态度上正确对待生态发展、在政策上进一步强化生态协作机制、在市场上不断促进生态流通、在组织上强调跨省区主动生态对接、在产业上构建跨区生态链、在技术上不断提高整体生态水平、在体系上构建青藏高原生态标准。
陈娅玲(西藏民族大学教授):要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西藏生态安全建设的逻辑、体系与路径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与西藏生态安全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藏的生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强化了对西藏生态安全的认识和实现形式。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西藏生态安全体系优化路径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化、一体化、持续化的思路,对西藏生态安全时空、功能体系进行优化。二是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构建多主体、多部门、多模式的保护和发展机制,对生态安全的内容体系进行优化。横向应建立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纵向要增强各级不同类型部门之间的协同保护和发展能力,提升保护和发展质量。三是通过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塑造,对以人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文化体系进行优化。第一,将传统生态文化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第二,加强对流动性人口的生态行为的宣传、引导和监管。四是通过全方位的考量,从生态安全基础设施、组织人员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科学技术保障体系、监管监测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着手,对生态系统的综合支撑保障体系进行优化。
2011 中心:在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过程中,头绪复杂、环节众多,我们需要聚集重点领域,抓住关键问题,突破主要瓶颈。请各位专家分享一下各自对此的观点。
方江平(西藏大学教授):如何科学评价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好指导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西藏地广人稀,环境污染很少,自然生态脆弱,人类活动影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因此目前的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符合西藏情况,甚至出现绿色发展指数全国倒数第二,而公众满意度全国第一的现象。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第一,不仅要评价整体,更要强调资源特色。第二,不仅要评价现在结果,更要评价建设过程和努力方向。第三,不仅要评价显迹,更要评价潜迹和可持续趋势。第四,不仅要分析统一规划目标,更要考虑不同功能区差异。基于这些理念,我们要加快构建西藏特色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其评估体系构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齐国家标准,进一步强化西藏特色指标,提出更高、更优的指标体系,如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等。第二,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资源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调整和设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或赋予指标的不同权重,从而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逐一提出各地市、各县区的差距,及通过努力而实现的途径。第三,建立长期的数据监测平台,分析各市地县区的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步值,以此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群众真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益处,更加乐于参加建设。
徐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绿色创新联合实验室共同主任、教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各类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巨大,为进一步巩固西藏陆地生态系统全国生态屏障的地位,打造全国碳中和示范区,提升包括生态碳汇在内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打造高原生物多样性高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碳汇协同效益。第二,开展生态系统增汇潜力及风险评估,建立生态碳汇提升优先区。西藏地域辽阔,高原生态系统固碳和储碳能力强大,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第三,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退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第四,大力发展生态光伏等绿色能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西藏光照资源充足,干旱区植被稀疏,大力发展生态光伏,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发电、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振兴共赢的局面将成为西藏未来经济发展和增汇固碳新的增长点。第五,加快碳汇交易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外碳汇市场交易。另外也要加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协同保护,要坚持“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
李迁(南京大学教授):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根本目标是为人类创造福祉,彼此间既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如何高质量地协同两者发展,需要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来对其整体性和功能性进行审视。西藏重大工程建设立项、设计、建设和运营多个阶段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复合系统中,存在着多重制度逻辑,包括:中央政府逻辑、地方政府逻辑、市场(企业)逻辑、专业逻辑(重大工程、生态文明高地)、援藏逻辑、宗教逻辑、社区(集体)逻辑、公众逻辑等。识别多重制度逻辑及其制度复杂性、构建从宏观的社会层级、中观的场域层级、微观的组织行动层级的联动协同机制来降解多重制度逻辑所带来的复杂性是推进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宏观上,要依据现有制度逻辑体系,结合具体场景来判断其中的可用性制度逻辑;在中观层面上采用“制度分解—适应性选择—多尺度管理”复杂性降解方式来管理具体场域中多个制度逻辑关系;在组织和成员微观层面,多主体在法律规定下的自由空间中开展信息交流和谈判,创新适应性模式。
从相关政策角度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应受到重视。首先是制度层面。一是要系统地梳理西藏重大工程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等中央、地方的已有法律、法规、规定、条例中的制度逻辑关系。二是要系统地总结西藏重大工程与生态文明融合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经验教训。三是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分析工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新理念给原有的制度体系带来的挑战。其次是模式及规范层面。一是要做到工程与生态文明不同场域中规定与程序的同步性。二是要针对具体场景创建多元化模式来形成彼此间的适应性。三是要做到实施过程中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包括:建立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体系、生态价值评价标准、生态补偿标准等。最后是认知和创新层面。要进一步提高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共建的理念,促进人和环境和谐发展,要结合具体工程、产业等场景,建立新模式、新组织和新身份,并通过模式与组织创新来反馈制度创新。
朱光灿(东南大学教授):应加大力度,协同推进西藏农村/农牧区污染治理,支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应关注如下方面。一是进行卫生户厕改造。结合节水、低耗、循环利用和资源化的处理理念,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改厕方案;进行充分无害化,制取有机肥回用于农牧业;开发不同改厕模式下的厕所建设以及粪污资源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完善西藏改厕技术标准、运维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二是优化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要针对西藏实际,做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协同”,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采用低碳生态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三是对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的处理。要优化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充分考虑就近就地资源化、减量化;从源头上控制畜禽粪污产生的环境污染;协同推进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完善西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机制、技术标准、运维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四是农村、农牧区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要根据西藏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特征研发山泉水净化处理技术与地下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提出制取安全饮用水的技术方案;针对不同水源水及处理工艺,优选消毒技术及输配方式,保障用户龙头水水质安全;针对高寒地区,优选村庄水处理装置保温装置;建立村庄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管理、运维、资金保障机制。
王文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研究员):农业科技创新要紧密围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第一方面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加快减排固碳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一是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二是改变农业模式,加强循环农业设施、设备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三是适应生态的特殊农牧品种的选育。四是适应高原环境的生物防控技术和生物肥料的研发。第二方面是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技术创新。一是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增效技术研发。二是农田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技术创新。三是关于水、光、热的高效率技术,尤其在西藏西部的寒旱区,如何有效利用水、光、热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四是耕地制度转变和耕地质量保护。第三方面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一是改变现有的有害生物的治理模式。根据虫害水平分布特点划分为三个区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半脆弱区和生态稳定区。三大区域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区治理。二是加快和完善建成一批高原农牧业特有生物资源的生态保护区。三是开展有害生物,尤其是纤维性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高原实验性研究。四是加快外来生物入侵的基础性研究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第四方面是加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典型乡村发展。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是现代农业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有效衔接。
苗彦军(西藏农牧学院教授):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西藏的草地生态问题。草地生态系统是西藏地区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其对于西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草地生态系统是西藏地区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是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为西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一直以来在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重视下,西藏草地生态大为改善,但西藏草地利用及生态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草地退化的问题,二是草畜矛盾的问题,三是乡土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重视以下方面。在西藏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方面,一要把“近自然恢复”作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要通过免耕补播技术进行草原生态修复。三是选育利用乡土草种质资源进行草原生态修复。在乡土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一要继续加强西藏乡土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鉴定工作。二要重视乡土草种的驯化选育。三要支持西藏乡土草品种的良种繁育工作,保护品种知识产权。四要推进乡土草种质资源收集和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草原生态保护性村庄建设方面,要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的大粮食理念。一要加强宣传转变农牧民的传统生产观念,科学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也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二要在低海拔区域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的技术推广,扩大适生优良牧草种植面积。三要对人工草地补充有机肥料提高产草量。四要建立科学的放牧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地。五要提高畜群周转率,降低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收入。六要科学养殖家畜,提高畜产品产量和品质。七要舍饲育肥,提高牛羊肉的生产水平。
2011 中心:在探讨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相关理论和重点领域、关键问题之后,我们就会进一步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策略和路径问题。在目前研究中,哪些方面是研究的重点,各位专家又有什么建议呢?
蔡葵(云南大学研究员):保护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策略。高寒湿地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极为重要,要注重珠峰自然保护区区域湿地保护问题。第一是要将湿地保护与管理纳入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管理体系当中。第二是建立统一的湿地资源监测和调查体系。第三是强化湿地重点区域的保护规划。第四是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基础上和强调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对不同湿地区域的不同农牧行为,如湿地放牧、湿地周边耕地种植、湿地水资源利用等实行差异化补偿。第五是加强湿地保护队伍及其能力的建设。另外,社区是湿地资源利用最重要的一个单元,社区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决定了湿地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状况。一是广泛开展社区湿地保护宣传。二是实施社区参与式湿地保护规划与行动。三是开发与湿地自然环境适应的牧草品种。四是发展社区主导的高原湿地非大众旅游。
尹仑(西南林业大学研究员):加快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立法颇为紧要。作为“世界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确保国家的生物安全至关重要。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的专门立法,也未制定防范西藏自治区生物物种资源流失的相关法规制度。
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立法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是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需要。中国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立法保护。其次是“生物剽窃”问题。“生物剽窃”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属于从技术层面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家,生物剽窃多发生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经济技术却相对落后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地区。对于像西藏自治区这样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区的生物剽窃问题,法治层面的影响远远超过技术层面。针对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立法,“生物安全优先”应是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立法的核心,“生物资源利用”应是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立法的重点,而“生态文化保护”则应成为西藏自治区生物安全立法的关键。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原则、立法形式、治理机制、程序制度、实体制度以及完善法制等七个方面。
张大伟(复旦大学教授):从环境传播视角而言,充分认知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方面需要重视。第一,要认识既有的环境传播体系,它是历史性和在地性的内在要求。第二,要建立面向未来的环境传播体系。该体系主要有三个要点:首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最高指导原则。其次,建构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想象,要让媒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想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环境传播的角度来看,环境危机的处理不只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环境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深层观念问题。第三,引导和转化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现代文明在进入西藏地区的过程中,其带有的消费倾向可能或者已经显示出与生态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通过媒介来引导大众对消费性文明弊端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必要。总体而言,在西藏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中,环境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建构起与西藏本土文化相融通而非相矛盾的生态保护新观念;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引导和转化上下功夫,这种引导和转化可以通过新媒介等多种形式,而对此尚需进一步挖掘。
贺新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把西藏建设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要“坚信一个大趋势,打造四个高地”。“坚信一个大趋势”,就是:要坚信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定能够走在全国前列,这是西藏生态文明发展使然的大趋势。为什么有这份自信?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西藏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并取得重大成就。二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三是西藏的主体民族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化,藏民族对生态文化的自信是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从路径来说,推进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要着力“打造四个高地”:一是树立全球战略大视野,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就在生态,搞好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二是树立产业发展大视角,打造“东数西算”“南数西算”“西数东算”的国际大数据高地。西藏生态的特殊性和生态价值要求其产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产业发展路子。三是坚持生态文化大历史,打造生态文化弘扬高地。充分发挥和利用青藏高原文化中内在的生态价值,这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四是构建齐抓共管共建共享大机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机制新高地。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个大格局大机制,汇聚一种大合力,来协同维护和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侯俊(河海大学教授):西藏生态文明大数据库建设,为支撑后续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的管理和监督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现有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对示范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的分析与客观评价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二,全区七个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和水平有所不同,同时,七个地市各有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应的指标体系评价中,要尽可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在西藏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方面的相关工作和认识方面,应依据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生态补偿、社会效益、制度创新和资金保障等八个领域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来细化工作目标。最终目标是:强力确保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提升“两山”转化效能;不断扩大“两山”文化品牌影响力;加大拓展绿色惠民富民广度深度;着重发挥长效保障机制功能。下一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程。二是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工程。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惠益共享村居示范工程。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内容由赵国栋、闫红瑛、王芳艳、常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