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王小越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 条”),要求实施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同年4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4]。“1+X”证书制度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资历框架”是指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依据一系列资历等级和类型判定标准,对各级各类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等做出连续认可的结构化资历体系[5]。“职教20 条”提出: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结合“学分银行”,构建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6]。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教育强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7],对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制度[8]。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目标指向化的特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通过“1+X”证书试点工作,可以连通学校和企业,实现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全面性和规模性培养。
近年来,随着“职教20 条”的逐步落实,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个对接”成效显著,推行“1+X”证书制度是落实“职教20 条”的重要举措,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对学生的教育一直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1+X”证书制度,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选择“X”证书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选择考取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证书。二是通过“1+X”证书制度,可以融通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1+X”证书制度实施以来存在一些问题。首先,“X”证书质量难以保证,“X”证书的含金量取决于发证机构在行业中是否具有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而这些组织培训和证书发放的单位并不一定都是行业中的权威机构,其发放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以及证书的含金量也有待考证。其次,有的专业领域有多种证书可供选择,有的专业却无证可选。最后,如何将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证书培训缺少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难以融入专业和课程教学。
“1+X”证书的培训、考核方式,是由发证机构决定的,很多技能证书的效用未经过社会和招聘企业的检验。有些证书需要建设成本较高的培训站点,高昂的设备费用,令很多院校望而却步,增加了“X”证书引入的困难。即使有的院校购入高昂的设备,一旦“X”证书不能继续选用或者证书的考核方式发生变化,这个设备就要被淘汰,职业院校也会面临巨大损失。
高职教师是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高职教师注重知识教学,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达到基础知识和实训技能并重,部分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1+X”证书制度工作推进速度虽然很快,但是配套的监督管理和保障机制还不完善:首先,监督管理缺失,在证书的遴选、开发、培训以及考核过程中,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其次,相关资金和项目向参与实施试点的院校倾斜,这些项目费用的支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最后,拥有技能证书的人才多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对技能证书的效用缺乏追踪调查。
在“1+X”证书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是需要评估的。在选择证书时,要调查清楚证书的开发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第二,分析证书的存续性。有一些证书的考核依靠配套的硬件设备,证书的稳定性受硬件设备的影响,要慎选依赖配套设施的证书。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硬件配套设施的选择上,最好选择能兼容更多技能证书的配套设施。第三,跟进调查持证人的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第四,检验证书与课程结合的紧密程度,脱离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的技能证书都不是职业院校的选择。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三教”改革,作为助力“1+X”证书制度试点的重要推手,“1+X”证书制度通过育训结合和书证融通拓宽了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9]。“三教”主要是指“教师、教材、教法”[10]。“教师”是“三教”改革中的核心要素,解决好“教师问题”,“三教”问题就迎刃而解。要加强师资培训,倡导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具有实践教学技能。
首先是“教师”,作为能融通“X”证书的职业教育教师,要能把握证书考核模块的内容,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能够深入企业,向企业专家学习,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其次是“教材”,教材是课证融通的载体,在选择教材时,既要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又要包含“X”证书考核要求,因此,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把是否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最后是“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兼顾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深入行业,进行市场调研和反复考察,验证所选择的证书是否适合专业发展,要有追踪意识,对于取得证书的学生,要了解其在就业和从业过程中证书发挥了怎样的效用,教师要进行访谈调查,可将其作为后续遴选证书的参考指标。其次,要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制定明确的考核要求。在设计考核指标的时候,要将考核指标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衡量指标,根据调查和回访的结果对考核指标进行赋权,确立主要考核指标和次要考核指标,突出考核指标之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投入一定是多维度、多要素的。首先,要加强经费的投入与保障,明确政府、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工作职责,分摊成本,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技能证书相关课程、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的投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要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将“X”证书的技能考核要求融入课程开发和专业课程建设;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仪器设备、课程专业资源以及其他硬件的投入,联合企业积极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的效能;政府要制定投入保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1+X”证书试点的统筹和监督工作,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培训和发放等过程进行严格管控,制定相关的政策。要落实遴选和淘汰机制,对已获得发行的证书及发证机构进行定期考核,对已采用的证书进行质量跟踪,对不达标的证书进行淘汰;对于落选的证书发行机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如不符合整改要求,将不能再参与遴选。
“1+X”证书制度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特色化、类型化的新部署、新规划,重点在于改革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方式和评价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办学,梳理“1+X”证书制度的实施逻辑,推动“双高计划”建设和助力职业教育现代化[11]。“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资历框架与职业教育双向融合的重要实践,意义重大,《方案》及其指导意见助推“1+X”证书制度有序开展[12]。职业教育逐步实施“1+X”证书制度,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3]。实施“1+X”证书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14],可增强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