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郎超男,朱玉斌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劳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1],长期以来,各地区、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2-3]。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锻炼能力,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检验作用。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及制定相应的教育实施对策,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劳动教育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锻炼劳动能力、获得劳动知识、强化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的教育[4]。
高校劳动教育的范围较广,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劳动教育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5]。(1)劳动观念教育,即对待劳动的态度和看法,如对劳动的价值、意义等的认知。高校通过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2)劳动技能教育。目前,劳动技能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教育,为大学生后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劳动技能教育主要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劳动理论课程、参加日常劳动、参与以生产实践为主的劳动实践,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和职业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就业能力。(3)劳动安全和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一方面,高校通过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保证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提升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内容的了解,规范大学生的劳动行为。(4)劳动品质的培养。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劳动,使其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的劳动品质,增强劳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是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重视并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提升基本劳动技能和专业劳动技能,具备劳动品质,培育吃苦耐劳、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更有效地贯彻落实“五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重要环节[6],其并不是单一的课程教育,而是一个完整、系统、多层次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理论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质为主;专业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为主,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幸福感;劳动实践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实现劳动教育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培养全过程相融合[7],有效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实践路线,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8]。
走上工作岗位后每个学生都将成为劳动者。端正的劳动态度、必备的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素质。因此,高校通过切实有效的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身边劳模、大国工匠等劳动者事迹的宣传[9],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使大学生认可劳动、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并鼓励大学生参与日常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10],让大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技能。
新时期,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关注劳动新形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使劳动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高校既要继续发挥劳动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又要让劳动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劳动教育与理论学习、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紧密结合[11],让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获得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塑造积极、乐观、勤勉的精神面貌,实现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是影响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12],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可以通过遴选校内教师、外聘专业教师、聘请荣誉教师等方式,建立教师队伍,并通过制定岗位职责、专业标准、考核评聘制度,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其次,建立劳动教育科研组,优化完善教学内容与课件,组织教师对劳动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与后期发展进行探讨、交流。最后,高校要增加劳动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完善软硬设施的配置、拓展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如组织教师到外校交流,邀请劳模、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举办专题讲座[13],以便增加教师的劳动教育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
高校需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14]。首先,高校除了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劳动能力、劳动结果进行基本考核,还应将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纳入考核范围[15],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地考量。其次,增加评价主体,实行教师、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规范、更公正。再次,将学生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中,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最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和反馈功能,促进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道德品质良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迫切需要[16]。新时期,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并及时分析和总结经验,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和路径,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