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跨文化透视

2023-02-24 12:47淡雨萌
关键词:中国式跨文化现代化

马 忠, 淡雨萌

(西安交通大学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现代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走向现代化的系统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近代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中国发展提供正确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跨文化指具有两种及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群体间的交互作用,强调异中求和或求合。跨文化视角旨在超越特定文化局限,充分考虑多元文化影响,以更全面和综合的方式研究和解释问题。从跨文化视角国际叙事的必然性在于跨文化传播要融入对方语言空间进行建构,由于不同语言、价值观导致的文化交流、交往、碰撞、理解,以及各国发展基础、条件、目标、理念不同,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也会带来文化差异问题。鉴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把握当前良好态势,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时代境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随着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全球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国际议题,国际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日益深入,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态势。但充满挑战和变动的国际环境与跨文化因素的复杂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仍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如何在跨文化视角下总结规律、发挥优势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一)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必然选择

作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式现代化为展现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提供了话语支撑。由于国际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3]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涉及跨文化语境问题。这是因为,不同文化体在交流互动中,会根据自我文化立场和视角对他者文化作出理解和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必须考虑不同文化、民族、地区的受众。在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群体之间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享创造了条件。然而,在不同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交汇碰撞的过程中,潜在冲突会对国际交流造成障碍。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要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努力寻找与全球多元文化的共通点,并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和有效交流。

从理论与实践看,如何弥合文化差异,最大可能防止信息误读,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问题。从更好整合文明相似性与协调差异性的角度,叙事是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叙事即讲故事,核心是用故事讲道理,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潜力,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跨越不同受众传递价值观,建立互信共鸣和情感联系。习近平强调“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4]即是说,在跨文化背景下,叙事能以文化等软性输出方式,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故事形式,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不同文化圈层、认识他者、反思自我提供话语实践,避免中国式现代化被肢解和稀释在西方现代化的单一话语体系中,为此要将中国式现代化转化为各种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发展故事。

(二)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总体态势

为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总体状况,笔者根据ProQuest新闻数据库,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频次和内容为统计对象(1)笔者2023年5月基于ProQuest数据库检索, https:∥www.proquest.com。,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为区间,按亚、欧、非、美、大洋洲等国家搜索,发现全球关注度持续处于上升趋势,关注的国家数量从4个国家增至67个国家,如亚洲国家的报道频次从3次增到164次。研究发现,二十大召开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关注度迅速增长,其中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分别以98篇、32篇、23篇位居前三,处在前20的国家还有泰国、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南非、坦桑尼亚、蒙古国、法国、科威特、新加坡、孟加拉国、日本、越南、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古巴、德国、英国。从地域看,关注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国家。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进步,认可度最高的是“重大成就、贫困治理、世界贡献”。如法新社发文,“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民生保障领域完成了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5];芬兰《赫尔辛基时报》报道,“中国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6];越南《人民军报》称“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独特的世界观,蕴藏着独特价值,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意义和实现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意义”[7];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启众多全新的可能性,也将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8];乌克兰学者卡西奇·阿莱娅也认为中国成功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9]。

总体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呈现良好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不仅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动力源,还发挥着重要地缘政治作用。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不断为全球繁荣稳定贡献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得到了世界承认。

(三)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认知难点

在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还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 一是如何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但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国际社会也存在将其误读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威权资本主义”的个别观点。如《华尔街日报》称:“使中国摆脱贫困的强劲增长是由一种混合模式驱动的,这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1]通过梳理发现,二十大之前,中国的现代化已在国际上引起重视,一直存在这种误读。如澳大利亚学者蒂莫西·克斯韦尔认为:“中国改革的本质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12];罗纳德·科斯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13]xi;英国约翰内斯·彼得里将中国视作“威权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系”[14]213-238。此外还存在“非资非社”和“既资又社的混合体”等观点。二是如何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统计发现,国际上不乏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威胁论”联系起来的观点,甚至视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如美国发布2022年《中国军力报告》,将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简单等同为追求“世界级军队”[15];《纽约时报》称“随着北京的优先事项从发展转向国防,对其强硬策略的担忧正在增加”[16];《华尔街日报》报道: 中国国防部地位的提升,是为了与美国之间的“伟大斗争”[17]。三是如何讲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发现,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有一些误读。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肯尼迪认为,从现代化到外交、社会主义,中国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的重要性,这预示着中国的发展方向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所制定的方向截然不同。[18]

要突破上述难点,就需深刻剖析认知根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意识形态根源。一些外国学者总是不自觉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纳入意识形态竞争视域解读,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时,认为共同富裕不仅在北京的公共外交中,而且在与西方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竞争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目的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美国的放任资本主义区分开来。[19]这些观点显然忽略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2) 语言转换根源。主要是文化、语境、语法差异,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译法有Socia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So-Cialism、Chinese-Style Socialism和Socialism with Special Chinese等。再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2年提出以来,译法先后有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with Mankind、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等,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并无固定标准,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交流不断调整完善,每种译法都有语言和文化考量,随之也会带来一定信息失真和转换难题。(3) 传播渠道根源。主要是西方从自身视角出发解读,加之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分散化特征,增加了认知失调、信息误读的可能性。如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炮制“武汉实验室泄露”阴谋论,在公共媒体领域中设置议程,引导国际受众接受美国对中国的指责。[20]

综上,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日益增多,形成了对中国成就普遍关注和积极讨论的良好态势。然而,由于跨文化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在他者视角也存在一些认知难点,包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特色等的理解,其中存在意识形态、语言转换、传播渠道等多种根源。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从跨文化叙事入手,因为叙事通过生动展示中国发展故事,能有效跨越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共鸣和深层次理解。

二、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切入角度

欲解决上述跨文化认知问题,离不开视角选择。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要找到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切入点,选取有利于达成共识的视角,目的是实现他者认知与自我认知相交融、他者思维与中国思维相启迪、他者叙事与我者叙事相协调。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从共性逻辑、特色依据、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等角度切入,做到用事实说话、以数据论证、用道理化人,激发更为广泛的国际认同。

(一)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逻辑

跨文化认知理论认为,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共识性,要选择可供交流的共识性框架。框架接近认知心理学中的解读模式,即“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大脑中已有的一些既定模式为基础的,它涉及扎根于人们大脑之中的已有观念和既有价值倾向”[21],一般由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共同塑造。实践证明,尽管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总能在“框架”中找到共识。与之相似,各种模式的现代化都有共性逻辑。一般而言,现代化的共性逻辑包含以下5个方面: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的科技化、以制造业大规模发展为标志的工业化、以人口集聚和空间重构为特征的城市化、以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为主导的市场化、以跨国互动和合作为特征的全球化。其中,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核心。[22]这些规律和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应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述共性。

讲好共性逻辑,实质是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转化为文明的一般表达式。它要求不仅叙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围绕科技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层逻辑,阐明中国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的重要地位,各种产业不断朝向技术化、组织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实现从传统农耕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适应全球化要求;而且要展现在上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如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科技的重要推动者和贡献者,正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迈向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率从1980年不足20%增长到2022年的65.22%,[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系统更加完备、更加成熟定型,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等,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推动力。

(二)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依据

跨文化认知理论重点分析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及如何通过调整策略来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中,只叙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需要讲清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性质等“中国式”特色。从跨文化认知角度看,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条件存在认知差异或误解。正如霍夫斯泰德认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个人通常持有不同认知机制,受国家文化规范影响,使其倾向于某些态度和意图。[24]弥合认知差异的关键在于交流、沟通、互动,特色依据有助于国际受众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展示不同文化和发展路径的可能性。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能直接排斥西方现代化,而应讲清“中国特色”的社会条件和历史依据,让国际受众理解任何现代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5],这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依据提供了思路。为此,我们应当叙好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等特色依据。

从文化传统来讲,“现代化从来不能孤立地进行,如果说现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那就总是和本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26]10。作为现代化的内在尺度,文化不仅塑造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还涵养人的现代化,为现代化厚植文化土壤。如西方文化推崇理性、自由、权利,因而西方现代化带有直接民主、自由契约、个人主义等特征。与之不同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大一统”、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东方文化理念,因而使中国式现代化带有人民主体、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民族特色,尤其是“大一统”对党的领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这一角度叙述,有助于国际受众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

讲好历史命运决定了不同的道路选择。“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7]43国家的历史命运会影响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如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历史命运不同,导致了它们在现代化的起点、速度、路径上的差异。即使是那些走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由于民族发展、宗教历史有所不同,在现代化道路上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先发国家经过现代化因素的历史积累,自发启动现代化进程,而后发国家则因“外部力量”的推动。在这一点上,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叙述独特的历史命运,有利于国际受众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还要讲清楚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基本状况,包括地理、人口等因素。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认为,地理环境为某些地区提供了实现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地理条件影响现代化的资源可用性、发展优势;而人口的规模、结构、增长率也会影响现代化的市场规模、消费需求、人力资本等。[28]如日本、美国、英国,由于地理和人口因素不同,导致它们分别采取了依赖进口和贸易、以内部市场为主导、以工业化和全球贸易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同样道理,人口因素也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叙事中,要讲清楚由人口因素带来的影响,让国际受众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中国特色。

(三)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首先是一个过程,历史性是它的重要特点。为更好提升国际叙事效果,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发展历程成为一个重要视角。从传播学角度看,讲述事物完整发展历程,呈现前因后果,重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联系,有助于深度理解和建立全面认知。从跨文化认知角度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理解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及影响方面存在认知差异,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提供多元视角,展示不同文化和社会体系的价值,也能通过重大事件增强说服力。站在历史视角看,它能更好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为此,我们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走过的路”。一般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有4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从党的十八大至今,经历了效法欧美、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给世界提供新选择的历史过程。[29]这4个阶段不仅是现代化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也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扎根中国本土,如何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如何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要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深刻主线。从历史发展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由鸦片战争开始,从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应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分别是从“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回应。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真正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上述历史叙事的核心在于让国际受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要做到: 一要站稳站好叙事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国际叙事不是简单复制素材,而是要阐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如讲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二要整体设计叙事内容。应当根据国际舆论的特点,对症下药,有所取舍。在主题上要反复斟酌、凝练,找到亮点、切入点、兴趣点,由点到面。在内容规划上,可以按照“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或以“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力量”,或按照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气候问题、民生问题、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确定主题。三要精心打造叙事话语。国际叙事重在用什么话语、用什么方式表达,要善于使用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要特别注意提炼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人民民主等。

(四)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

重大成就是国际传播中极好的例证。从传播学角度看,重大成就通常具有较高吸引力,基于客观事实和统计数据,能够衡量与评估,而事实的直接呈现对受众有更强影响。正如卡尔·霍夫兰说服传播研究所发现的,具有事实和证据支持的信息比仅基于观点或情感的信息更具说服力,“只有当拥有足够令人信服,完全基于事实的反驳观点时,才能尝试着去反驳对立观点”[30]88。跨文化认知理论强调文化差异在信息解释和传播方面产生影响,重大成就由于客观性和事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跨文化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客观事实是跨文化认知的基础和保障,能减少对其他文化的误解与偏见,有利于建立一种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跨文化态度,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可见,重大成就能以事实说话,以实际影响力为证,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认可和肯定。

根据笔者在ProQuest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关注度较高的成就是脱贫攻坚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在叙述好上述三大成就时,应当注意叙好脱贫攻坚战的世界贡献、具体措施、宝贵经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核心内容、国际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实际成果、世界意义。这是因为,脱贫攻坚战不仅改变了中国7亿多人口的命运,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推进减贫进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仅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整体性叙事。从当前分析看,经济叙事有较强传播力和受众认可度。在具体叙事中,要叙好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如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 800元增加到81 000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提高11.6个百分点,达到64.7%。[1]对此基辛格认为,中国过去多年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人类的极限。[31]

政治叙事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需加强的领域。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如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叙事为例,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但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世界各国实行民主政治由于其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模式。然而,西方受众往往以西式民主标准评估世界民主,对中国的民主存在许多误读。事实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正如习近平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32]为此在国际叙事中,要让国际受众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更符合中国实际。

此外,文化叙事、社会叙事、生态叙事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如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目的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叙述好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同时中华文明何以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叙述好中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如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叙述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特别是叙好新时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取得的巨大成就。

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更是一次文化交流。选择合理的视角十分重要,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内容与国际社会的不同预期相对接,在国际受众的不同文化语境中,确保故事的表达既富有吸引力又易于理解。具体来讲,就是要从凸显共性逻辑、特色依据、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这4个角度切入,这样就不仅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特征,而且能使国际受众有更直接而逐步深入的理解,促进全球范围内对中国道路的客观认知和深层次对话。

三、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科学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科学方法就是要用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理念、成就和贡献。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有独特规律和复杂机理,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破解跨文化因素产生的问题,需要关注故事内容和讲述行为的关联性,仔细分析“谁去叙、叙什么、如何叙、谁在听、叙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具体策划,确定科学传播方法。

(一) 建构中国特色的基础叙事

基础叙事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叙事模式或结构,即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共同特征。现代化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中塑造现代文明形式,客观上存在相同之处。构建这一叙事,要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叙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要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现代化路径的唯一性与多样性关系、人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通过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创新性贡献,能更好叙述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而且为世界新秩序和文明形态的建构开辟了一条具有创造性的思想道路。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而且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尊重和捍卫了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为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近现代以来两种主要社会思潮和文明样式,但西方文明始终将资本主义文明视为高于其他文明的一种形态,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文明同样能创造现代化新道路,在叙事中要让国际受众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二是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现代化文明中出现的,不是对以往传统西方现代化文明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明模式,而这一新形态有着中国特色,包括中国发展道路、治理理念、文化价值观等。三是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是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独特、和平的文明之一,所以我们要从中华文明有5 000多年历史的角度,讲好当代的中华文明是这一历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传承古代文明精髓,同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四是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世界文明指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体系和传统,从时间划分有古代文明、现代文明,从体系划分有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拉美文明、佛教文明、非洲文明等8种文明,代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社会习惯、历史传承,而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要在国际叙事中让受众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依据。

(二) 展示历史纵深的比较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从历史和宏观的长时段,从世界和比较视野出发,有助于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力。比较叙事指叙述中对不同人物、地点、时间、情节等要素对比,以突出异同、优劣、得失等,具有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跨时代特点,这样就不仅能增强叙事的逻辑性、说服力、感染力,还有助于拓展视野、跳出狭隘认知、理解不同观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叙事可从3个方面进行: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自身历史阶段比较,即“古与今”纵向比较。这有助于展现自身进步和贡献,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阶段性、连续性。数字是最好的证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79年,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30.7%、47%、22.3%,而2022年分别为7.3%、39.9%、52.8%,[33]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再向服务社会的转型。叙述这一成功实践,能让国际受众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符合我国国情,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比较。目前一些国际受众往往将西方现代化作为参照系来评价其他现代化。实际上,西方国家历经近两百年,经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然要叠加发展,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历程,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比较,有助于让国际受众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发展与西方“串联式”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不同,同时感受到中国发展速度之快。正如李光耀所说:“中国能以一个重要大国再现国际舞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国经济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其增长速度之快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在今后几十年内还可能继续。”[34]5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与中国相似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比较。相似性效应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指当人们认为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时,更易关注差异性。我们可以中印两国现代化比较为例,二者均属人口庞大、悠久历史、多民族的亚洲国家。无论是现代国家建构,还是传统社会的现代化改造,抑或工业化基础的建立,都在主导政党推动下实现;然而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强度、主导国家发展持久性等方面优于印度的主导性政党,使中国更有效实施各项现代化改革,继而让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大幅领先于印度。[35]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虽然印度的减贫成绩也非常显著,但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显示,2020年印度贫困人口仍达2.28亿[36],从中可清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

(三) 适应智能传播的媒介叙事

媒介以其广袤的影响力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的叙事。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知能力的延伸和扩展,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视觉”[37]96。习近平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38]。随着新媒体技术迭代和创新,国际传播已从“地缘政治时代”向“技术政治时代”演进。在这一背景下,做好媒介叙事对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媒介多中心化及差异化的产物,媒介叙事为故事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空间,在塑造公众舆论、传递文化价值观念、形塑社会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信息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世界各国积极运用新兴技术,以更直观、更互动、更个性化的方式传达。当前西方国家在技术和传媒基础设施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世界范围内“观众所看到的国际新闻70%以上是西方一流媒体提供的”[39]。美国全球传媒署(USAGM)下辖“美国之音”(VOA)、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RFE/RL)、古巴广播办公室(OCB)、“自由亚洲电台”(RFA)、中东广播网(MBN)5个媒体机构,以63种语言向全球播出,单周触达观众去重后为3.94亿人,其中电视渠道2.08亿、广播渠道1.4亿、数字新媒体渠道1.84亿。[40]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媒介上还有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此必须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官方媒介与民间媒介、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主流媒介与商业媒介、大众化媒介与专业性媒介的充分统一。除大力打造人民网、新华网海外版、中央广播电视台等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专门栏目之外,还要研究其他国家有哪些媒介、哪些平台有利于推进我们的传播,要展开深层合作,使大国传播、城市传播、企业传播、全民传播都贡献力量。

媒介叙事应当遵循以下4个原则: 一是推进科学传播。要遵循人类认知规律、文化传播规律、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增强时、效、度,特别注意时机的把握,要抓住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历史机遇,结合世界性事件的发生时间,先声夺人、抢占先机,第一时间进行全方位、宽领域传播;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举办面向世界的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国内外媒体、新闻发布会、学术论坛和国际会议等渠道,邀请世界各国政党参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二是实现精准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内容广泛、对象很多,要运用精准思维,做到内容、对象、载体精准,设计好议题,区分不同文化背景、利益交汇、区域政治、世界经济关系等各个国家及其受众,分层分众传播;抓住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在外留学生等群体,针对特定人群,研究文化习惯,精准研究互联网国际网民的分布,将内容精心设计为丰富多彩的不同版本和语言形式。三是进行深度传播。深度传播与表层传播相对。一般而言,深度传播是接受价值观的传播,而表层传播只是知识性传播。为实现价值观的巧妙传递,要在传播方法上注意符合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思维方式要求,分析国外民众的认知与情感特点,打破认知障碍,注重深度挖掘,如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拍摄成契合不同国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系列影视剧,制作宣传片,出版面向世界的系列书籍,形成国际传播的强大气场。四是加强他者传播。他者视角指以他者立场、角度、视野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要寻求中国式现代化同各国人民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度,提升时代感,使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受到各国持续关注;要挖掘国际上关注中国的学者、政要、媒介人物的态度,构建促进国际传播的人脉库。

(四) 展现未来图景的发展叙事

讲叙好中国式现代化不一定要站在现有视角,还可以从发展视角叙事,展现未来图景,目的是让国际受众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长空间和强大生命力。所谓发展叙事,指一种将未来愿景、目标、理念以故事形式表达,向受众呈现一个事物、组织、社区或国家在未来的预期状态。发展叙事与“当下叙事”相辅相成,“当下叙事”明确当前的情境、挑战、行动、目标、优先事项,关注短期计划,而发展叙事则关注长期愿景,展示未来的可能性。

艾沃·古德森认为,人们的生活故事不仅反映他们的过去,也影响未来。[41]20即是说,国际社会能根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承的发展理念、实践路径了解到未来发展,因而要突出发展潜力,展现光明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叙事是对未来的叙事,是对前途命运的叙事。当前在国际叙事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国际受众只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而对未来发展还存在种种疑虑,如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与其他国家合作?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从发展角度叙事,要使国际受众能够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追求的是什么?为何重要?以及如何实现能够正确认知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有力回击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西方议题。

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角度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不论人类发展道路如何曲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叙好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侵略他人、牺牲别国利益取得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叙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世界上有多种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模式,但通过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却不多,我们全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二要从世界变化大格局角度讲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世界变化大格局的实质就是世界发展大势,主要表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以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例,阐释好中国愿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三要从中国发展大历史角度讲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中国发展大历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五史”层层递进、由近及远,说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成功的。要讲叙好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通过综合运用基础叙事、比较叙事、媒介叙事、发展叙事等科学方法,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达,以更系统、更有效的方式将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给国际受众,使之符合国际传播规律、人类认知规律、文化传播规律,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理解深层次的价值意蕴,从而达到最佳叙事效果。

上面我们从跨文化视角透视和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问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关键议题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刻的国际传播意蕴。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社会条件和具体历史环境中开辟和前进的,在全球化背景和跨文化视角下如何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特色、成就,还需要深入思考国际叙事的基本规律和重要问题,如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如何平衡好普遍性与特殊性、本土性与世界性、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内在关联;如何推动“他塑”向“自塑”转变,把国际叙事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置于世界历史视野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把握叙事规律,掌握叙事方法,着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跨文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