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红树林多元价值发掘与应用
——以广东沿海红树林多元价值发掘与应用为例

2023-02-24 08:07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红树林广东生态

庞 舒 艺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红树林是典型胎生植物,属红树科红树属,有秋茄、木榄、红树、无瓣海桑、红海榄、白骨壤、老鼠勒、桐花树等18个以上品种。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滨海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植物群落,是陆地与海洋过渡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在南美洲、非洲、印度、马来西亚国家和我国东部、南部沿海湿地均有生长,有“海上森林” “海洋卫士”之称。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考察时,参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殷殷嘱托“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要充分发掘红树林的价值功能,将红树林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借助红树林多元价值应用更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红树林的价值

红树林是“护岸卫士、鸟禽天堂、鱼虾粮仓、海洋绿肺”[2]。

红树林具有固碳储碳的价值。红树林地下部分根系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可以减缓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将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的大量外源性碳固定并快速沉积到地下部分,将温室气体中的大量碳储存到树叶、树枝、树干和根部。全球陆地总面积0.1%的红树林,其固碳量就可达到全球总固碳量的5%,一公顷红树林的储碳量可以超过1 000吨[3]。在恶劣的海岸环境中,红树林幼苗比种子更利于保存和生根,叶片可以分泌盐分,减轻高盐对植物体的损害。因此,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说,红树林具有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三高”特点,并通过大量研究数据,充分证明红树林在固碳、储碳方面的特别优势。

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的价值。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像一道坚实的屏障,可以阻挡巨浪,减缓水流,保护海岸生态。据统计,100米的沿岸红树林,可以降低近70%的潮汐能强度,如果没有红树林,全球每年洪灾损失将增加650亿美元,遭受洪灾风险的人数也将增加1 500万。据菲律宾官方数据显示,红树林每年可减少该国28%的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大约在10亿美元。201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官方评估艾尔玛飓风损失时强调,红树林在这次飓风中至少避免了1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保护了50多万人的生命安全,使损失降低了25%[4]。

红树林具有净化环境的价值。因红树林具有净化空气、过滤水体的功能,1亩红树林一天可以吸收69千克二氧化碳、释放52千克氧气,8.9平方米红树林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1亩红树林每年可滞留粉尘0.37吨,可以降尘30%~60%,释放的负离子还能灭菌。所以红树林也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一。红树林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温,还能通过“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及生物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有机农药和重金属,过滤、转化从而净化随陆地径流入海的被污染水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赤潮灾害和养殖业的损失。

红树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红树林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数以千计海洋生物和80%的鱼类种群生存、觅食、繁衍的场所,是317种候鸟每年“越冬地”“中转区”和“加油站”。不少经济鱼虾蟹贝和鸟禽则完全依赖红树林生存。在加利福尼亚湾,每公顷红树林每年可为当地居民带来6.7万美元的收益,为当地渔民带来超过2 000万美元的年均收入。据统计,仅在中国广东广西的红树林区,放养海鸭、养殖青蟹的年经济收益将超过3 700万元人民币。

红树林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和人类良好休闲游憩的场所。据中国候鸟观察网和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统计,每年秋冬季在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越冬的候鸟约87种10万只;在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活的鸟类317种15万只;在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越冬的候鸟约100种12万只。观潮看海、赏鸟减压也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的精神追求。作为西半球最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就算疫情防控期间,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国家公园,每年旅游收入仍超过1.8亿美元,且可以提供近2 000个工作岗位。太平洋的“珊瑚三角区”六国,基于公众对红树林生态旅游需求研判,旅游收入2024年上半年可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11月水平,到2025年下半年,观光旅游业收入预计可增加四倍。

二、红树林的保护、发掘和应用现状

(一)全球红树林现状

据全球红树林联盟2021年发布的《全球红树林状况》报告,2016年全世界约有红树林1 360万公顷,比1996年减少了5 807.2万平方,相当于1996年红树林面积的4.0%。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1980年到2000年间,年均减幅1%以上,超过60%是直接或间接人为影响造成[5]。2023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届缔约方大会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的召开,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内外公众对于红树林的多元价值发掘与应用研究逐步得到提升,人们对红树林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为红树林生态的修复,不仅仅是单纯的“绿化”和“种树”,更要结合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谨慎引种速生外来品种。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红树林面积约有1 530万公顷[3]。中国2021年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共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52处(不含港台澳),红树林面积达14 244公顷,占中国红树林的53.7%上。从保护级别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内的红树林有9 870公顷,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37.3%,相较2019年数据增加3.3%;地方级自然保护地内的红树林有4 374公顷,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16.5%,相较2019年数据锐减4.5%[4]。可见,加强红树林生态研究修复和保护任重道远。

(二)国内外红树林的保护、发掘和应用现状

在中美洲不少沿海国家,基于红树林的固碳储碳价值,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将碳封存于红树林,应对和帮助气候变化,成为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解决方案。美国2009年起实施红树林生态保护和修复定义为蓝色减碳策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地理学家Pierre Taillardat博士研究表明,哥伦比亚2014年保护红树林17万公顷,每年产生2 300万吨碳排放,且每年可减少了近26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墨西哥通过建模服务,及时量化掌握国内红树林碳储存量和洪水风险、旅游业、渔业的情况,为该国沿海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6]。

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建立红树林保护、发掘和应用方面也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在金融机制方面,建立了碳市场、发行了蓝色债券,开发了保险和再保险产品等,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更多机会。私人资本与慈善机构或政府拨款相结合的“混合”融资模式也正在开发中。2018年世界银行首次发行“蓝色债券”[5],计划用7年时间筹集30亿美元资金,全部用来提升社会对海洋和水资源的认识,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按计划推进[7];中国政府从2020年开始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不断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激活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潜能,出台政策,每年种植修复红树林面积达到40%,适当奖励地方政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8];2021年6月,广东省湛江市首推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多重效益目标,成为推动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融资机制创新的重要示范;2022年10月27日首次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蓝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 筹集资金50亿元人民币,全部投向海洋环境保护项目、绿色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项目,为红树林保护和研究、开掘应用作出了更具体的安排[9]。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提到,广东省需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不少于8 000公顷,其中新营造5500公顷,修复2 500公顷[10]。202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中心支行、湛江市金融工作局、湛江银保监分局联合发布全国首份金融支持红树林海洋生态保护的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的指导意见》[11]。该文件从体制机制、支持领域、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确金融机构要主动支持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鼓励围绕“红树林之城”建设开展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从绿色信贷、蓝碳开发和交易、保险、债券等方面探索满足“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的资金需求,激励社会主体、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和投入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8]。清华大学林光辉教授指导博士生柏建坤从2017年11月到2021年2月调研海南红树林,在生态学经典期刊《功能生态学》(Functional Ecology)在线发表“Mangrove diversity enhances plant biomass production and carbon storage in Hainan island, China”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实地调查,揭示了影响中国海南海域的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碳汇关系[12]。

三、广东沿海对红树林多元价值的发掘与应用

广东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达4 100多公里,红树林总面积约1.48万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58.9%;与14个城市和乡村有联系,居全国前列。广东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充分发掘红树林的价值功能,将红树林这一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优势,使红树林的多元价值应用更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生态价值: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广东是受台风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据中国天气网大数据显示,自1949年至2023年,共有台风555个(1)文中台风数据仅统计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热带气旋,下同。登陆我国,其中250个登陆过广东,占比45.1%,由于部分台风又存在多次登陆的情况,所以250个台风中,共计登陆广东262次。尤其是雷州半岛一带是台风登陆最多的地区,过去75年间台风登陆湛江共计63次。受台风巨大体质和强大能量的影响,东南气流往往加强,沿海地区周边气场的产生和扰动,广东沿海各地水汽增多,降水增多,容易出现大风暴雨、高浪、雷电等极端天气,甚至会引发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海水倒灌等灾害,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的生产、交通、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2018年后,广东各级政府以改善生态宜居环境,提高乡村振兴发展质量为抓手,出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统筹规划、落实执法和监管主体责任,引导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强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控、种植修复、研究和利用,奖惩并举,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功能得到重视和利用,年均可减少台风损失在3~7亿元,可有效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二)经济价值:发展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养殖模式,促进产业兴旺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经济发达是乡村振兴的物质支撑。红树林不但能净化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而且能使枯枝落叶、栖息在林中鸟类的粪便、昆虫作为养殖水产品的饵料。此外红树林丛群各类生物的排泄物经常性运动,能促使红树林根系发展。因此广东沿海不少乡村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发展红树林种植保护和水产养殖的种养耦合生态养殖模式。有的村庄在适宜种植红树林群养殖塘基、堆岛等高地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洼地等低洼处养鱼、养虾、养蟹、养贝类等,有的村庄在红树林区养殖海鸭蛋鸭等。据广东省2022年数据统计,经生态修复后的沿海海产经济,年均增长11.2亿元人民币[13]。这种耦合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又可实现红树林种植和水产养殖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推动当地产业兴旺发展,形成红树林种植和水产养殖耦合共存,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良好局面。这已成为广东沿海乡村红树林生态保护和水产养殖双赢的发展成功道路。

(三)文化价值:开展红树林科普文化宣传与教育,塑造乡风文明风尚

红树林成为生物爱好者的研究天地。鉴于我国近一半红树植物种类呈现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科学保护迫在眉睫。2000年以来,广东省持续加大对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200多个科研团体、500多支红树林志愿服务队参与到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活动中。20多年来,广东沿海红树林面积增加1 800多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省份之一,红树林成为广东省生物爱好者的研究新天地[14]。

红树林成为广东沿海地区防风拒浪的神器。广东沿海地区的人民遭受台风海浪虐害的年代已久,每年都不同程度遭遇决堤的倒屋伤亡损失。经政府、志愿机构、民众的不断宣传、学习,广大群众对红树林特殊根系中海绵状通气组织和可贮藏大量空气的功能理解,明白红树林在遇到涨潮时,尽管海水没过根部仍能保持呼吸,其“随机应变” 保证其植株正常生长的本领得到充分利用。广东沿海地区科学规划红树林分布,科技赋能红树林培植、修复和保护,使绝大多沿岸低洼海域都有红树林屏障,拥有应对潮起潮落防风拒浪的神器。

红树林彰显广东红色文化特质。广东恩平、江门、湛江等不少红树林片区,都曾是革命先烈抗击敌寇的“主阵地”和“青纱帐”,他们利用红树林作掩护运送革命物资、逃避敌人的迫害,与敌人开展游击战、伏击战,红树林同时作为秘密“交通线”,演绎了一段段经典的红色革命故事。广东人民已将这富含“红色”底色的革命教育题材,搬上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课堂和演艺舞台,引导青年学生掌握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特别是广东徐闻大汉三墩等处红树林是汉代最早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徐闻县宣传部将其古代文化特质内涵、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高雷文化、南迁汉文化与红树林文化有机融合研究,诏示两千多年文化命脉薪火相传,感受古韵新生魅力,发掘变革创新精神和担当、和谐、文明精神和价值基因,嵌入乡规民约,对塑造乡风文明风尚大有裨益。

红树林价值催生了广泛的自媒体产业和创业就业孵化地。随着红树林修复保护成效的显现,红树林本身价值、红树林景区观赏价值、红树林区域海产价值等,使数以十计的广东涉红树林题材自媒体平台、科普宣传教育阵地、红树林“VR”、红树林研究合作机构应运而生,红树林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应用和发掘。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因红树林催生的自媒体产业年产值可达800余万元,创造就业机会近1万人次。

(四)生活价值:打造“红树林+”休闲名片,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美丽、宜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指标之一。广东沿海城乡坚持人民至上,在保障居民经济利益的同时,科学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居民生活社区、商贸街区、生态园区建设,增强城乡功能,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完善配套设施,让城乡更有温度、更加精致、更显品位。

深圳河口的红树林区拥有红树林和海滨湿地生态景观,是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深圳福田区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绿荫葱茏植被繁茂,飞鸟蹁跹,科技赋能守护红树林,将一片片湿地打造成维系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绿美广东”亮丽生态名片,《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还审议通过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使深圳成为国际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的全球枢纽之一。

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拥有18个红树林品种,五年来大力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造集休闲、美食、美景、美育于一体的红树林旅游线路。

惠州市大河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淡澳河入海口处,是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湿地,原来污水流,涝灾泛滥。经治理修复,面积为176公顷,全长约3.9公里的湿地公园成为一座以生态保护、游览观光、休闲健身、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园,同时也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4A级景区。

阳江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陵岛神前湾畔,总面积达608公顷,是以红树林湿地为主、多种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并生的特色景观。公园内的跨海木栈道是全省首条建在海上的最长跨海木栈道,还有多个观景凉亭和配套的功能设施。

湛江红树林资源丰富,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就达20 278.8公顷,其中天然红树林面积9 000余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98%,是中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地区。湛江麻章金牛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政府主导,村民支持,充分挖掘利用红树林的耦合功能,用美丽、舒适、实惠引导修复扩大红树林区域6 000亩,目标修复扩大1 500亩,目前在红树林生活的鸟类达317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贝类110种;鱼类127种;昆虫类133种,成为湛江建设绿美广东的一道新的风景线[15]。湛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超过1 000多公顷,拥有红树林品种26种;湛江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达1 270.8公顷。这些红树林区都划有鸟禽通道、观景栈道、休闲楟阁,被打造成观景区、休闲公园、观鸟高地等。深圳、南山、茂名、吴川、霞山等城区红树林湿地,更被各类主题房产打造成人和野生生物和谐共处的快乐天堂。“红树林+”建设模式,让环境更美,商业更兴旺,爱护红树林的积极性、发掘红树产业的潜能更加高涨。

四、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6]。农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事关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景和目标实现。广东沿海乡村因地制宜,顺势利导,攻坚克难,提炼精品,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确保在21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现代化,应是广东乃至全国必须加强研究和实施的课题。红树林资源是广东沿海乡村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载体,红树林蕴含的多元价值,仍应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进一步发掘和应用,赋能新农村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红树林广东生态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神奇的红树林
走过红树林
广东舆情
生态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