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学科实践的真义辨析与路径选择

2023-02-24 05:24段兆兵
当代教育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情境

● 段兆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1]将实践置于空前地位,赋予实践多种功能。什么是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有何特点?应树立什么学科实践观?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学科实践?要想通过学科实践育人,就有必要回答这些问题。

一、学科实践的真义辨析

有研究者把学科实践看成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性(求知)与价值性(育人)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教育学视角下的“实践”强调“做中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从做事、探究和经验中求学问,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3]可以认为,学科实践就是学科活动(如教学与学习)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获取、理解和运用学科的概念、知识与理论,采用学科的方法和手段,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及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专业活动。学校中的学科实践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主要指教学实践、学习实践。

学科实践具有人类实践的主要特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5]与人类实践一样,学科实践具有普遍性、直接现实性、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普遍性是说学科实践存在于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实际上掌握着大多数社会决策”。[6]这充分说明学科实践普遍存在。直接现实性是说学科实践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紧密联系,是实时实地发生的、活生生的、主体具身参与的活动。客观性是说学科实践是主体从学科立场出发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学科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受客观条件制约,在学科实践中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学科认识。能动性是说学科实践是主体的活动,主体用学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动地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社会历史性是说学科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主体基于当时学科认识所达到的水平,只能用当时学科发展所能使用的方法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

学科实践具有实践与“学科”实践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学科实践具有实践功能。“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7]学校的学科实践具有教育认识、教学认识、学习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等功能。“教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类教育实践的结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教育学理论得到创新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教育实践是其唯一的检验标准。”[8]另一方面,学科实践具有学科功能。学科实践不仅受学科理论知识的影响,还受到教育理论知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的影响。学科实践要根据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依据学科所承担的学科任务和具有的学科功能进行。随着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科实践的影响会不断加深。

学校的学科实践与科学家的学科实践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相异性。一致性是说,学科实践属于实践,是实践的一种类型,具有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以及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相异性是说,学校的学科实践以在传授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科学家的学科实践则以解决与学科相关的实践中的问题、发现和探索学科真理、生产学科知识等为直接目的。学校的学科实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学科知识与技能水平相适应,科学家的学科实践则与解决生产生活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满足现实科技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学校的学科实践具有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性、课程标准的规范性等特征,科学家的学科实践具有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功能性、职业性、任务驱动性等特征。

学科实践是一种专业实践。学科实践具有学科性、专门性、专业性,是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在学科领域的运用。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取向、目标、价值与功能,具有不同的内容与方法;不同的学科实践具有不同的学科品性,没有了学科味,学科实践就没有了学科的精气神。[9]学科实践具有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双专业特点。一方面,学科实践是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的学科实践是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学科实践是学科教育、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实践的统一,是实践的普遍性与学科实践的特殊性的统一。

学科实践是形式与方法多样的实践。首先,学科实践的类型极为丰富。从学科实践的场域看,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社会实践);从学科实践性质来看,分为自发性学科实践与教学性学科实践(教师引导下的学科实践);从学科实践的功能看,分为学习性(发展性)学科实践与应用性(任务性)学科实践;从学科实践内容看,分为学科内实践与跨学科实践;从学科实践参与者来看,分为个体学科实践与群体学科实践;从真实程度看,分为虚拟学科实践与真实学科实践等。其次,学科、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科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不同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同的,不同学段、年级学科核心素养有不同要求,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学科实践活动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再次,学校的学科实践还受到学校培养目标、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学科课程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学科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最后,学科实践还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一个学科的实践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离开了其他学科,一个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就无从比附与彰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需要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进行。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学科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多样化的学科实践任务。

学科实践是具有独特性的实践。学科实践是一种具身性实践,强调“做中学”、身体参与、亲身经历,以及借助于物质性工具的直接参与。“对于心智的理解必须放到它与身体的关系背景中,而这个身体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身体。”[10]学科实践是一种情境性实践。任何学科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都受到条件、任务等情境要素影响。学科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实践”。学科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点、连接点,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活动过程的连接点,是知识内化、活化,惰性知识转化为活性知识,转化为体验、感悟,即“转识成智”“化知识为德行”的连接点。学科实践是一种生命性实践。学科实践是观念与观念的碰撞、交锋,是技能与技能的切磋、比拼,也是情感与情感的互通、交流。在学科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等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得到成长。学科实践是一种伦理性实践。教学应当是一种伦理实践。“仅仅有教学的理性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增强教学的伦理敏感性,心中有爱,让爱的力量冲破彼此分离之墙,解开萦绕于心的‘戈尔迪之结’。”[11]丧失了伦理性,学科实践就成了无爱的物质性活动,也就丧失了教育功能,更遑论立德树人。

二、学科实践观:学科实践育人的关键

学科实践观就是人们对于学科实践的态度和看法。学科实践观对学科实践起着导向、维持和促进作用,成了学科实践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哲学家赫舍尔在解释存在的意义时指出:“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一切存在都是被阐释的存在。”[12]学科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离开正确的学科实践观,就不会有有效的学科实践。学科实践对学科实践观(认识)发挥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与目的等作用,学科实践观形成于学科实践、发展于学科实践、检验于学科实践、作用于学科实践。

科学的学科实践观之所以成为学科实践育人的关键,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学科及学科实践模式与方法的多样性需要科学的学科实践观。我国中小学设有多个学科,还包括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各个学科的目标任务、内容结构、组织与实施方式、评价方法等都存在鲜明的学科特征,各种学科实践的形态各异,价值各异,条件各异。只有依靠科学的学科实践观,尊重并彰显学科特性,学科实践才能取得实效。其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依靠科学的学科实践观。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核心素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学生参与什么样的学科实践,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实践型育人方式的学理依据。再次,学科实践观影响学科实践(学科教学)成效。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科实践观,才能把学科教学、学科学习等活动看成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学科实践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顺利展开,并取得应有效果。

学科实践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教师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学科实践观呢?第一,树立认识与实践统一的学科实践(教学)本质观。传统的教学本质观把教学看成是人类一般认识与教学特殊认识的统一,没有为实践留下应有的空间,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实践出真知”的朴素哲学和生活常识。现代教学本质观把教学看成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学科教学是学科认识与学科实践的统一。学科实践,即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的本质不仅是人类一般认识与学科特殊认识的统一,也是人类一般实践与学科特殊实践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学科教学、学科学习等学科认识活动本身就属于学科实践。这就为学科实践开辟了实现价值的广阔空间。“将学科与实践合二为一,作为学习方式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也许是我国课程学者的一种贡献。”[13]“真正的知识是主体与客观对象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与经验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14]将学科教学本质从学科认识过程转变为学科认识与学科实践的统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独特价值。

第二,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观。学科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依靠充分的学科实践活动;离开了学科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科(专业)实践素养(工作实践素养)的形成提供保证,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够促进学科实践的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科实践的高质量。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成为超越知识目标的综合性品质,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取向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再到学科育人价值的巨大转变。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是具体的,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学科实践方法培养多样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化自信”与“语言建构”素养的培养,无论从培养的目标任务还是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第三,树立学习中心的学科实践观。学科实践是教学过程的学科反映,学科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科教学、学科学习。学科实践强调学习中心、以学为本,同时认同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教引学等学习中心教学的基本理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参加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通过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形成对学科概念、原理与方法的深度理解与运用。学习中心的学科实践观强调学生的具身参与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应“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身体,让中小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去实践、经历和体验,通过身体的多样性活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15]学科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学科实践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带动教学质量、学习质量的提高,科学有效的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第四,树立多样化的学科实践观。学科的多样性、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样性,学段、学年核心素养要求的进阶性、层次性,不同年级的学科实践从广度、深度、参与度等方面的独特性,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与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与学生个性特征的多样性、具体性,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规模、传统,学科实践情境、学习任务及所利用资源的差异性等,共同决定了学科实践不会只采用一种方式,而是任务型、项目式、服务型等多种学科实践形式的综合运用。

第五,树立专业性的学科实践观。专业特征是学科实践的本质要求,学科实践失去了专业特征,就不再是学科实践。彰显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帮助学生掌握严谨学科性学术内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学科实践的基本要求。理科实践有理科的精神,文科实践有文科的味道,艺术实践有艺术的神韵。学科实践观还要具有包容的理念,体现跨学科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出现了不断分化与不断综合两大趋势,各种知识不断嫁接、融合,涌现大量的交叉学科,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又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因此,不仅要进行学科实践,还要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跨学科实践,在提高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的跨学科素养,培养具有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形成科学的学科实践观呢?首先,学科实践观从学科实践中来。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16]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学科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提炼与升华,学科实践的零碎认识、点滴体会就会聚集成为系统的学科实践观。其次,学科实践观从学习中来。学习学科实践的有益经验,提炼与升华自己学科实践的主张、观点和方法,在有计划学科培训中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以及参观、考察与模仿,都是形成学科实践观的方法。再次,学科实践观从顿悟、领悟中来。教师只有不断理解和领悟学科、学生与自身的关联,进行学科与自我关系的塑造,才能形成学科实践观。当学科实践主体对学科实践中的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方式、效果等不断进行“慎独”性的反思与体认,悟出心得的时候,学科实践观就形成了。最后,学科实践观从创新中来。固守旧的观念而不思变革,就不可能形成先进的学科实践观。只有主动求变,破除固有思想观念,改变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放(课件)等状况,不断创新学科实践的思路、模式与方法,才能形成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的学科实践观。

三、学科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把学科实践看成“实践”的重要方式,彰显其“实践”特征

学科实践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17]“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生活、实践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8]“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19]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靠一时一事,而是要靠“千锤百炼”,没有写作实践就没有写作能力,没有科学实践就没有科学素养。只有通过经常化、“全学段”的学科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实践要发挥师生的首创精神。“反思性教学”过程中,资深教师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式思考,对于情境积极的、感性而熟悉的参与,整合课堂现象理解中的多元视点,问题的表象与解决中语脉化思考,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问题构成与再构[20]等,都属于学科实践。科任教师是学科的理论家、实践家,学科实践没有固有模式可以照搬,其有效的模式与方法只能主要依靠师生在具体地域、学校、课堂等情境中,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不断创造。

学科实践应是真实的。学科实践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21]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要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把实践看成学科知识通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科实践的成人、成才价值,学科知识的验证价值,学科能力和观念的形成与转化价值。现代教育需要“重新野化”课程,突出课程的真实性、实践性、生活性,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在真实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实践要因科制宜。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了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22]从学科实践角度看,布尔迪厄的公式可修改为:[(惯习)(学科)]+情境=学科实践。学科实践一定是具有学科特点,具有学科味道的师生活动。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的那样:“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23]学科实践反对脱离学科特点、脱离实际的盲动。

(二)把学科实践看成“专业”实践,彰显其“学科”特征

学科实践追求学科价值,具有专业性,而专业性更体现为学科性。要“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交往、体验、游戏、探究、生活、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身体进入教学中,发挥身体知觉的认识能力”。[24]学校的学科实践要立足学科立场、思维和方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立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体育需要身体参与,数学需要逻辑思维,美术需要审美鉴赏,劳动需要脑体结合。学科实践只有用学科思维思考,用学科视野观察,用学科方法探究,也就是说有学科味道、学科精神、学科品位,才能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实践要以引导学生掌握严谨学科学术内容为目标。要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设计知识理解的问题链、教学过程的活动链、综合学习的资源链、素养中心的评价链,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25]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来源,学科实践要超越学科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解,将学科实践活动建立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教师、学生、教材与问题情境的互动的基础之上,处理好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的价值关系,立足明确系统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以学科教学高质量为根本目标。

学科实践要以重组、重建学科课程内容为保障。《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教材内容力求实现学科价值与素养价值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如历史学科实践应强调历史学认识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26]彰显学科实践对人的熏陶、影响与塑造功能。要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的结构形式,通过情境、问题、任务与主题等,使学科知识流动起来,进而活化知识。要突破学科知识“点状教学”“平面教学”“表层教学”“流程化教学”的局限性,[27]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科大概念、大问题、大视野为基础设计活动项目,以任务群等“跨学科学习”建立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重建课程内容。

学科实践必须体现跨学科性,突出整合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倡导跨学科学习、真实情境的知识学习、任务群学习,主张多维度的学科实践”,“强化知识与情境、与文化、与历史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表达知识的学科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引导学生在逻辑探源、历史探源、文化探源、审美探源中强化学习的实践性,丰富学习的发展性品质”。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综合性、整体性,以单元主题为统领,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复杂关键能力为目标,整合学习内容、方法、资源与情境,学术课程主题整合,实践课程项目整合,生涯课程跨界整合,构建跨学科教学新体系。

学科实践要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在“深”“大”“做”上求突破。“深”在素养导向,深在深度学习,深在学习内容的衔接与学生思维的进阶,深在学科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深在问题解决,深在经验的运用与再造,深在高阶目标的达成。“大”,即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不是“范围大”,而是指“核心”。大单元不是“大容量”,而是指“大视野”,即站在素养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大概念不仅与大单元紧密联系,而且与项目式学习、真实性问题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概念相通。大任务就大在用综合的、整体的、全面的、辩证的、系统的观点上看问题,大在用人类的、自然的、和平的观点审视学科与实践,目的是解决学科与跨学科问题。“做”就是实践,学科实践强调学生真实情境中做事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做中学”;强调知识的迁移,即“用中学”;强调创新,即“创中学”。

(三)把学科实践看成“教育”实践,彰显其教育特征、教学特征与学习特征

学科实践是教育实践。学科实践要指向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性开展学科实践,以高质量学科实践,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淡化以至消除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要守正创新,以优质课后服务丰富学科实践内容与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学科实践是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上,要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28]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型课堂。在教学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29]要加强学科实践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感知真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情境、问题、任务、项目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教学实践,认真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统整模式,积极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以学科为中心探索差异化、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指导模式,探索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统整性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式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上,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30]科学有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采用素养导向、多维度的“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模式。运用基于证据的协商式评价,探索发展性、表现性评价,把评价作为学生知识、个性、人格建构的过程。

学科实践是学习实践。“‘实践’完美地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1]要优化学习形态,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服务式学习和社区参与,发挥探究式、参与式、体验式等具身学习作用。要注重学习体验、学习历程,提升学生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和效能感,克服“对象化学习”的局限,倡导参与式实践,使学科实践成为促进学生意义生成的意义实践。促进学习形态从知识导向的认知性实践向素养导向的发展性实践转型,使学科实践既成为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成为科学实践、文化实践、审美实践、社会实践和生命实践的统一活动过程,“促进核心素养在情境中激活,在活动中生成,在实践中提升”。[32]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科学习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