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逸燮
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 550025
“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1]。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既根植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也源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方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2]73。党的二十大报告党提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3]。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画地为牢的消极处世态度,而是百年来一以贯之坚持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是深刻把握安与危、福与祸、机遇与挑战、兴盛与衰亡等矛盾关系并总结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主动的战略智慧,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而跋山涉水、历经风雨、孤勇向前的强烈使命感,是在挫折中毅然奋起、在探索中谋求机遇、在转折中开创新局、在挑战中超越自我的政治品格和进取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忧患意识的内涵伴随着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丰富,其内容主要体现为忧党、忧国、忧民意识,目的在于兴党、强国、富民,其过程中既包含对眼前局势的科学判断和主动作为,又包含对未来发展的敏锐洞察与蓝图擘画。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既为了除忧和防患,更为了奋进和图强,最终价值指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文化基因,在生死考验中锻造坚强意志,在风险挑战中增强斗争本领,在困难阻力中淬炼优秀品格,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做到意志坚定、头脑清醒、行动有力,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笔者拟在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不同时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析其内涵意蕴,并总结百年大党始终坚持忧患意识的价值旨归。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忧患意识始终是党自觉秉持的精神特质。伴随不同历史时期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主要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生成忧患意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外交错的复杂环境中发展忧患意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动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双重任务中增强忧患意识;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时代和世界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中强化忧患意识。
中国共产党在内外忧患的时代背景下出场,生存风险是党面临的最大风险,这就注定了党是一个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革命性政党。这一时期革命形势危机重重,冲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包围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的前提。党的忧患意识正是在危机四伏的革命形势和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得以不断强化。在国家生死危机和革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对抗国家和社会可能产生的种种风险。一方面,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首要问题。党提出“两个务必”思想、坚持三大优良作风、形成“三大法宝”、开展“整风运动”等,都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人为不断壮大党的力量所形成的思想精粹和破除忧患而采取的有力行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及时纠正党内存在的“左倾”“右倾”路线,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国家的出路问题是党在这一时期面临的时代难题。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野心不止、军阀混战以致社会动荡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是近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中,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洗礼,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1949 年3 月5 日,为了防止党内出现因革命全国胜利的到来可能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情绪,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4]他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以清醒的头脑擘画中国新蓝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成熟,在其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分析革命形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全党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身份从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能否经得起执政考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最为忧虑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如何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避免“被开出球籍”是摆在党面前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初步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之忧、执政党建设之忧、国家经济社会落后之忧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忧患意识是客观环境与外在因素作用于主观意念而产生的思维和情感”[5],中国共产党保有高度的忧患意识是基于新生巩固政权的客观实际需要,也是秉承理性精神对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对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遏制新中国的发展;对内,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土匪猖獗、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亟待重整和稳固社会秩序。面对新中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对于毫无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而言,科学分析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预判可能发生的危险是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的应然要求。为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在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之忧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继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解决党内出现的党员干部作风不正、执政能力不强、脱离群众等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对于改进党风、增强全党忧患意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全力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问题,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一次伟大的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6]。改革开放是党在这一时期保持忧患意识及解除忧患实际行动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推动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双重任务中继续强化和完善忧患意识。从党内层面观察,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党内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的突出问题造成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思想局限,不仅严重束缚和制约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干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直接削弱执政党的领导力和战斗力,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如邓小平所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7]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冲破思想束缚,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清除有碍党肌体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从国家层面观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想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进行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国社会从经济领域到科教文卫领域都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到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作出巨大的努力,在改革的路上摸着石头过河,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无不印证了党重忧患更重改革的前瞻意识和务实品格。从人民层面观察,一切为了人民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为了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富民,从提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共产党人深深的忧民情节。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心怀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托起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中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课题。当前,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社会矛盾新旧交织,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存在经济臃肿虚胖、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家安全风险面临新的考验等突出问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虽然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迈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牢固树立忧党、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多次提醒全体党员干部“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8]。因此,全体党员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认清形势,做到居安思危。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变迁重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人类文明发展遭遇层出不穷的挑战,人类世界已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人自扫门前雪”自管自顾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又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体现出了百年大党“忧天下之人”的担当精神。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有效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风险挑战,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对世界发展变化的理性认知,同时也是推动全党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孕育了独特的内涵意蕴,引领全党有效应对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风险挑战,在化危为机中开拓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自省自警的危机意识。那么,何为自省自警的危机意识?即对内外部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危险保持思想上的自我警觉和行为上的自我警示、自我警醒。“政党就是在阶级斗争的浪涛中生存和发展的”[10],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倘若一个政党丧失自省自警的危机意识,都不可避免会阻碍或断送事业前途。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曾因缺乏经验而致使革命遭受几次挫折,此后便深谙在革命险恶的局势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全党必须要时刻保持自省自警的危机意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出发前往北京时,更称这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1]。这里的“进京赶考”,既是毛泽东向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发出的一次动员令,也是一次政治提醒。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双重考验,邓小平在发表南方谈话时谆谆告诫全党“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几十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12]。他提醒全党思想上要警惕内外部任何可能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危险,行动上必须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难、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用“浪更急”“山更陡”形容了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危险,用“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6]阐明我们所处的位置。面对“急浪”和“陡坡”,容不得掉以轻心和半点失误,全党思想上必须“绷紧弦”、行动上“拉满弓”,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处胜虑衰,以共产党人的胸襟和眼界观察世界、判断形势”[13]。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高风险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其内部存在脆弱性,风险成为现代社会基本的结构性特征[14]。科学预见社会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内外部风险并有效采取预防性行动,形成完善的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是现代性政党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难以避免出现各种阻碍和迟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险、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风险、破坏人民内部团结的风险,时刻保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体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执政、长期执政的前提和应有之义。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的主体性责任,在不断应对和化解重大风险中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强韧的体制机制,锻造了高超的风险防控治理能力,为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中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化解各种战争引发的生存风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促进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型以化解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引发的治理风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在解放思想中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以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引发的发展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构建了科学合理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以应对“两个大局”可能产生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换言之,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体自觉始终贯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这既是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历经苦难却始终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15]。面对源源不断、层出不穷、连锁联动的各种矛盾挑战,准确捕捉风险信号、系统把握风险态势、科学分析风险原因、灵活采取防控策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力争把重大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自觉。
社会总是在安中有危、危中有机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正如古人所云“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居安思危和知危图安的有机统一:居安思危侧重强调捕捉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利因素的思想自觉,知危图安则重在积极转化不利因素的努力和行动。增强忧患意识,贵在行动有力。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破除危局、开创新局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武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所独具的政治品格。“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2]69。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斗争中取得的,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决定了党必须进行斗争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人民于水火。枪林弹雨没有使共产党员退却、严刑拷打没有使共产党员屈服、千难万阻没有使他们放弃,“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16]1036。历经艰苦卓绝的战争洗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国家的执政地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失去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对外体现在坚决同一切威胁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斗争到底。譬如,1950 年10 月,美军越过三八线,逼近鸭绿江,面对强大的美军,党中央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事实证明,正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和审时度势的非凡智慧为中国换来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这种斗争精神,对内体现在党敢于同自身错误因素作坚决斗争、勇于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祛除党内存在的顽瘴痼疾,清除一切损害党肌体健康的不利因素。正是党具有敢于斗争的优秀政治品格,才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27。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斗争中增强了本领、壮大了自身,也在斗争中赢得了未来。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7]。“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18]。这些论述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精神内核。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担当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103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坚持不懈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人民从“被压迫者”到“国家主人”的伟大历史转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主要奋斗目标,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为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根本利益,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19]44。进入21 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引领全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方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紧紧依靠人民力量的历史,坚守人民立场是党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精神支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一种不自满、不畏险、积极的“忧患意识”,而非杞人忧天、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这种忧患意识表现在在洞察自然和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危险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科学利用事物规律性指导实践,以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是一个政党在争夺政权、参与政权或维护政权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防范力和准备力,“强调在重大风险‘彻底未发’的常态阶段或‘将发未发’的孕育阶段,通过标本兼治、未雨绸缪来‘防备异态’,做到‘未病先防’”[20]。当然,执政党要做到忧患有度,而不能忧虑过头,不能因存在问题和困难就放弃作为,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局部执政还是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意识形态风险、自然环境风险,都是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历史地看,面对各种内外部风险、局部性或全局性风险,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防备风险—管控化解风险—总结经验”的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成功化解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风险,牢牢把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体现了共产党人熔铸在血液里的进取精神。反之,一旦丧失忧患意识或是杞人忧天、不思进取,同样会面临败局。在中国历史上,君王丧失积极进取的忧患意识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不在少数,如唐玄宗早期曾是励精图治的贤明君王,带领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后期却败于丧失忧患、贪图享乐,最终黯然收场;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入侵的危机消极待之,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成就大事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当前,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蓬勃向前的趋势下,党和国家面临不可预料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只有全党自觉提高底线思维的能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迎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效驾驭重大风险挑战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集中体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考验的是政党的研判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不仅需要出好组合拳,更要下好先手棋。忧患意识就是先手棋、组合拳的内生动力,体现了一个政党主动迎接困难挑战的工作方法。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伟大历史飞跃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对未来的政党建设、国家治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掌国家政权的执政者和领导者,具有领导和执政的双重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实现长期执政的政治前提,在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党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的历程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中关于政党实现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是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时局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而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方面,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研究表明,“执政惰性体现在长期执政主导型政党执政危机意识淡薄、腐败根治能力缺乏以及精英流动固化与冲突等方面”[21]。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长期占据执政地位的政党最终走向衰落甚至终结的不在少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忧患意识而产生执政惰性,进而丧失政治危机意识、缺乏根治腐败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化解社会重大风险等,最终引发内外危机、丧失执政地位。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虽连续执政72 年,最终却因后期的执政失误而只能成为光辉的历史。对于成长和壮大于忧患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不计其数的风险挑战充斥在社会不同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致使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功亏一篑。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提前做好统筹安排、组织协调以避免或降低重大风险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是党长期执政的科学经验总结。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三个前所未有”①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的关键节点,习近平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抓紧工作”[22],因此全党必须以充分的预见性和清醒的判断力,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另一方面,忧患意识是党进行理论创造、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指引着实践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并优越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其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纵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无不是党结合中国客观实际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赓续与发展,回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高度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可以说,党进行理论创造、理论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必须具备的高度的理论自觉,也是源于对党的事业前途、国家兴衰存亡、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顺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阔步向前。可见,忧患意识是党驾驭风险挑战、科学谋划和推进国家事业的精神力量,也是党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23]1。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现成的模板,在中国大地上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执政党过硬的执政本领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光辉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治理效能,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奇迹,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道路。可以说,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精神力量,推动并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一,树牢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风险治理的“防火墙”。我国是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多民族国家,有效实现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事务的管理并非易事。这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长期不断累进的过程,无疑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挑战。作为一个从血雨腥风战争年代走向暗流涌动和平年代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强调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正是这种独到的政治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激励全党在无数的重大风险中练就了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在预判风险、防控风险、化解风险的全过程开展有效治理,在短时间内控制风险的蔓延。
第二,树牢忧患意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由于中国共产党此前只有对农村和小城镇的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大城市特别是全国的经验,国家治理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考验,尚未形成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在艰难的实践探索和历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树牢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来自国家事务管理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之治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实现高效治理的全过程,更体现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结果上。当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力气。”[24]共产党人始终秉承的忧患意识成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第三,树牢忧患意识是激励党员干部提高治理能力的“催征鼓”。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离不开一支经过政治历练、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不同环境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是一个好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只有树牢忧患意识,才能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反之,缺乏忧患意识的领导干部必然失去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科学判断能力,从而降低政府治理能力的效度。
“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3]38。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显著特征,但各种问题也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接踵而至。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交往的深入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种族的界限,每个国家、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裹挟在全球化浪潮之中,成为全球化链条中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肇源于资本逻辑运动的现代化发展过程经常引发全球系统性危机。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关注自身利益,强权政治的心态和霸权思维成为阻滞有效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因素,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仍然十分突出。2017 年,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讲话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5]这些问题是现代化过程中长期矛盾积累的世界性难题,仅仅依靠某一国家或某一组织都无法解决。与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政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无产阶级政党最终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百年奋斗征程的动力源泉,同时表现为在时代的变革和召唤中自觉维护起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蕴含了忧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
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性难题既要破局,又要立局。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考验着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各国的治理能力,传统治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无法有效化解存在于全球各个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正是基于全球各国、各个民族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持续关注世界未来发展走向和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自觉。在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前提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以维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为价值旨归,致力于打造公平、正义、有序、包容的世界新秩序,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和理念”,打破西方固有的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模式,从而推动全球治理模式实现优化和升级。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可以实现对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的突破与超越,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与平等对话中构建互学互鉴、和谐共生的良性互动模式,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习近平强调:“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26]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仅忧中国,也忧世界。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方案到采取切实行动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情怀与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统一,有力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党对全人类的大爱情怀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增强忧患意识,赋予了其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蕴,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精神品格。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多长,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历史就有多长。正是由于全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才从容应对了各种各样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为回答“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关键解题密钥。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全党更要弘扬担当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以昂扬的斗志奋力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