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
——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例

2023-02-24 04:21:45刘大蓉何洪涛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刘大蓉 ,何洪涛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随着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2]。19 世纪末,《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作为宣传、普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被引入中国,成为最早传入中国的三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传教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最早引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群体,他们引入该书的目的各有侧重。回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和加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扎根中国土壤的这段历史记忆,可以完善恩格斯著作研究和完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研究。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理论出场

以1516 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为标志到“社会主义”真正意义的出现,再到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巨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300 多年的历史,但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一种美好而虚幻的想象中。1879 年,恩格斯将《反杜林论》一书“引论”中的“概论”、第三编的“历史”和“理论”部分改写为独立著作,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连载在《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第一次将“乌托邦”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命名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意为不切实际的、空想的社会主义[3]。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与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让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

1.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出场语境

19 世纪60 年代,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严重威胁着反动政府的统治,与此同时,社会民主工党为了继续扩大工人运动,与另一个工人运动团体—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进行了团体上的合并。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合并后没有接受马克思的建议,思想上对拉萨尔派进行妥协,党中央内部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这些混乱的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工人运动,各种小资产阶级分子趁机混入无产阶级队伍内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杜林在报刊上公开批评马克思的著作,大肆宣扬折衷主义的哲学、庸俗经济学和反动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其演说和著作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抨击当时的社会问题,被誉为“民主斗士”。与马克思长篇大论的《资本论》比较起来,杜林的著作更容易引起社会党的关注。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爱德华·伯恩施坦站出来公开支持杜林,他认为:“在他论述社会主义的著作中对于马克思与拉萨尔的辛辣的批评,并没有削弱我们对他的信仰。一位果断的科学家挺身而出做社会主义的见证人,而且力求用比马克思的著作易懂得多的语言与形式来叙述社会主义,和这件事实比起来,我们认为,他同《资本论》作者之间的理论分歧是不重要的。”[4]小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渗透进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党内面临着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好友马克思的建议和支持下,1876 年5 月,恩格斯开始着手写作批判杜林及其言论的著作《反杜林论》。1879 年10 月,法国马赛举行了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随后法国成立了工人党,但是党内无政府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泛滥。为了使国际工人阶级政党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展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应工人党创始人朱尔斯·盖德之邀为新生的工人党拟写了党纲。同时,为了辨别真假社会主义,使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格邀请恩格斯出版一本读物以帮助法国工人党更好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于是在《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出独立的著作《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在该书中,恩格斯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平实地说明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恩格斯指出,人类思想发展具有继承性,“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吸收已有思想的先进成果[5]14。19 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盛行一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恩格斯虽批判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认为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必然性,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未来社会构想的社会力量,没有找到通往未来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但是恩格斯同时认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5]14。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幼稚时代,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恩格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顶点时,“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5]79,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取得公共权力,将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这时,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得以自由而充分的实现。恩格斯还生动描绘了未来社会的新特征:随着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逐渐消失,国家自行消亡,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不复存在,这时人才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传播

在文本传播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时代发展和历史条件为转移,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任务的变化作出调整。1880 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第3~5 期连载发表后,恩格斯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出版必须要回应时代问题,要直面新形势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要求。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1882 年德文第一版、1891 年德文第四版和1892年英文版中分别写了不同序言,指出了不同版本要回应和解决的问题。

1880 年,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单行本第一版前言中评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法文本一经发行就引起了法国社会党的关注,“正是这本书在许多优秀的法国人的头脑中引起了真正的革命”[5]24。1882 年,法文版本被翻译成波兰文在日内瓦黎明印刷所印刷出版。1883 年3 月,苏黎世的《社会民主党人报》出版了德文版,这一版将著作名字改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在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写作是“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为了德国工人更好地阅读,恩格斯删去了文中不必要的外来语。此外,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所以恩格斯在文中提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辩证法的传统。同年,德文第二版和第三版相继出版,并在德文版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意大利文版,书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 年贝内文托版),俄文版书名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884 年日内瓦版),丹麦文版书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4年载于《社会主义丛书》第一卷)。1886 年,西班牙文本在马德里出版,书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荷兰文本在海牙出版,书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1 年,德文第四版在法文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圣西门思想的阐述,因为同对欧文和傅立叶的思想的介绍相比,对圣西门“过去谈得有点过于简略”;同时,在第三章末尾增加了对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形式托拉斯的论述和德国马尔克制度的介绍,呼吁德国工人和农民加入社会民主党人进行革命。德文第四版是恩格斯生前印刷该书的最后一版。

到1892 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已经被译为十种文字在世界传播。此时,英国的资产阶级正竭力扶持宗教作为麻醉人民和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唯物主义受到极大挑战。1892 年,英文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书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英文版导言里精辟分析了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三次大决战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揭露资产阶级妄图用宗教麻醉人民的反动本质,教育和鼓励无产阶级彻底打碎宗教和一切旧传统的精神枷锁。英文版导言指出,宗教挽救不了资产阶级的灭亡,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1892 年6 月,恩格斯把英文版导言译成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第11 卷第1 册第1 期和第2 期,标题是《论历史唯物主义》。在编辑的过程中,部分内容曾以《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的三次会战》《工人政党》为题在《社会主义者报》上发表,这篇导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恩格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革命的需要,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出的调整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这些文本发行数量较大,仅德文版在恩格斯生前就印发了两万册。在谈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在世界的影响时,恩格斯说:“据我所知,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 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5]13因此,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出场来看,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它是一本改编自论战类文章的学术性著作,同时又具有面向群众宣传的通俗性特点。其次,它阐明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使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划清了界限。再次,它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即“借助辩证法”和“恢复唯物史观的权威”。最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形成的多个语言文本,为其在中国的引入提供了文本基础。

2 《大同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无意引介

晚清洋务运动后,中外交往有了明显的发展,闭关政策有所松动,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正在打破。和洋务派交好的外国传教士在传播西方进步文化思潮方面起着特殊的媒介作用。与西方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不同的是,这些手捧圣经翩翩而来的传教士是利用精神武器一步步接近中国人民。1870 年,李提摩太以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1876 年,中国山东、山西、直隶几省遭遇特大旱灾,李提摩太投身赈灾,广施救济,在中国民间建立了较高的威望。他通过加强与高层官员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发展教育和启发思想拉拢民间人士的途径达到自己传教的目的,在传教的过程中介绍西方进步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思想也被零星地介绍到中国来。1898 年,由英国人撰写、胡贻谷翻译的《泰西民法志》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人物”,对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1899 年,《大同学》最早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以及《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相关内容。

1899 年2 月,《大同学》连载于《万国公报》第121 册至124 册,此书原著是英国社会学家颉德的《社会进化》一书的前三章内容。颉德将非理性主义的宗教与生物进化说结合起来,引述了几种社会主义学派的观点用以论证要消除社会分裂的状态必须依靠超自然的力量。另外,书中多有宣扬西方地域、人种及宗教优越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李提摩太通过西译中述的方式,将《社会进化》一书书名译为《大同学》。据《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李提摩太将社会主义学说译作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从书名上拉近了与中国读者的距离。社会主义所阐明的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对崇尚“大同”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吸引力。《大同学》分别以“今世景象”“进境”“相争相竟之理”“人世第一大事”“大道关繁于兴世”“泰西教化上”“泰西教化下”“今世养民策”“教化本出于道心非出于学术”“总结”作为十章的题名,凸显了本书“养民”与“教化”两大核心主题。

《大同学》的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八章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的景象,“分利之人日益富,生利之人日益贫。事之不平,孰甚于此”[6]。即是说,资本主义社会豪富组织垄断,而贫民无立锥之地,社会形成严重的贫富对立,各国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在此基础上,第三章介绍了“百工领袖”“安民新学”的领袖马克思以及马克思的观点:“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茗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遇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豪权尽之时。何也?穷黎既至其时,实已计无复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民而救世。”[6]在这段话中,译者把“安民新学”简单看成是拯救穷人的学说,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认为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处于相竞相争的状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使竞争程度超越了一切时代。该书第八章“今世养民策”中则谈到,“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又有美国人伯拉米者,即著《百年一觉》奇书者也。辈立言大旨,......惟欲除贫富相争之法。此法果除,觉百姓自无苦难,自然福祉日臻,坚强独立”[6]。该书又提到,“恩格斯有言,贫民联合以制富人,是人之能自别禽兽,而不任人簸弄也”[6]。作者认为,这些政学家的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至今终无以难之”。总之,《大同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比较深刻的,不仅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还对新的垄断形式给予了关注。但从内容来看,《大同学》则有一定的缺陷,虽然提到了德国“养民学”的名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起来,以制富人”的思想,但仅限于此,没有提到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将马克思主义与提倡“单税论”的亨利·乔治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贝拉米和费边社会主义都统称为“安民新学”。另外,该书虽然强调贫富对立和工人运动的频繁发生,但只是为了宣传宗教,希望人民求助于宗教解决目前的困境。所以,李提摩太并不是在真正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而是在宣扬基督教的“救世”思想。

3 《社会主义神髓》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阐述

20 世纪初,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术语通过日文译著传到中国。1903 年7 月,日本第一代社会主义思想家幸德秋水的著作《社会主义神髓》发表。这部著作是日本最早传播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集中探讨,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研读所达到的水平十分难得。同年,《社会主义神髓》中译本由达识译社翻译出版。

3.1 《社会主义神髓》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表达

《社会主义神髓》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巨大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二章“贫困之原因”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生产者贫困的原因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将其归于全体人民,这就是“近世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之骨髓”。文章前两章并未引用马克思的理论。

第三章“产业制度之进化”叙述了人类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介绍“社会主义之祖师”凯洛·马尔克斯(马克思),并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有史以来,不问何处何时,一切社会之所以组织者,必以经济的生产及交换方法为根底”[7],指出经济对社会组织进化的基础性作用。本章又以音盖尔(恩格斯)“一切社会变化,政治革命,其究竟之原因,勿谓出于人间之恶感情,勿谓出于一定不变之正义,最真理之判断,夫唯察生产交换方法之态度;毋求之于哲学,但见之各时代之经济而已。若夫现在社会组织,一无定衡,昨日为是,今日非焉;去年为善,今年恶焉;亦其生产交换之方法,默就迁移,适应于当初社会之组织,不堪其用可知也”①今译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清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象﹐表示在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中已经静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适应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参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4.[7]为理论依据,指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制度随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3.2 《社会主义神髓》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

该书认识到了产业革命带来的超越以往历史的巨大成果,也看到了产业革命既“颠覆封建制度”又“破坏个人生产”的两面性,即:生产物本应由社会占有,由劳动者享有,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占有生产物,是“不义而取诸人”的。这样的占有方式形成了社会的“大矛盾”,现在社会一切的矛盾都根源于此,表现为社会“生产者”与“领有者”之间的矛盾。个人领有的结果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则带来经济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为了获得更多的交换利润,资本家盲目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于是社会矛盾又表现为“现有组织之工场生产,与无政府之市场之冲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导致社会破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矛盾为运行的开始,又伴随有不断的阶级冲突,最终将造成“产业制造全体之大破裂”,也就是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现一次。而资本在“危机期间通过许多大资本家和更多的小资本家的破产”实现聚集,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即托拉斯,自由竞争转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5]83。

3.3 《社会主义神髓》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主张的表达

《社会主义神髓》第四章“社会主义之主张”阐述了美国社会主义者伊利主张的社会主义的四个原则:一是土地资本公有,二是生产由公共经营,三是由社会进行分配,四是社会收入的大半归私人所有。幸德秋水认同伊利的主张,认为“社会主义者,实以此要件,以为社会产业之历史的进化也”。紧接着,他引用了密尔(穆勒)和科嘎浦(柯卡普)和腊府瓦尔咎(拉法格)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主张进行补充,最后引出了音盖尔(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社会者,掌握生产机关也。商品之生产,即使绝迹,而产者仍不为生产物所制御,一扫社会的生产之无政府者。以规律统一之组织而代之,消灭个人的生产竞争,如人初脱禽兽之域,而得成完全有道义有智识之人类。”①今译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参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9.[7]达识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用了“......者......也”的句式,译文其他地方也多有这样的用法,让读者误以为是在对社会主义下定义。实际上,但作者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可以实现恩格斯所预想的未来世界,即由社会掌握生产机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失,社会生产将由统一的社会组织管理,竞争消除,人能够实现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

《社会主义神髓》第五章“社会主义之效果”则以反问的形式大篇幅反驳误解和非难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顺带提到了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即:社会主义是“从人间之王国,进于自由之王国也”。第六章“社会党之运动”介绍了西欧各国社会党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认为人类进步是靠革命推动的,主张“平和的革命”。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指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标志,这是此前日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没有提到的。第七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时,再次提到了恩格斯的观点:“社会的势力之运动,骤而观之,未有不骇其为乱暴也。然细而解之,如电光之有助通信,火焰之足供煮炊”②今译为“社会力量完全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参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5.[7]。即是说,在我们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后有利于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行。

总之,《社会主义神髓》共三次提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内容,分别将其作为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主义革命三部分内容的补充,可见幸德秋水在引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相关语句时“有意按照当时的社会现状及需要进行了取舍”。尽管其中一些观点还不够成熟,但总体来看,《社会主义神髓》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起其在日本的学习生活时说,刚开始读到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时,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书籍中所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鼓舞了我,使我联想到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世界大同的学说”[8]。梁漱溟回忆自己偶然翻阅《社会主义神髓》的经历时说:“此书当时已嫌陈旧,内容亦无深刻理论......不过其中反对私有财产的话,却印入我心,我即不断思索这个问题......终至引我到反对财产私有的路上。”[9]最终梁漱溟写出了《社会主义粹言》的小册子。另外,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李汉俊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都曾读过《社会主义神髓》①关于李大钊是否受到幸德秋水影响的问题,国内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受到了幸德秋水的影响,而日本不少学者认为李大钊是从安部矶雄和河上肇那里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否定幸德秋水的影响。参见刘民山.李大钊与幸德秋水[J].近代史研究,1995(4):253-261.,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开始扎根。

4 其他社会主义著作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传播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鼓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时候提到了马克思及其学说。1902年,他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0]他又提到“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10],第一次将马克思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1903 年,他又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中提到:“麦喀氏,社会主义之鼻祖,德国人,著书甚多。”[11]在这个时期,梁启超对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的认识仅限于从别的著作中见到或者从他处听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迷信”。同时,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很片面,认为社会主义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泉”[12]。梁启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井田制度就是近世社会主义的立脚点。马君武留日期间结识了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之前,他对乌托邦社会主义学说有一定的研究。他在《佛礼儿学说》写道:“佛礼儿之社会主义,与圣西门社会主义大不相同。圣西门之社会主义,主中央集权;而佛礼儿之社会主义,主地方及个人之自由分治。”[13]马君武在分析圣西门及傅立叶的理论时看到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不可实行”和“其制度之窒碍甚多”的空想性质,但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中,马君武又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将傅立叶、拉萨尔与马克思看作社会党人,这说明他当时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这篇文章末尾附上了社会主义英、法、德原文著作的书名,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等。这个书目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书目,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文字记载中所见到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书单”[14]。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在其著作中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尔克(马克思)和非力特力·嫣及尔(恩格斯)的生平及其著作《共产主义宣言》,被认为是国内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人。他对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区分,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渐趋实行”的特点。朱执信又在《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中提到,过去排斥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今日提到的近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自马克思以来变化较大,实现了从空想到可以实行的转变,被称为“科学的社会主义”[15]。可以说,朱执信作为“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对社会主义及其流派的认识具有超越同时代人的先进性[16]。梦蝶生(叶夏生)在《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中介绍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与社会革命,认为“社会主义较无政府主义其根据确实”[17],但其对马克思主义是“平和的社会主义”的看法则明显带有修正主义的影响。1911 年,宋教仁在《社会主义商榷》一文中阐发了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各派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共产主义谓一切之资本及财产皆为社会共通生活之结果,以为私有实为不当......”[18]。由此可见,一方面他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以社会主义各派是“百川异源,而皆归大海”模糊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界限,这说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社会主义的同时,无政府主义者也从日本和法国向国内输入社会主义思想。1907 年,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虑社会主义不能普及”而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在《天义报》上第一次译载了1888 年版《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和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以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片段,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理论。同年,《天义报》第6 卷刊登了刘师培署名申叔所写的《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一文,提到了“马尔克斯所著书有《空想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发达》”。尽管该文错误地把恩格斯的著作当成了马克思的著作,并且没有详细说明这部著作的内容,但这是中国人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刘师培等人相同的是,江亢虎也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出版《社会日报》《新世界》等报刊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中国社会党人施仁荣以“非译述无政府主义不可”译介了《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这是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虽然这种译述带有一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但在马克思主义原著还不可能一本一本完整地译出之前,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原著部分内容的介绍和一些句段的翻译,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辛亥革命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引入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引入主体成员复杂,译介目的各异。在他们中,既有传教士、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有留日学生和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是在传教、介绍资产阶级学说和无政府主义学说的同时顺带提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二是引入内容对错夹杂。既有对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各社会主义流派的涉及,又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简单探讨。虽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未深入介绍,但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学说和隐含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思想的介绍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三是引入时只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理论当作社会主义的一种学说,仅仅进行零星的、片段式的引入,没有也不可能把它当作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南,对于如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无数中国人还在漫漫长夜中摸索。但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所阐释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宛如一颗颗石子投射于湖心,在进步知识分子心中已经引发最初的涟漪。这涟漪后来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圈一圈地扩大,促使更多人去了解马克思主义,寻找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直至指导中国革命完全胜利。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