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析

2023-02-24 04:25贺春健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整本书支架教师

贺春健

(长春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33)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中提出的18 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11在高中课标的推动下,“读整本书”思想从叶圣陶提出时的理论层面进入到教学实践层面,如何在完成此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科学的指导是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对阅读书目选择的指导

《高中课标》在附录2 中列出了文化经典著作、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几大领域的书目,为学生各任务群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提供了参考,并明确指出这些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备选书目。这些书目的推荐不具有强制性,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但这种自主性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需要与教师协同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目。

1.关注作品的思想性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感悟经典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整本书中的“书”首要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好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提升阅读品味、助力其成长。因此,教师在指导书目选择时,必须重视作品的思想性。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给人以无法衡量的启迪和力量。课标中指出,整本书阅读的作品选择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只有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思想。[1]23如,《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巨著,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 部长篇小说典藏”,全景式地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劳动者在苦难中与命运抗争的历程,当代高中生能够从中汲取自我觉悟、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塑造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2.关注书籍的附加信息

高中生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会高效地筛选并最终确定阅读书目的方法至关重要。很多学生急于求成,拿到一本书直接翻到正文开始阅读,但其实一本书在正文之外会提供相当多的附加信息,使读者能够对其有更全面、立体的认知。在阅读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个性化的判断。一本书的封面通过文字、图案、色彩的表达能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感受书的整体风格和思想内容,获取书名、作者、出版社等重要信息,是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图书的一扇窗户;封面的折口非常不起眼,但实际上小小的空间包含了重要且精炼的内容,如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使读者可以对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腰封除了装饰作用之外,一般会印有知名人士的推介语,使读者认识书的价值并激发其阅读兴趣。此外,认真阅读序言也是非常必要的,自序一般会交代作者的写作缘由、创作过程,概述全书内容精华,代序往往是知名专家从读者的角度阐发阅读心得并进行评介,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引;前言与书的内容相关度更高,相当于作者的开场白,有助于读者了解书的写作目的、整体框架,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当学生认真读取了正文之外的这些重要信息,就很容易做出是否阅读这本书的决定了。

3.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概念,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指学生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获得的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体现了对学生发展潜能的积极期待,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一基础上因势利导,有利于学生突破现有认知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如果师生协同选择的书目低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读起来毫无困难和压力,就很难激发其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造成收获甚微的低效阅读。教师要博览慎取,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与个性需要,帮助其打破舒适区,确立一个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阅读目标,并且将眼界打开,进行多元化阅读,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类型的阅读。

二、教师对阅读规划的指导

1.阅读时间规划

艾德勒说:“阅读一整本书,特别是又长又难读的一本书。要面对的是一般读者很难想象的,极为艰困的问题。”[2]高中生学业负担重,专门进行阅读的时间有限,而完整地阅读一本书需要较长且持续性的时间,除了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之外,还必须科学规划阅读时间。课标规定,高中生在必修阶段要“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一部学术著作”,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阅读总量不低于150 万字,这是在阅读文字量与内容深度方面对高中生的双重挑战。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这部书共3 部,162 章,100 余万字,高中生平均阅读速度是500~600 字/分钟,阅读所需时长约为30 小时,这对于课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课标》建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课时可安排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1]12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规划阅读时间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任务安排在寒暑假,使学生充分利用假期相对完整的时间保持阅读的连续性,或者利用开学初课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时间段,指导学生制定详细、合理的阅读计划,如果每天坚持1 小时,1 个月内基本可以完成《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文本阅读,为后续课堂阅读教学和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阅读任务规划

从篇章阅读过渡到整本书阅读,学生会面临很多的不适应,与篇章阅读相比,“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容含量更丰富、思维方式更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全面和深刻。”[3]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阅读任务难度的全面升级会感到手足无措。《课标》中规定必修阶段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的总时长只有18 课时,完全依靠课内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教师需采取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课下高效地完成自主阅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按阅读时间规划分解、细化任务,按阅读内容设计任务类型,按阅读进度规划任务梯度,按学生阅读水平规划任务层级。仍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第一阶段的任务可以围绕时代背景、人物初印象、人物关系梳理等展开;第二阶段涉及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分析;第三阶段进行人物形象对比、评价,探究人物、事件的深层社会意义;最后,可以进行主题、艺术特色分析,布置拓展阅读、写作等任务。

三、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1.引领学生回归阅读的本真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便捷,学生利用多媒体或作品的多种载体,如话剧、影视剧、短视频、有声书等能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网络文章等也很容易了解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有的学生会将一本书是否在考试范围作为其书目选择的标准,或者预先推测书中有可能出现的考点,再确定阅读的重点,甚至把阅读时间用于刷阅读试题、列知识清单;还有的学生以书籍导读、故事梗概、缩略版代替整本书阅读。这些情况造成目前高中生阅读的碎片化、功利化、浅表化,可以说是一种虚假阅读,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害而无益。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归阅读本真,通过真正的阅读去解读文本、感受文字,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但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强加给学生,要在师生共读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鼓励他们在沉浸式阅读中独立思考,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在阅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感悟、思想的启迪。

2.为学生的阅读进阶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所谓支架就是在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搭建的桥梁,从而帮助其达到更高水平去独立解决问题。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该适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支架,辅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更高难度的任务。

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王宁教授指出:“教师是目标的确定者,是任务的设计者,是过程的推动者。”[4]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基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生长点、需求点搭建支架,协助他们通过努力达成目标。教师搭建支架的方式有多种,包括问题支架、活动支架、情境支架、图表支架、评价支架等。如《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且关系庞杂、主线和支线故事盘根错节,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学生初读这种大部头著作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分组任务:一组梳理人物关系,绘制人物关系图谱;一组绘制主要故事情节思维导图;另两组分别梳理孙少平、孙少安两个中心人物的生活轨迹和成长历程。每组任务都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独立完成的,再通过课上的分享交流、集思广益,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提供支持。再如,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只是简单划分等级、模糊评价,应用描述性的语言具体指出学生阅读中要继续保持的优点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设性意见,为其进入更高的阅读层级给予行为调控和方向指引。

3.鼓励学生形成显性阅读成果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思考、感悟、情感、审美等是隐性的,教师会感到无从进行合理的阅读成果评价或评价具有片面性,而单纯依靠结果性评价又会导致阅读的功利性,进而忽视对阅读实际进程的督促和检查;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会缺乏阅读成就感,造成阅读动力不足,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和放弃。久而久之,这会成为整本书阅读任务落实的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显性阅读成果,如思维导图、阅读笔记、读书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并建立阅读档案袋汇集这些成果,使阅读过程可视化、阅读评价客观化,同时,有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与读后反思,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推进和落实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阅读经验、优化阅读指导策略,才能真正引领学生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实现提升阅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整本书支架教师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论语》整本书阅读
最美教师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教师如何说课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