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红
本期将带您领略在不同城市同宗同脉的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并蒂连枝同贺华诞
(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校庆发布的主题LOGO)
这是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两所高校2020年联合校庆时发布的建校75周年主题和标志。
安徽理工大学的标志采用安徽理工大学校徽中的Miner Pick(矿工用的镐)、Key(钥匙)和学校特色建筑等元素构成“75”字样。Miner Pick反映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和特色学科,象征着安徽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勤恳务实、刻苦奋进的开拓精神。
合肥工业大学的创意源于学校工业报国之志,“75”代表着学校走过的75载光辉历程,校徽图案嵌入其中,具有较强的识别度和归属感,“75”中的“5” 变形为机械齿轮形状,突出了学校工业报国的初心,体现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和领军人才”的追求与信心。
不过,这两所学校公布的标志“神似”,不仅构成元素差不多,连主题、颜色也几乎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合肥工业大学的校庆标识里包含了该校校徽,而安徽理工大学的标识中则是该校标志性的红楼。
2022年10月7日,在徽州大地上,安徽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安理工”)与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工大”)两所高校又迎来了建校77周年华诞。双节同庆,两地师生通过丰富的文艺活动和真挚的辞藻诗篇为国家、为母校送上真挚的祝福。
不同城市不同名称的两所高校,同一年诞生已实属有缘,同一天生日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为什么安理工与合工大会有如此相似的经历呢?
“一门三杰”缘起淮南
网上谈及安理工与合工大这两所高校时,网友还会引入另一所高校——山东科技大学,称它们为“一门三杰”。
安理工与合工大的本家1945年创建于蚌埠,初名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1947年学校迁址淮南,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两所煤炭高校之一。
这里提一下当时淮南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在矿产资源缺乏的华东地区,淮南扮演的角色特别重要。于是,当时为了支持能源基地建设,除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1年成立的山东淄博洪山煤矿工业学校也迁到淮南,更名为淮南煤矿学校。当时的淮南拥有两所理工院校,工业经济地位重要度可见一斑。
1956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迁址合肥,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再度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被拆分为两所本科高校,分别在合肥和淮南两地独立办学,兄弟俩开始分工分家。
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的采矿和煤田地质学科专业,又整建制回迁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淮南煤炭学院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其间,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7年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而1963年,感召于山东当时支持安徽能源基地的建设,同时在国家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淮南煤矿学校本科部回归山东并入山东煤炭学院,后来发展为山东科技大学。
“一门三杰”的关系
安徽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是兩兄弟,大家一起离开淮南到合肥闯荡并在省城闯下了一片天地,后来,安徽理工大学回淮南老家守着祖产。而山东科技大学则是从山东来淮南旅游的,后来回山东老家了,不过女儿淮南煤矿学校不肯走,后来嫁给了安徽理工大学。(网上流传的关于三校的较为通俗易懂的段子)
建“工”立业还看今朝
合肥工业大学:建校至今七十多载,合肥工业大学已经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深入实施“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集成教育教学体系。学校也被称为“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左延安、竺延风、苗圩等。
安徽理工大学:学校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近40个。在安徽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中,安徽理工大学位居第三;在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授权排名中,安徽理工大学名列第七。安徽理工大学接连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机械四小龙”是指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燕山大学四所老牌机械强校。在众多设置机械专业的院校中,“机械四小龙”被称为业界的王者,行业认可度极高。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木铎声声一百年
“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
有两所师范大学,一所位于燕赵之地,一所立于西北重镇,因源出一体——京师大学堂,故两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题元素,标志物为“木铎”。这两所大学便是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木铎”一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徽标志物。
源起:铎声一振,弟子来归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之所以能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办学主体和核心,是因为张百熙,张百熙作为管学大臣“首重师范”。而后,张之洞主持清廷学部期间,他表示,希望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能够 “为全国教育之标准”,做中国教育的“北斗”。而在陈宝泉先生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9年时间里,他将“教育为国家命脉,师范为教育胚胎”的思想和“以成己成物为励学及服务之方针”的理念推行于高师的办学实践。
可以说,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滥觞。
由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办学理念与木铎的意象有高度的契合。于是,1916年4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出版的《校友会杂志》,首辑封面上开始出现“木铎”的图案。
图案以长柄“大铃”为主体,这明显借鉴了东汉许慎“铎,大铃也”的释义。在构图上,铎体肩部两侧各饰一下垂的“稷穗”,铎底的“舌头”和铎柄的“挂孔”各系蝴蝶形的丝结,铎体周边由丝带环绕。铎面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的篆体黑字。在色系的搭配上,铃体黄铜,丝带草绿,而嘉禾浅棕。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稷为五谷之长”,关系社稷民生。这是学校以木铎图形喻示学校办学理念的开始。
陈宝泉因办学有方,深受师生的爱戴,校友评价他:“吾师桃李满林,铎声一振,弟子来归。”
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5月,又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搬到厂甸五城学堂,开始独立办学,1912年又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学校师生的身份标识
1931年,在学校印制的《民国廿年师大同学录》的内页,印有“木铎”图案,并注明为校徽。与1916年的木铎图案相比,这个构图更为简练,丝带、嘉禾等附着物已不再现。
木铎开始采用编钟形状。其顶部有带几何纹饰的柄,上径小,下径大,底口两端呈尖角形。在木铎的肩面,两穗嘉禾环柄排列,顶部由一太阳照耀。校徽底色为深蓝色,铎面有白色篆体的“师大”二字。之所以简称“师大”,是因为国民政府施行“高师改大”政策,到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的师范大学,所以提起“师大”,非北平师范大学莫属。与1916年的构图相比,禾穗由沿面下垂改为置顶上刻,形象由具体而抽象,由此也可见两幅构图的承续关系。该校徽从1931年一直使用至1934年初。
1934年5月,学校校务会议通过了对校徽图案的修改建議。
新校徽的图案为汉古铜铎形状,借鉴了编钟的形制,铎的上部改为环形。颜色由蓝、白、金三色组成,分别为蓝色底色、金色纹饰、白色字体。
与1931年的校徽相比,新校徽的造型更加典雅,结构更加严谨。1937届毕业生赵擎寰先生对这一时期的校徽有着清晰的记忆:“这种校徽用铜坯珐琅制作,蓝地金黄线条花纹,‘师大二字篆体白色。……我们入学报到发给校徽,它的背面有编号数字。”木铎校徽成为学校师生的身份标识。
1931年7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新学校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远扬:传统和精神的接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西迁,参与组建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但学校始终接续师大的传统和精神,仍沿袭北平师范大学时期的木铎校徽。
与1934年的校徽相比,几何纹与雕刻花纹用了白色,铎体周边白线勾勒,以增加立体感,铎面中间横向加入“西北师院”四个篆体字。
1946年,学校回归北平复校,不过,一部分师生永留西北,继续建设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之后又发展为西北师范大学,但以“木铎”为徽识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木铎金声”从此以兰州为基地,远播西域。
校徽:木铎金声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校徽由核心图案、建校时间与英文校名组合而成,整体造型为圆形印章形。核心图案为象征中国教育教化传统的‘木铎金声”。
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推白话文和国语运动、建中国民俗学派、著《中国通史》、研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编《中华建设新图》、创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建光反应量子化学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百廿京师,始终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全国“最美教师”“最美教师团队”“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师大“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金质奖章荣誉称号获得者……一批批优秀教师,汇聚起磅礴的北师大力量,将学校教书育人整体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为我们诠释的“木铎金声”。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两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题元素,标志物为“木铎”。
2015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共组织4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赴甘南州幼儿园支教;依托甘肃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对口临夏州开展“千人援教顶岗”计划;联合社会力量,筹资近3000万元,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临夏州、陇南市等地,建设了524间专递课堂、60间同步课堂。
从陇东老区到天山脚下,从大漠戈壁到青藏高原,28万余名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西师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这是西北师范大学为我们诠释的“木铎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