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就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推动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文旅领域率先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新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们在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发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注重用好文旅资源和“周末学堂”品牌阵地,创新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讲政治体现到落实“国之大者”上,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自觉在大局下推进文旅工作,始终把牢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导向。
增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捍卫“两个确立”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体现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全省各地党委、政府和文旅行政部门自觉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思路举措,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满怀激情地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文旅领域新实践。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结合文旅工作实际,找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文旅事业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成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成就的生动缩影,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新征程上,我们要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理论的滋养、精神的支撑。要坚定不移地把新思想作为推动文旅事业发展的“指南针”“金钥匙”,深刻把握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的最新重要论述,在学懂弄通做实中不断开辟文旅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文旅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造性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转化为文旅具体实践。江苏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号召全省人民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南京围绕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扬州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南通围绕建设江海文化强市,迅速行动起来,谋划了一批有显示度的项目工程和抓手载体,全省文旅领域现代化建设正初步展现出花开满园、竞秀芬芳的生动局面。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研究提出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示范性的文旅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研判把握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围绕推动文旅市场全面复苏和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推出一批加力提效、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真正把工作干在点子上,抓到关键处,在服务大局中体现担当作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更加凸显。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文旅领域而言,我们要更加突出文化自信自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鲜明的文化立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更好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赋能作用。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坚持“双轮驱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舞台艺术创作实现全国“文华大奖”四连冠,“送戏下乡”“双千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文物和非遗保护利用得到有效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规模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南京积极适应市场新需求,开发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沉浸式文博体验产品,推出中华门、甘熙故居、瞻园等夜演产品及滨江夜游、夜泊秦淮等夜游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表达、融入旅游场景。徐州致力打造“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用好汉画像石等资源,开发汉服等“看得见、尝得到、带得走、用得着”的非遗产品,让汉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更加彰显旅游为民和旅游带动效应。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出专章进行部署,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旅游业具有集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的特点,素有“无烟工业”“绿色经济”之称,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盐城市签署共同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的合作框架协议,目的就是支持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更好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旅游魅力,助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将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融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质,助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在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更多推出高质量文旅融合产品。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的文旅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旅游的重要吸睛点。我们提出并探索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全域旅游等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诗”和“远方”新时代画卷逐步绘就展开。南京在牛首山脚下建设以六朝文化为主题的金陵小城,盐城打造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旅游演艺等,已成为有内涵有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建湖发挥“中国淮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优势,推动文华大奖淮剧《小镇》从舞台走向生活,在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九龙口的沙庄古村建设线下“淮剧小镇”,让人们在可居、可游、可享、可观中沉浸式感受“戏在村里、村在戏里”。面对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新期待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建共享新要求,必须聚焦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推出新的融合业态、载体和模式,丰富高品质多样化文旅产品供给,同时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实现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让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建设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努力在工作推进、实践探索上走在前,精心打造一系列有影响的文旅品牌,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成为“现象级”文化名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走好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自觉扛起“两争一前列”光荣使命,锚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出更多标志性的文艺作品、领军型的名家名师、标杆性的文化品牌和项目载体,形成更多可推广的模式、可参考的路径、可复制的案例,更加彰显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靓丽成色。
放大艺术创作生产“江苏现象”,助力构筑新时代江苏文化艺术高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一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发挥“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活动品牌效应,以精品创作和评估定级引领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组织创作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新时代精品力作,培育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名家名师和高素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全省各地聚焦“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建党百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谋划组织各类艺术创作,常州推出的锡剧《烛光在前》获全国“文华大奖”,南通推出的话剧《沧桑巨变》入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跟踪项目,扬州推出的歌曲《面朝东方》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些都启示我们,有了好题材,也要讲好故事,更要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实现叫好又叫座。我们坚持把时代主题作为艺术创作主题,组织实施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推动优秀作品精雕细刻、打磨提升,打造更多既具有精神高度又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精品力作,让优秀艺术作品如千峰竞秀彰显时代气派。
彰显公共文化服务“江苏特色”,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江苏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探索实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盐城创新开展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务,将具有浓郁地方民俗风情的老字号、老手艺、老建筑、老场景等在盐城民俗博物馆真实再现,实现“景区街区化、街区景区化、场馆情景化”。盐城1956星剧场对始建于1956年的盐城电影院进行“剧场+阅读+创意生活”的功能重塑,成为居民和游客乐享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我们坚持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科学优化“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监测指标和方法,更好发挥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互联网+”“文化惠民+”融合创新,引导各地建设更多分布在街头巷尾、百姓身边的小剧场、城市书房等,丰富阅读分享、艺术展览、演艺表演、研学体验、文创展示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形成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江苏模式”,高水平推进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强省建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全面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出一批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拓展传统工艺振兴、非遗工坊等保护传承方式,深入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党的二十大对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立足江苏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从重点建设区定位出发,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尤其是发挥江河交汇、江海相融、江城相依、江湖相伴的特色优势,编制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以及文物、非遗、文化价值阐释弘扬三个专项规划,实施好长江文化博览园暨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淮安里运河“百里画廊”、徐州窑湾明清建筑群保护展示等重大文旅项目,推出一批守护传承中华文脉的江苏标志性成果,助力一体化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走在前列。
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江苏亮点”,不断增强文旅产业整体竞争力。受疫情持续冲击和影响,江苏文旅发展面临着艰难爬坡过坎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这几年,我们注重统筹当下促复苏与长远增后劲,及时出台系列纾困惠企政策举措,各地也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在省市联动政策组合拳效应下,江苏文旅市场恢复程度好于全国,文旅消费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展现出文旅产业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旅企业做优做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把扩大文旅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抓住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契机,加强预期引导和宣传推广,提振文旅市场主体信心,持续举办夜间文旅消费活动和文旅消费推广季,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强化数字科技赋能,深入实施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工程,拓展“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等数字化新场景新应用,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潜力。及时跟进文旅市场质量与安全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综合执法,加强对剧本娱乐、旅游民宿等新业态监管,进一步营造繁荣发展、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
树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江苏样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标准抓好各类文旅创建,建设提升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挖掘用好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放大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徐州汉文化传承地等世界级品牌效应,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融合业态迭代升级,打造一批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文旅融合高质量产品。按照全省“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和扬子江城市休闲旅游带建设,加快世界级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沿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助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探索建设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人到江苏感受美的风光、美的人文、美的味道、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讲好生动精彩的“江苏故事”,切实增强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重点是精心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组织创作美术长卷《长江颂》,推动南京博物院故宫馆立项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江苏文化标识。加大文旅资源宣传推介,适时开展国内集中推介和赴境外推介活动,策划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支持举办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中国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徐州中国汉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让江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
新的蓝图令人鼓舞,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会贯通悟,联系实际思,扎扎实实做,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敢为善为的奋斗姿态,在新征程上推进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旅领域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以实际行动体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