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文
瞬间,耀眼的光芒在距离地球1100余万千米的黑暗宇宙中四散开来,伴随着那道光芒的,是无数飞溅扩散,并逐渐延伸至数万千米空间的天体碎片。
我知道,人类首个行星防御任务成功完成了,“它”被我撞歪,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我是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航天器。相比这次直径160米,如埃及金字塔般庞大的撞击对象,我是个只有自动售货机大小的小个子,你们可以叫我小飞镖。
“它”是我和我的族类的任务目标,可能是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统一的代号叫“天外来客”。千万别被这看似可爱的名字给蒙骗了,它是十足的破坏分子,一旦碰到它,人类和地球就会遇到大麻烦!
不过,我的出现可能要令它头疼了。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是不是觉得很平静、很安稳?你们可能不信,地球其实每天都在“被轰击”。这是因为地球周围的宇宙空间分布着无数小天体,在任何一年,地球大气上界每平方米至少会有2000颗粒子进入,时不时地,会有一些个儿大又“胆大”的家伙想要和地球来个“亲密接触”。大部分降临地球的“天外来客”就如日常所见的流星,并不会打扰人们的生活,可有一些就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
说些真实发生的例子给你们听。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一颗直径为20米的陨石闯入地球大气,在距离地面约30000米的高空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大约30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间接造成1400多人受伤。
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一颗直径约为65米的流星突然飞来,导致超过2000平方千米内的树木被夷为平地,如果这起事件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伤亡人数可能会达到数百万人。这次大爆炸留下很多未解之谜,6月30日也被确定为国际小行星日,用来提高公众对小行星撞击危险的认识。
相比于“天外来客”撞击给人类带来的恐慌,更大的恐慌则是未知造成的。能造成毁灭后果的大块头天体(宽度超过1000米)数目不多,科学家确信他们已经找到了大部分这样的小行星,但没有一个会对地球造成威胁。最小的“天外来客”体积有限,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大部分甚至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就已燃烧殆尽。宽度超过 140米,但又不到 1000米,很难被人类尽数观测到的“天外来客”,是行星防御专家们最担心的一类。只要是直径达到20多米的小行星,一旦撞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就会造成严重危害,而直径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其撞击能量就完全可能毁灭一个城市!要是再大的“天外来客”……气候灾变、物种灭绝……简直都不敢想象!以过去的技术,人类很难对“天外来客”的灾难性撞击提前做好预防,只能被动地祈祷“千万别发生这样的事”。
别太悲观,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权利,是时候拿回来了!而我,DART,小飞镖,就是先锋官!
简单说,我的使命就是通过探测器算好时间,故意撞上小行星来改变其轨道,使它们离开可能威胁地球的路径。
这是许许多多科学家商量了很久,才从三个办法中择优选出来的。除了撞,另外两个办法是炸和藏。炸,就是使用核武器在近处将“天外来客”粉碎,或者汽化部分小行星表面,产生抛射物,就像火箭发动机一样推动其脱离能威胁地球的轨道。不过根据国际协议,这种万不得已的对策是无法测试的。
藏,就是“惹不起咱就躲起来”,不过在被撞击之前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掩体迅速藏起来,似乎也是个未解之谜。相比较而言,主动出击将“天外来客”撞出威胁范围,大概算得上是眼下最具操作性的方法了。
不吹牛,我可是有赫赫战果的。
2022年9月27日早上7:14,蓄势待发的我以6.2千米/秒的速度撞向一个名为迪莫弗斯(孪小星)的“天外来客”。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为了这一撞,我可足足做了近一年的准备。2021年11月23日,我乘坐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猎鹰9号火箭进入太空执行任务。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孪小星在哪,幸好科学家专门为我开发了一套智能导航机制,这能帮我预测孪小星的位置。另外,我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光学导航相机,这能让我轻松拍摄到太空中的各种照片,并且清晰地传回地面。
撞击过后2周,各种测量结果证实,孪小星的公转轨道已变成11小时23分钟,或者说被缩短32分钟,远远超过预期的73秒。如果这样的撞击任务能持续被高精度地执行,提前调整一个中等大小的天体轨道,让它无法威胁地球就成为一个现实可靠的选择。人类,终于又掌握一件保卫家园的“法宝”。
是的,这一撞,我也“粉身碎骨”了。牺牲,我一点也不后悔。
只要一想到那些“天外来客”可能带来的巨大灾难,我就觉得不寒而栗,同时,我又浑身充满了斗志。因为,我是人类行星防御行动的重要成果,“这是行星防御技术的分水岭,证明人类有能力、也准备认真捍卫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们这样说。
DART航天器正撞向小行星迪莫弗斯(计算机模拟图)
我的献身是光荣的。在我之前,已经有两个“牺牲者”了。
一个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2005年释放撞击器撞了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还有一个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射的隼鸟2号探测器,在2019年释放撞击器在小行星龙宫上撞出了一个坑。
正是那奋不顾身的一撞,为科学家研究“天外来客”们的神秘规律提供了便利,更为人类防范近地小行星撞击及评估撞击危害提供了关键数据。
接下来,我的“高能继任者”即将登场。那就是由欧洲太空局研制的赫拉号小行星探测航天器,将再度抵达我撞击过的小行星附近,开展新一轮近距离探测。和我相比,“继任者”将“进化”成具有自主导航系统的“战神之锤”,即使没有人类的地面操控,也能自动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探测敌情”“寻找战机”!
更让人高兴的是,据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消息,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正在筹建。中国的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不仅会架设在地表,还会建立天基预警系统,准确判断小天体的威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器不仅要近距离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观测,并且会实施撞击,测试其轨道的改变。
防御“天外来客”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幸好,根据目前的小行星观测数据显示,至少接下来一百年里,地球都挺安全的。人类可以利用这段喘息的间隙,不停下脚步,努力发展科技,寻找到抵御“天外来客”的自救办法。
它,来了吗?
希望,它再来时,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