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的发展瓶颈与对策

2023-02-24 21:50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院制度建设

王 慧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丹阳 212300)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独立学院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至今已经走过20余年的历程,也日益暴露出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备

独立学院长期依赖母体高校的统一管理,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管理体系。整体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到位。制度规范在贯彻落实上存在有制不依的问题,强制性的约束力度不够。随着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许多规章制度被临时制定,造成了其在总体上缺乏系统性,甚至出现制度冲突的现象。另外,独立学院在订立制度时缺乏制度文化积淀,专业人才匮乏、时间仓促等[2],导致制度缺乏科学性。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应用型特色

独立学院在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过度依赖于母体院校,缺乏自己的创新,照搬过来的规则制度及组织形式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而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把企业或者行业用人需求纳入其中,明确培养人才的应用技能需求。部分专业参考了母体高校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母体高校的培养模式,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自身的定位,从而导致培养方案和市场的需求不符,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败。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能够体现培养特色的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独立学院开设课程不能完全对照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或者不停地调整培养方案的课程。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秩序又忽略了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部分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未能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来科学设置培养方向和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居多,实践内容较少,学生实践机会匮乏,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健全、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稳定、有规模的优质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不佳。

(四)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较大,教师科研能力不强

一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独立学院自有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比较少,与国家对独立学院的教师职称梯队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博士、高职称(副高以上人员)尤其是正高以及具有“双师”型教师等高水平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招聘了大量年轻教师,学历层次、教学水平有限,缺少学科带头人,缺少教学名师,无力组建学科团队和梯队,科研力量相当薄弱,远远不能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而且没有制定完善的培养制度,缺乏对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的引导。外聘教师队伍庞大,人员不固定,独立学院对其管理与约束力有限,只能解决学院基本教学的需求。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连续性差、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五)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

独立学院文化底子相对薄弱,文化体系不完整,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未能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导致文化育人的功能基本没有实现。一是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独立学院一直将精力集中在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系统性构建。二是文化制度基础差,建设难度大。独立学院的文化制度基本上建立在对母体学校制度照搬和模仿的基础上[2],其自身的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导致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建设难以推进。

(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力有待提高

控制活动是为保证教学、科研等目标顺利实现而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程序,它贯穿于学院所有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3]。其涉及范围非常广,如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项目投资和资产处置等多个方面。从目前独立学院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来看,执行不力的情况比较严重。究其缘由是上级部门至今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操作规程,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独立学院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系统、完善。虽然独立学院立足于局部工作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但是大多都是局部的内部管理方式,没有形成系统的长效机制[3],工作的规范性和流程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机构设置,健全规章制度

第一,按照“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部门设置和岗位配置,加强二级单位办学能力建设,加强谋划运作和宏观统筹管理,激发发展活力,提升管理水平。根据人随事走,一岗多责的原则,在管理人员总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选优配齐队伍,将工作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强。

第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修订学校章程,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二级管理体制机制,坚持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决策的前置机制,重大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决策举措,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并且,建立决策反馈评估机制,加强决策执行中的过程监控,及时掌握决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和调整。继续完善和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在学院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推进依法治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院办学目标,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加强学院制度的废改立释工作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对学院制度的合法性、政策性审核,确保制度合法合规。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组织机构的监督作用,完善以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和行政监督并举的学院监督体系。制定实施信息公开制度,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规范填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学院办学状态数据,建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院法律顾问作用,强化法律事务参谋助手作用,提高风险事先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的能力。

第四,开展学院内部控制评估,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和工作业务流程。落实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印章管理等制度建设,建立用制度防范风险的良性机制,规范行政权力,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各类管理服务工作的受理、答复、反馈、督办、问责制度,强化责权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评先推优挂钩,提高教职员工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二)强化领导担当意识,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第一,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科技的发展大势,结合国家推进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的战略,聚焦区域发展急需,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按照“扬优显特,注重交叉,扶新控量,打造一流”的原则,建立健全专业预测、准入和预警、退出机制,包括专业优化与动态调整机制、就业跟踪与评判机制等,增强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第二,加强产教融合。推动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以高校、政府及企业三位一体的(UGE)协同育人机制。面向产业前沿,在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实训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各类综合创新训练项目工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标准、共建嵌入式培养专业。深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体系,多样化人才培养和联合教学创新,建设实验实训室。

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优化“产教融合”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校企合作”“校地互动”机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此外,聘请行业专家、产业教授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给学生进行案例、实训授课;制定并实施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校外实践挂职,不断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坚持群众路线,强化工作作风

第一,推进民主决策,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领导干部要积极拓宽师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到党员和群众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建议,提高学院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水平。积极探索推进“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在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以工会为桥梁纽带,提升服务能力,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及时回应师生关切的问题,完善全方位帮扶救助体系,做好困难师生员工的关心服务工作。

第二,牢固树立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思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建立师生评议制度,组织全院师生定期对机关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找实在服务基层和师生员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的基础上,对照问题清单和重点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制订整改方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明确责任分工,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用一流的工作态度,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塑造良好形象,打造一流服务型机关,为争创一流高校营造良好的办事环境和工作氛围。

第三,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完善师德教育体系,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落实教书育人工作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师德师风讲座”,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岗前培训、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等全过程。引导教师全面关心学生成长,鼓励教师兼职班主任、指导学生社团等服务工作,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完善师德典型和师德师风先进集体表彰机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和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推动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倡导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四)优化队伍建设,完善职工待遇

第一,完善教师培育体系。积极依托优质资源,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体系,构建涵盖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体现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相衔接,形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和全面发展的培训培养体系。积极组织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高水平教学比赛和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高水平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进行指导、帮助,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科研资助制度,扶持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快速成长。

第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建立以科研机构为平台、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的科研组织体系,形成若干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创设各类科学研究项目,推动学校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迈向新台阶。规范现有科研平台运行管理,建立激励导向的平台考核制度。制定科研团队培育、管理与激励制度,引导教师加强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的团队合作,注重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研究特色。鼓励教师开展跨专业交叉研究,积极探索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专任教师、行政管理、教辅等各类人员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改革,造就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健全多元评价的岗位聘用与考核评价体系。以工作业绩与实际贡献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为依据,健全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薪资收入和福利体系。按照“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标准,并以发展为导向选好配强干部队伍,不断强化干部队伍整体功能和合力。

第四,提升教职工获得感。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使工资报酬与激励性报酬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为教职员工提供合理的收入消费保障之外,增加激励效应。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通过奖金、补贴、福利等方式,对员工给予认真负责工作的奖励[1]。促进全体师生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向同行,让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幸福感、自豪感。并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政策、人力与平台支持。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教职工自身素质水平的同时,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用事业、待遇、感情稳定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发展路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妥善解决自身存在的发展桎梏,紧抓机遇,加快转型,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学院制度建设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海盗学院(12)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