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蓉,王长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62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责任十分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寄予了殷切期望,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多年来,我国的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普通高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关系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计,也关系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独立学院在转设为独立高校后,其产权归属、师资结构、内部管理等方面都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那么,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其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情况如何?笔者以广东省内转设后的12所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资料搜集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发放并回收185份有效问卷,通过研究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教师建设的基础,不同年龄的教师具有不同特点。从调查结果来看,在专任教师中,36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28.65%,36~45岁的中年教师占37.8%,46~60岁教师占22.7%,60岁以上的教师占10.81%。可以看出,整个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居多,6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上是其他学校退休返聘的教师。转设后这些学校都在积极的招聘教师,年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增加。青年教师较多意味着教学科研经验还需要时间积累。但是,他们活力大,干劲足,在思政课教师构成中比例较大,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学历结构在总体上可以衡量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这12所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硕士学位为主体,占比77.3%,本科学历其次,为12.97%。硕士学历的专任教师为主,说明学历结构层次比较理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也相对比较好。本科学历人群中,大部分是高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教师,但也有极少部分是学校为了满足师生比需求,从校内转岗的人员。同时,从数据可以发现,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最低,只有9.73%。高学历背景的教师缺乏,这一点和转设以前的情况相似,说明民办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依然比较弱。从长期来看,对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科研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教师队伍职称结构。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直接反映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整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最高,占43.24%。副高级职称占18.92%,正高级职称教师占14.05%,排在第四的是尚未定级的教师,占12.97%,最后的是初级职称教师,占10.81%。转设以来,民办高校大量充实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新招聘以及入职时间较短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教师一些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一些是学校内行政转岗教师,尚无职称或为初级职称。数据和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较弱的现象近年来正在得以改善,这些高校创造了各种条件、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使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更趋于合理。
第四,教师队伍来源。这12所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应届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来源比例最大,占33.51%。二是向社会招聘,其中一部分教师来自其他民办高校,比例也比较高,占30.27%。另一部分是从公办高校退休返聘的老教师。这类教师基本上都拥有高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占28.65%。三是还有一部分来自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及本校转岗教师,占比7.57%。这12所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任队伍来源渠道非常相似,从整体来看,转设后这些学校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人数都大大充实。
第五,工作年限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年限2年以下的教师高达52.97%。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占29.73%。这些学校平均建校时间约十余年,工作10年以上的已经属于老教师,但是其比例并不大,大部分教师入本校工作还不到两年,一方面说明这些学校近两年加大了充实教师队伍的力度,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支相对比较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但是比例并不高,转设后的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稳定性弱、流动性大的问题。一般来说,6年是一个新任教师的成长期,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工作3~5年的教师占9.19%,工作6~9年的教师只占8.11%,很多教师在积累教学经验和提升学历职称后流向公办高职院校。
第六,每周课堂教学情况。按照一节课为45分钟计算,这些学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每周的教学工作量情况如下:少部分担任行政领导工作的教师,即11.89%的教师每周上课1~5节。其他教师有45.95%的人每周上课11~15节,31.35%的人每周上课6~10节,每周教学16~19节的教师占7.03%,每周教学20节以上的占3.78%。整体上看,大多数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余时间有限,这些对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科研工作等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七,转设以来学校在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的积极举措。这些高校转设后在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采了多项积极措施,建立了教师培养的常规制度。除了普遍对新任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培训外,调查问卷也显示,这些学校都着重培养年轻骨干教师,制定了教师培养目标,实施“以老带新”传帮带计划的比例有72.43%;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科研技能培训的有71.89%;鼓励撰写论文,实施论文、科研奖励的有68.1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有52.43%。调研中笔者也发现,这些学校都努力引进优秀人才,有的甚至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吸引应届博士毕业生。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支持参与访问学者计划、出国进修的比例占36.22%,奖励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比例占34.59%。
通过对这12所学校思政课师资情况的调查,加之自身多年一线的工作经历和切身体会,笔者认为,要加强转设后的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层面加强和优化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支持;二是转设后的民办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强化制度发展。
政府部门的支持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而且成绩显著。面对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特殊性,调研中185名专任教师有如下反馈:排在第一的是希望政府给予民办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财政经费支持,比例高达82.16%;思政课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占66.49%。核心刊物设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专栏的占74.59%;科研项目、培训政策倾斜的占67.03%。职称评定是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取高级职称,打破影响他们发展的关键阻碍,才能解决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的难题。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教师在申报高级别课题、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方面遇到一定困难,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为思政课教师搭建科研发展平台,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等工作,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科研的热情,帮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同时,调查显示政府部门能够建成一批民办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占58.92%;实行公办带民办“手拉手”工程的占41.62%;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公办高校相比,是相对薄弱的,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民办高校非常有必要,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帮扶协作机制。特别是独立学院虽然转设,但借助这些协作机制,可以和“母校”继续保持一定的合作或提供帮助。同时,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互动也非常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一个交流平台,帮助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相互共享资源、增进感情联络和教研经验交流分享,集思广益并推动彼此更进一步发展。针对学科建设比较突出的民办高校,主管部门可以树立典型,打造榜样,建立示范基地,推动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健康发展。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师师生比设置的问题都十分关注。教育部在最新的规定中强调:“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2]。为了达到师生比的要求,各高校近年来大量充实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但需要注意的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薪酬收入基本上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成正比,专任教师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原有的课堂教学任务被分走,民办高校缺乏政府财政支持,为了控制成本,就会压缩教师的工作量,表面上看教师课堂教学任务小了,实际上工资收入也相应减少,更进一步导致了教学队伍的不稳定。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教育部制定的比例是合理的,但综合考虑民办高校当前的发展状况,还是应该按“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和灵活性的原则来完善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师生比设置。
要建设好合理的师资队伍,最重要的就是吸引并留住人才。否则难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最终会制约学校自身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离职的首要原因就是对薪酬不满意,比例高达81.62%;对个人发展空间感觉不理想的约占52.97%;不满意学校发展前景的约占50.27%;感觉工作压力大的占44.86%;认为工作缺乏学习的机会占26.49%;不满意工作环境和氛围的约占21.08%。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学期同时教授两门甚至三门不同课程,备课任务繁重。有的教师一学期虽然只上一门课程,但负责班级数量巨大。有些教师同时还兼有一些行政工作,导致日常事务繁杂,只有假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科研。而且近年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薪酬待遇差距较大。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给予思政课教师的收入待遇一定保障;同时,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立科学、灵活的薪酬计算体系和薪酬发放标准,用相对好的薪酬计算方式和水平吸引人才和留住优秀教师。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的高级职称评定标准,帮助教师设立适合本学科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科研能力相结合,保证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不会因为科研成果相对较少而职称很难上升,也要保证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不会因为高级职称名额有限而缺乏职称评定的机会。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学习进修,提高自身职称水平,使教师对本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充满信心。
需要引起重视的另一个问题是,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后,必须树立生源可能下降的危机意识。转设之前,很多学生报考是看中了独立学院背后依赖的公办高校的品牌和资源。转设之后,学校名字变更了,办学十余年积累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下降,这些在短时期内都难以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学校招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转设后很多高校生源及分数线大幅下滑的情况并未发生,招生情况十分理想,甚至分数线普遍有所提高。但也有少数独立学院的“母校”是知名度不高的本地高校,转设前招生情况平平,转设后生源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导致现在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出现少课上、缺课上的情况,教学工作量不能完成,同时工资大幅度减少。根据调查,185名思政课专任教师中本学期完成学校教学工作量要求的只占74.05%,有25.95%的教师没有完成。这些学校如果不做相应调整和规划,思政课教师会大量流失。
民办高校还必须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独立教研机构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央曾明确指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大部分已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但还有小部分尚未完成学院设立工作,无法发挥这个平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也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身份认同。同时,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12所高校中,有些学校的办公设备和工作条件相对简陋,办公经费比较紧张。有些学校经费使用方面依然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思政课教师购买教研设备、教研书籍、订阅学术期刊都需要经过学校领导层层审批,设置了许多限制。所以,营造良好、高效的工作环境,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文关怀,帮助解决思政课教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更有利于建立一支稳定、敬业的教师队伍。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只要能够正视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笔者坚信,转设后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肯定会越来越好,继续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