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A心盛理论概述及其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

2023-02-24 15:38燕宏丽田宜禾
上海护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幸福感条目

燕宏丽,杨 婕,田宜禾,吴 菁,张 蕾,储 静

(海军军医大学护理系,上海 200433)

在健康管理领域,人群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的关注点也从减少负性情绪为主倾向于挖掘积极情绪体验。而积极心理学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1]。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在2012年发表的著作《Flourish》中提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个体的心盛水平,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个体的心盛水平[2]。心盛的英文“flourish”又译为“花开”,有茁壮成长、蓬勃之意,是指一种完全、高度的心理健康状态。Keyes将其定义为高水平的情绪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2011年,Seligman提出了PERMA心盛理论,将心盛转化为相对可操作的概念,帮助研究者们根据心盛的不同要素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提升人群心盛水平[4]。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研究将PERMA心盛理论应用到健康管理中,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旨在对PERMA心盛理论进行综述,以期为人群心盛水平的提升及健康管理发展提供参考。

1 PERMA心盛理论的提出及演变

Seligman于2000年提出积极心理学,之后在收集并总结研究成果期间,于2002年提出了幸福的三要素,即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4-5]。随着对积极心理的深入探究,Sligman在2011年发表的书中又提出,幸福由五大元素共同定义,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英文首字母缩写为PERMA,即PERMA心盛理论[6]。2019年,Seligman在发表的文章中又提到,或许还有2个因素能够与以上5个元素共同定义幸福,分别是躯体健康和躯体控制[4]。但该假设尚未被证实。可见,PERMA心盛理论及积极心理学均是动态发展的,仍有待深入探索。

2 PERMA心盛理论的内涵

2.1 基本内涵PERMA心盛理论的内涵即幸福五元素的内涵。①积极情绪:指个体在经历一些事件后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是幸福的研究重点。提升积极情绪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更好地提高幸福感的可行途径。Bastian等[7]提出,重视积极情绪与提高幸福感有关,特别是可以提高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②投入:指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能体验到一种“flow”(也称心流)的状态,即高程度沉浸于当前活动中,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忘我的一种主观状态。也有研究者[2]将其解释为沉浸体验。存在沉浸体验是心盛的重要特征,与积极情绪和幸福感体验相关[8]。③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际时产生的社会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幸福的促进提供外界支持以及内部动力。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幸福也可以促进积极的社会关系。同时,我们的情绪状态通常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积极情绪水平较高的人倾向于进行正向的社会交往[9]。④意义:指个体主动参与并致力于某些具有挑战性、需要不断追求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人生的意义(如取得成就、达成自己的预定目标、获得快乐、有满足感等),这些可促进人们在意义层面达到幸福。在生活中有意义和目的感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表明,缺乏意义的生活会导致抑郁[10]。⑤成就:指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优势所获得的成就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能力是人类的核心基本需求[11]。成就感包括一种朝着目标努力、掌握事态和完成任务的效能感,同时成就也受到环境、机会和个人抱负等的影响[12]。

2.2 研究内涵心盛由以上五大元素共同定义。因此,在PERMA心盛理论指导下,可通过促进个体的积极情绪、提升投入状态、帮助建立和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协助发现人生意义、树立阶段性目标等,针对性构建心理干预措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促进幸福虽然明显有益,但仍需适度地关注心盛五要素的提升,而不是绝对地提升某一要素,这样才最有可能有助于人群幸福[7]。Seligman[4]也提出,需注意避免过度强调人际关系和成就的重要性,应考虑采取多方面的干预,以促进个体达到“心盛”的状态。

3 心盛测评工具

3.1 测评工具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心盛测评工具。如Keyes[13]于2005年结合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3种幸福感理论研制的“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我国学者尹可丽等[14]于2012年将其汉化修订,得到中文简版量表。另有Diener等[15]于2010年编制的7维度8条目心盛量表,以及VanderWeele[16]在2017年提出的从心理和物质安全感方面测量人群心盛水平的心盛指数(Flourish Index及Secure Flourish Index)等。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心盛的概念持不同看法,上述工具的测量维度也存在一些差异。2016年,Butler和Kern[17]依据Seligman提出的PERMA心盛理论编制了心盛测评工具(PERMA Profiler,PP),将心盛变得可操作化,为后续心盛的促进和干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PP包含9个维度,共23个条目。除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5个维度(每个维度3条目)外,另有8个补充条目构成的4个维度,用于评估研究对象的整体幸福感(1条目)、消极情绪(3条目)、孤独感(1条目)和身体健康(3条目)。研究者指出,8个补充条目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其中的消极情绪和孤独感维度可以防止作答者在填写问卷时倾向性地认为自己是“心盛”的,同时避免方法学偏差;另一方面,可提供一些有用的附加信息,如从消极情绪、孤独感等负面方向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现状[17-18]。

3.2 PP评分PP的每个条目均采用0~10分计分,心盛得分为5维度15个条目总分加整体幸福感得分后的平均值,分数越高表明心盛水平越高[17]。但Bartholomaeus等[18]指出,这样的计算方式与Sligman提出的PERMA心盛理论并不一致,应采用相应维度15个条目的平均分来评估测试对象的心盛水平。Bartholomaeus还认为,原量表“投入”维度下设的3个条目不足以对此维度进行准确度量,因为投入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建议可以使用工作投入量表作为对投入维度的替代或补充测量[18]。

3.3 PP应用评价目前,PP已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人群中得到应用,并体现了较好的信效度[17-21]。有研究者以1 942名澳大利亚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对PP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建立了由5个一阶因子和1个二阶因子(整体幸福感)组成的因子结构,验证了整体幸福感是PERMA心盛模型的重要研究方面[18]。同时,PP也被证明具有合理的聚合区分效度,除“投入”维度外,其余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均>0.70,具有较好的信度[18]。这也提示,投入维度的测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有韩国研究者[20]对PP进行本土化后将其应用于工作环境中,以测量人群的多维度幸福,得到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为0.70~0.95,并经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了五因子模型,证实其具有较好的聚合区分效度,可用作工作场景积极心理健康评估。

4 PERMA心盛理论的应用

4.1 应用领域PERMA心盛理论应用范围较广,除心理领域外,目前已延伸至教育、组织管理、医疗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一项对澳大利亚516名学生的横断面调查[22]表明,Seligman的PERMA框架在积极教育领域具有良好适用性,且以PERMA为框架的幸福多维度测量是有意义的,并证明了负性情绪独立于PERMA五要素之外。宋晓东等[23]在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分析中,强调了幸福应由PERMA五要素共同定义,单一因素并不能代表幸福,需从5个方面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以帮助其形成全面的幸福观。

4.2 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PERMA心盛理论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包括针对患者群体及非患者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疾病通常是个体感知心盛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刺激,疾病经历中断了人们相较于以前的正常生活,并引发人们反思生活的目的和意义[24]。因此,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更有其必要性和实际意义。PERMA心盛理论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4.2.1 以PERMA心盛理论为框架构建积极心理干预方案相关干预方案的应用对象包括健康成年人、患者及医护人员等。Gander等[25]对1 624名成年人进行线上积极心理干预,并将其分成7组,以PERMA心盛模型的5个维度为框架主题,要求各组每天分别记录不同主题的好事(1~5组分别对应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5个主题,每组对应记录各自主题下的3件好事;第6组每个主题下各记录1件好事;第7组为对照组,要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1件童年早期的经历),共持续记录1周。结果显示,记录“积极人际关系”和“成就”组被试的抑郁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幸福感程度较其他组更高。该研究认为,记录“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的干预措施可以在较长时间(>6个月)内促进人们幸福感并缓解抑郁症状;干预组人群报告此次积极心理干预使其体验到主观获益感,且处于中度幸福水平人群的干预效果最好。朱婷等[26]以PERMA心盛模型为指导,构建了对脑卒中伤残患者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案,并针对不同PERMA主题,以访谈加练习的方式连续实施了8周积极心理干预,干预频率为每周2次、每次30~50 min。结果显示,相关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促进患者的积极情绪,进而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另有研究者以PERMA心盛理论为指导,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助产士等群体构建了心理干预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27-29]。

4.2.2 以PERMA心盛理论解释论证相关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Waterworth等[30]在对社区居家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后,以PERMA心盛模型为框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积极情绪是老人获得幸福感并达到“心盛”状态的基础,并以此提示医务工作者,可通过帮助老年人专注投入于与他人或自身相关的积极活动中,从而改变其消极思想及负性情绪。Jones等[31]基于PERMA心盛理论的五要素阐述电子游戏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指出适度的电子游戏可以提升幸福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Croom[32]也通过PERMA心盛理论论证了音乐治疗对人群心盛促进的有效性。

5 思考及展望

心盛是人们面对逆境时为保持有意义和目标感的状态而进行的积极而持续的斗争。心盛需要个体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和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它是一种虽经历偶发事件仍能过有意义生活的一种积极心态。对于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疾病的症状负担和经济压力已让其身心俱疲,并影响其心盛水平[33],但也不应忽视患者具有体验心盛的能力和追求心盛的诉求。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在改善心理状态的同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以促进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在疾病状态下有意义地活着。PERMA心盛理论目前多用于研究幸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干预策略。国外已有研究以PERMA心盛理论为框架对人群的幸福及心盛状态进行探究,国内也有研究针对大学生人群进行了心盛现状调查。但对患者群体的研究多是以PERMA心盛模型为指导的干预研究。未来可基于PERMA心盛理论对人群心盛水平进行深入调研,并分析其影响机制、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构建干预措施等,以更好地提升人群心盛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幸福感条目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幸福感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