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唯,余林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产品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要求也有所提高。服装设计能够洞察时代的潮流性,持续为乡村产品引入当前的时尚资源,在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引领和先驱的作用,但服装设计专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基于乡村振兴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着力破解专业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难题,推进两者更好的融合。
目前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关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服装专业实践方面教学较为薄弱。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按照固定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与当下的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学生都按照老师所教授的固定版型“依葫芦画瓢”,一旦脱离了固定的数据和款式,就无法进行创新性的实践。高等艺术院校服装专业的硬件设施也是一大问题,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现各高校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学生展现自身的需求,最终导致学生的在止步于中期的实践探索。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老师要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和学生现阶段感兴趣的内容去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应用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设计专业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将学生的设计潜能转化为产品,更好地解决目前产品的问题,优化产品的性能,促进产品更新迭代。现阶段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学生对于创新点的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转换还不够到位,致使很多优秀的作品无法为大众服务。同时,学生在课程中的设计以系列服装为主,学习过程中设计方法和思路逐渐固化,其设计方法和公司所需的成衣设计不太匹配,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的经济原则。在教学模式中,如何让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点,又能将设计方法应用于具有实用性,是教学任务设置所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服装行业进入更加激烈的竞争阶段,服装产业对于服装行业的人才要求也更加趋于综合型,但长期以来,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过于重于校内的理论实践,缺乏对服装产业和客户需求的深度探索,忽视了与服装产业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形成一个“闭门造车”的局面,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无法与服装市场有效衔接。在校学生接触的服装产业的实践项目较少,对于服装产业链中的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运作模式不熟悉,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设计岗位后设计的服装与服装产业链脱节,在前期需要大量的精力去重新学习服装产业的运用模式。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与服装产业相衔接,高校企业联动构建市场实战基地,构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在教学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村文化是乡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着当地的价值观和内涵,是乡镇的灵魂。乡村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乡村文化由于资讯不发达、居民不重视等原因导致大量的民间工艺、民俗文化没落。乡村并不缺少优秀的乡村文化,缺少的是愿意脚踏实地去传承和创新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力军,理应担任起这个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现代需求的情况下,服装设计作为艺术应用类专业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将新时代的新鲜血液与非物质文化相融合,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展现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在外求学的高校毕业生积极返乡,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壮大乡村文化振兴所需的人才队伍[1]。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培养和提升新生代传承人的传承创新能力将优质艺术设计资源引入传统工艺聚集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工作站基础上,推动设立了一系列非遗扶贫工坊,带动乡村群众创新创业,共同致富。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的新型产业手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新引擎作用。乡村旅游能够传承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新活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服饰在文化旅游产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称为行走的宣传牌,但乡村服饰产品落后于当代审美,品牌效应低,在众多产品中难以出圈获得消费者的喜爱。推进乡村服饰文化的创新,要以乡村优秀文化为导向,市场需求为标准,开发创新文旅产品。第一,开发新的产业链,通过当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手工艺产品量化,满足现代社会消费的需求。第二,改变传统的来料加工模式,立足自身优势,以本地特色为蓝本,将优质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的服装品牌,带动乡镇居民共同创业,同时还可以解决乡村就业问题,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第三,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的主导作用与优势,将乡村文旅产品作为设计项目融入教学项目,结合现代流行趋势和审美,提升本土服装产品的创新力,开发新的文旅产品,增强本土产品的发展活力。
民俗文化作为地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无论是存在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服饰、建筑,还是传统节日和饮食习惯都为后辈留下巨大的财富[2-3]。民俗服饰作为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之一,但由于民俗文化转化机制不合理和产业化的开发不足,民间特色服饰逐渐衰弱,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同时乡镇对于服饰产品的创新性不够重视,服装样式依旧停留在以前过时的款式,服饰产品的开发长期处于一个瓶颈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努力发挥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产品开发团队中融入新鲜的血液,带动地方特色服饰的转型,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一,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将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服装与乡村产品相结合,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形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服装产业带,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第二,尽可能平衡民俗文化和现代审美的关系,提高传统服装元素以及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装产品的转化,带动乡村产品的升级与转型。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民俗特色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能够避免民俗特色产品趋同化,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塑造良好的景区形象,增加民俗特色产品的附加值[4]。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服装设计培养目标需要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和应用实践为导向,构建高质量的“产学研用”的高质量平台。服装设计作为创造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巩固专业知识,将乡村振兴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院校定期开展研讨会,分析学生学习近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状况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学科间的关联性,同时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紧贴市场需求,将最终的作品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销售路径的商品,完善转化中的程序问题。院校、乡镇协同建立服装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交流空间,同时邀请乡镇特色手工艺人定期开展讲座和手工课程,加强院校老师和手工艺人的交流,给予学生艺术审美与技术上的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乡镇特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学生考核机制,加强实践课程的考核的百分比,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将高校毕业设计项目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实现产教融合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将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流行趋势融入到乡村产品中。此外,高校毕业展给乡村文化和产品的宣传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民众看到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增强了大众的荣誉感,同时也让更多的公司看到优秀的作品,进而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多项目层次化教学即在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特征,建立递进式、多层次、系统性的差异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根据个人兴趣自主探索,从而达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在项目小组中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及时点对点解决学生在实践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降低学生的试错成本。在项目教学的后期根据乡镇特点建设不同层次的服装设计项目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入不同的项目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要求学生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深入乡镇进行实地考察,打破书本局限,站在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宣传乡镇文化,让产品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在完成乡镇企业设计项目后老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加深对服装实践项目的理解,同时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程进行优化,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覆盖了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品牌策划等多个领域内容,构建开放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综合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服装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第一,建设全方位、宽领域的教师培养机制,从源头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满足开放型教育体系的要求。第二,在教学中构建开放的教育空间,根据乡镇特色建设个性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完备的教室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课后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各高校联合举行以发展乡镇特色文化为主的服装设计大赛,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与企业合作将得奖作品进行生产售卖,宣传乡镇特色文化,还可以将优秀的作品批量生产进行售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以乡村为主体,利用数字平台建设线上学习平台,挖掘乡镇民俗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利用互联网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将“工匠精神”“设计责任与担当”等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融入设计教学当中,使学生的培养紧密跟随国家战略的需要[6]。同时政府应建立起具有保障的后勤机制,做好项目的引路人和凝聚人,为项目保驾护航。
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下,服装设计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核心在于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高等艺术院校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探索,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传承和创新乡镇民俗文化,提升乡镇知名度和经济收入。通过分析现阶段服装设计专业的现状,以乡镇主体,制定项目化教学和开放式型的实践体系,将乡村振兴和高校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促进高校的人才转化,推动乡村的经济文化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