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应用及现实意义

2023-02-23 23:59陈邵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经济

陈邵桂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吕振羽是毛泽东充分肯定[1]365,395、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2]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长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形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理论启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吕振羽“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影响社会变迁。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3]797-798吕振羽特别注重“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经济根源。他在《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争论》中指出:“阶级社会的一切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无不围绕着构成其时社会主要阶级间的关系和斗争,而渗透阶级的性质。产生其时那些阶级的生产和交换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产方式,社会构成,无不如此;建筑于其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也莫不如此;而一切政治方面的东西,则是其直接表现。”[4]393这也就是吕振羽关于历史研究“不能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之内”[4]395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从经济关系中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例如,吕振羽在《周人国家创设的过程》一文中,分析了经济发展促进周朝国家创建的历程。他说:“周民族在公刘以前虽然已发明农业,还是未完全定居的游牧民族。到公刘时,由于生产力的进步,金属工具的发明,在豳地才完全定居下来,转化为定居的农业民族。”[4]36吕振羽在文中所说的“公刘”为人名,源于《诗经·大雅·公刘》。由于公刘的努力,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周人在豳地由游牧民族转化为农业民族,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相应变化。吕振羽分析:“随着人到定居的农业民族的状态,便出现了氏族村落公社的组织……在这种公社组织的内部,土地是属于公社共有的财产,由公社长行使定期的分配;分有土地的公社内的各家族,则各别的去耕种经营。于是财产的所有形态,乃开始由氏族财产向家族财产转化……从而农业便得到疾速的发展。”[4]36-37

吕振羽在上述基础上继续分析:“据《诗经》和《孟子》所载,周民族在古公亶父时,频频受着北方游牧民族狄人的袭击……游牧民较农业民具有较熟练的骑射等战术……所以古代农业民族虽具有较游牧民族高的生产力,军事上反处于劣势的地位。因而周民族为避免狄人之不时的袭击而南迁至岐山一带。可是古代西北区域的岐山一带是天然的饶沃之区,最适宜于农业民的发展。周人以其较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这样天然的富源相结合,于是农业乃得到急速的发展,其民族的势力便随着而得到迅速的膨胀。”[4]37-38相反,“在殷代--奴隶所有者国家的末期,由于其生产的衰落等关系,因而便加紧对各属领的榨取,此等属领为期摆脱严酷的压迫和榨取,于是便纷纷投到较强大的周族周围,而为其军事上的从属。”[4]38-39

周人经济得到发展,随之而来是新的国家创建和社会变迁。“约自纪元前1100年代之末,周民族各族便纷纷的相继而侵入到殷代国家的腹地……于是在其废墟上,开始去创设其封建主义的国家。”[4]39从吕振羽《周人国家创设的过程》一文,清晰可见经济发展是政治变迁的缘由。关于上述周人“开始去创设其封建主义的国家”的提法,吕振羽在《论两周社会形势发展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一文中又做了如下说明:“‘武王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新形势……在周朝新国家的‘邦畿’区域,即主要为周人自己散布的地区,则形成新生的封建制和临到‘文明人口’的原始公社制并存的形势,同时还存在着迁入的‘殷遗民’的奴隶制和周人自己的家长奴隶制;国内其他众多的部落,在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原始公社制的基础上,又有着新政权所给予的封建性的措施和影响,等等。因而在广大国土内,形成了各个地区间、部族部落间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与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影响。”[4]87这也就说明了周朝初期社会性质的极端复杂性。无论周朝初期社会性质有多么复杂,非常明确的是,经济发展推动了周朝国家的创建。

关于吕振羽研究周朝建国及社会性质变迁的方法论,赵少峰和冯皓指出,吕振羽“关于商周时代的社会性质问题……让我们从经济视角看到了社会的沿革变化”[5]。关于吕振羽研究周朝建国及社会性质变迁问题服务社会现实的价值,朱发建和张林发认为:“吕振羽的‘西周封建说’提出以后,在三四十年代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1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一)、1942年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一)、吴泽《中国社会简史》等著作都采用了‘西周封建论’……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论述,明显受到当时众多的‘西周封建论’者的影响。”[6]王斯德等主编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也认为:“封建社会,以西周为开端,周秦‘让渡到新兴地主的农奴经济’,发展至1840年鸦片战争……由鸦片战争至今,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正在寻找光明的革命者,无疑是重要的革命背景的理论启示。”[7]396-397这也说明,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周朝建国的经济缘由及社会性质的变迁,为历史研究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提供了借鉴。

又如,吕振羽在《秦代经济研究》一文中认为:秦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封建领主经济到封建地主经济--由农奴的经营到佃户的经济”[4]134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说:“在秦国发生的地主阶级,以其较进步的农业生产--雇役佃农制的生产,很快的就把原来的落后的农奴制的生产代替了。情形大概是这样的,因为有地主经济的雇役佃农制生产的存在,给予负荷奇重的农奴们以一种有力的吸引,而作为他们逃亡的一个归宿地;因而引起领主们领地上的农奴们之不断的逃亡,至领主们的田园因劳动力的缺乏而至于荒芜,从而又把领主们的农奴制生产引向地主经济的雇役佃农制生产,结果使原来的领主也不断的转化为地主。”[4]134-135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地主经济的雇役佃农制生产”代替了“农奴制的生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在秦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吕振羽分析:“由于地主阶级在秦国取得支配地位之后,秦国的经济便得到一个较进步的发展,而形成为当时全中国经济最发展的主要区域。”[4]136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吕振羽指出:“秦国的地主阶级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把全中国统一起来。”[4]136

再如,吕振羽在《隋唐五代经济概论》中,分析了经济变迁与宋朝建国的相关性。吕振羽认为:经济变迁的影响是宋朝建立的必然因素。唐朝末年,黄巢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大地主阶级为镇压黄巢所领导的农民大暴动,不惜去引进沙陀和突厥的势力来,因而把社会内部的矛盾斗争的内容,反更为扩大了……‘五代’的历史,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过程。”[4]164-166在这一矛盾斗争过程中,经济情况随之发生变化。吕振羽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破灭,那班战斗集团中的农民,由于在战争中的掠夺率皆拥有小量的财物,依旧成为小所有者了。他们便普遍的对战争感着厌倦,要求去安度其小所有者的生活。这种群众心理的趋势,在历史上的所谓‘陈桥兵变’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那两出悲喜剧中,表现得很明白……这样在士兵--小所有者的拥戴之下,便把长期的骚乱作个暂时结束,又把‘统一’的局面展开了……赵匡胤在士兵--小所有者的拥戴之下,奠定宋代的统治的基础。同时把后周的统治权结束了。这完全由于大地主经济的衰落,和小所有者的时代要求。在当时和后周并存的各封建国家内,在社会经济上都到了同样的情势,以小所有者为基础势力的‘宋代’,很快的便把它们消灭了。”[4]169吕振羽以上分析表明,宋朝的建立与当时大地主经济的衰落和小所有者经济的形成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小所有者经济形成一个社会阶层,也就有了政治上的要求。这就是赵宋王朝建立的根本缘由。

以上案例表明,吕振羽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经济根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二、吕振羽“辩证的考察”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吕振羽在《殷代奴隶制度研究》中指出:“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本质,必须从其当时所反映的各种现象作辩证的考察。”[4]4吕振羽特别注重运用历史研究辩证思维方法,对历史现象予以“辩证的解释”[4]7。

例如,吕振羽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中,提出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观点。他说:“思想和政治形态虽能给予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反作用’,但政治却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又要受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规定。”[4]68这一论点强调的是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并通过史实论述这种“反作用”的表现。吕振羽分析:“在明清之际,曾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等--的萌芽,可是为入关之初的清朝贵族和其奴才武装对扬州、江阴、嘉定等先进城市所实行的血洗政策所绞杀了;在康熙朝中叶后至鸦片战争前夜,又在沿海沿江的广州等处重新出现的这种萌芽,但又为英美等国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所绞杀了。”[4]82吕振羽在文中还引毛泽东语作为论据予以说明,即:“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4]83毛泽东这一论断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论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时提出的[8]626。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恩格斯分析过这种“反作用”的三种可能性:“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9]610这也表明,吕振羽关于政治对经济发展“反作用”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又如,吕振羽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中,还提出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原则与对历史自身的具体内容的研究结合起来。他说:“马克思、列宁学说的原理原则,无疑地都是正确的,是我们所依以认识、研究和处理问题的南针,指导实践的南针或‘行动的指南’;但仅凭原理原则并不能代替具体的历史,只有依靠经典家的原理原则的指导通过对历史自身的具体内容的研究,使之结合起来,才能帮助问题的解决,才能有益于先进阶级的实践。”[4]56吕振羽这一论断的基本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历史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历史自身的具体内容的研究”相结合,并服务于革命实践。他在《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中,引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4]279的观点,说明历史研究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华民族具体的历史特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吕振羽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特别注重并反复强调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他指出:“在具有‘亚细亚的’特殊性的古代各国家相互间,又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是符合于历史唯物论所揭示的规律的。”[4]63他还说过:“在所谓古代东方各国间,又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种特征之矛盾的统一,便构成古代东方奴隶制度一系列的共有的特殊性及其各自独有的特殊性。”[4]66这是吕振羽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研究我国及东方国家历史发展形成的科学结论。

再如,吕振羽在《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争论》中,提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合规律性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的长河,这是经典作家们反复论证过的……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4]398-399的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恩格斯说过:“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9]250毛泽东也说过:“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10]314吕振羽在《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争论》一文中还说过:“凡是毋视社会发展阶段论的观点,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在历史进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一切东西,除去前代的残余或在萌芽与初生状态中的下阶段的东西外,都不能不具有其时代的特征和特性,除去作为残余形态的东西而留存到后代的外,都不能不在其特定的时代走完其历史过程。”[4]400吕振羽关于“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的判断,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历史事实形成的重要结论。

吕振羽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是服务于近代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这也是毛泽东对吕振羽历史研究予以充分肯定的缘由。正如王兴在评价吕振羽的历史研究时所说:“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史’,对吕振羽等人而言,不仅是为了应对内在学理要求,也是为了呼应‘时代的需要’。”[11]这就是说吕振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的成就及形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历史学科建设做出了理论贡献,而且为社会实践需要提供了历史借鉴。

三、吕振羽历史研究的成就及形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既特别重视思想方法问题,又特别重视学习历史。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2]15,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13]。因此,吕振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取得的成就及形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一,吕振羽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经济根源的思想方法,或者说从“生产和交换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产方式”中探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对于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4]22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特别予以强调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方法治国理政的具体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1怎样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9的新形势,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2]17。关于怎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4]23-24这就是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但基础仍然是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全党的工作重心。“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12]240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3]1002

第二,吕振羽注重历史研究“辩证的考察”的思想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例如,吕振羽根据史实提出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观点,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政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16]18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12]234这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或者说政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即“反作用”。

又如,吕振羽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原则的指导通过对历史自身的具体内容的研究,使之结合起来”的观点,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12]75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时代特征、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2]76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6]66。因此,认识和理解吕振羽历史研究“结合”论,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再如,吕振羽关于“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阶段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17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17]26历史的发展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也表现为过程。研究吕振羽历史发展过程论,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并由此认识当代中国国情,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吕振羽作为我国具有开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不仅成就斐然,而且形成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历史借鉴,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历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