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穆宝宁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8)
近年来,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鼓励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各类职业竞赛和专业比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招贴设计课程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背景下,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契机,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突破口,以比赛项目模块为依托,任务为驱动开展课堂教学,合力推进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运用,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思考与实践,激励学生突破自我,提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招贴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但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较被动,知识的转化、迁移、运用能力不足,主动思考的能力退化,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堂的知识点是按照教材章节划分导入课程的,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没有把课堂与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已经习惯作为“观众”“听众”的视角,课堂中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几乎为零,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形成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面对设计任务,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自信心不足,对主题分析不够深刻,对创意表现不够突出,常常出现“知道了,但做不出来,做出来了,又不够精彩”的状况,尤其像招贴设计这样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对学生的设计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要求比较高,高要求与低起点之间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导致设计作品没营养、没新意,出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尴尬局面。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而教师是教育事业一线的工作者,是教书育人排头兵,是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专业课程改革是落实“三教”改革的重要措施。从早期的精品课程建设到在线微课课程建设,从说课比赛到课程思政比赛,从信息化教学大赛到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无不在督促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对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无数次地重构课程、改革课堂、创新教法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常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深植在教师内心深处,教师更是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与传统以教材章节导入知识、教师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同,以赛促学以比赛作为学习和设计的切入点,落地实处,摆脱了“虚拟”“模拟”“假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目标,根据学情,选择学生感兴趣,易入手、反馈及时的小型比赛为起点,如学院的公益招贴设计比赛等,学生通过这类比赛,获得奖金和证书,被公开表扬和肯定,成为学习的榜样,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赢得比赛的一次次小成功又会激发学生不断参赛的勇气,将参赛范围扩大到省赛或者国赛等,为了能够赢得更大的比赛,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与创新,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设计动力。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最终要适应职业、对标岗位需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样的比赛近年来都有特约品牌的加入,如云南白药、娃哈哈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设计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进行设计前,需要了解和掌握品牌企业的背景、资料、要进行目标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竞争对手等前期资料的调研与分析,要对企业行业、市场环境的动态有所了解,要对招贴设计师的岗位有所了解,要了解时代审美与特征,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作品,就需要大量的思考与实践,看似是比赛,实际是企业设计师岗位上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设计任务,是客户一次又一次要求,是岗位设计能力一次又一次地提升与锻炼。
针对招贴设计比赛项目要求和内容,让学生先讨论构思与创意,用作品呈现自己的设计想法,接着,教师展示往届比赛的获奖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设计中的亮点。在分析获奖案例过程中,让学生作为发声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比优点和不足。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导入课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做设计示范引导。最后,启发学生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顺利修改自己的作品。课堂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从教师填鸭式输入到学生主动思考,从模拟项目设计到实际参赛项目设计,三维转变,创新了课堂模式。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综合运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线上通过教师发送的链接,观看招贴设计大赛相关信息,了解赛区情况和比赛流程,熟悉大赛主题与特点等。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选题,面对面进行操作示范,一对一进行辅导修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课前预热,课中引导,课后修改,三阶段实施过程具体为:
1.注重课前准备,利用信息平台辅助教学
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i博导”等学习平台发布招贴设计项目,推送项目主题相关知识链接,发布课程知识点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思考,绘制设计草图,进行设计构思;同时,教师通过“班级小管家”平台统计学生作业提交情况,统计学生作业数据,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统计学生的问题。
2.课中实施三环节,环环相扣,解决设计问题
课中,第一环节,根据课前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出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对标重难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环节,教师根据设计难点,进行示范操作,巩固知识点和重难点;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修改自己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3.课后提炼作品,鼓励学生参加比赛
课后,学生将修改好的设计作品上传班级群平台,利用生生互评,投票选举等形式选出学生最喜爱的作品。同时,教师团队和企业导师对标行业企业现状,职业岗位需求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比赛,提升学生的设计自信心,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效果。
“两平台、三阶段”实现了教学从广度到深度上的延伸,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教学,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成绩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设计自信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作品考核评价中融入生生互评、班级互评等形式,利用投票小程序或者匿名投票的方式,广泛收集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见,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和思考。同时,将专业教师和往届获奖学长组合成为评审团,参与学生作品的考核评价工作,从比赛的角度出发,提出专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另外,评价体系中,应融入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进行思考、创新、制作、修改等过程作为考核的加分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设计积极性等综合素养的考核也应纳入考核体系中,认可学生的付出与努力的过程,肯定学生的创作态度,综合全方位给出客观准确地评价。再者,教学评价模式应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与岗位标准联系密切,以真实的岗位需求为评价基础,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对接得更为顺畅。
招贴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设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化、历史、科技、政治等信息作为储备,在头脑风暴和创意构思的过程中才能从量变到质的飞跃,才能出现“灵光一闪”的创意,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恰恰在知识的扩充延展和资料的搜集提炼等方面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公益招贴设计来讲,学生关注公共话题较少,很难形成较高的话题敏感度,对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公众普遍关注焦点问题不能形成较高的认知与判断,在形成创意时很难有自身独到的见解,综合素养、德育培养不足。
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应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公益招贴和公益比赛的契机、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关注公益话题,引发积极讨论,塑造正能量的大学生力量,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价值导向能力,开发思政教育课程资源。同时,课程教学应融入设计自信、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元素,提升课程育人、德育育人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以往对自己的设计水平和技能不自信,面对比赛只能望洋兴叹,妄自菲薄,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及时鼓励,从小赛入手,不断尝试大赛。目前,学生每年参加比赛的人数明显增多,参赛作品质量显著提升,从参赛范围上来看,学生的设计作品从校赛到省赛、从省赛到国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自信和表现力。
利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提升设计技能,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级、国家级短视频创意设计大赛、艺术设计等职业技能竞赛,最终斩获多项大奖,设计能力逐渐增强,收获颇丰。
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激励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教学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中斩获二等奖,斩获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一等奖。在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连续三次分别取得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招贴设计课程基于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评价考核模式改革,并融入思政育人、德育育人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参赛技能方面,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教师教学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依托赛事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不仅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也不断激励教师总结经验,持续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发挥赛教融合优势,促进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