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丽
(吉林省团校 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新时期开展党的青年工作需要从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吸收智慧。任弼时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从1920年加入青年团组织到1950年因病逝世,30年的革命生涯始终围绕青年工作开展。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道路,并通过领导青年运动实践,最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理论。深入系统地开展任弼时青年工作理论研究,将赋予任弼时青年工作理论以新的时代价值,对于帮助青年成长,做好党在新时期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始终把中国青年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自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广泛联系青年,注重在青年中加强领导和凝聚。任弼时在推动中国青年团组织的壮大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中功勋卓著。
任弼时青年工作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前期,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逐渐形成的。面对当时中国黑暗的现实,无数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努力探寻救亡图存的革命真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激励着中国先进青年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1921年任弼时前往莫斯科,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地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读物,归国以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任弼时先后身处不同的岗位,但始终立志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青年运动及中国革命事业相融合,提出较多独到的青年工作见解,最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任弼时青年工作理论。
中国共青团是党亲手缔造的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先进青年组织,党团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团结带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始终跟党走这一重大课题。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正确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方向,在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实践中,任弼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团观。
1.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地位
关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性质究竟是什么,综合各方意见,1926年任弼时在团中央第三届二次扩大会议上提出,本团是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列宁主义的学校。任弼时在对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实践的总结中提出,维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权,直接决定中国青年运动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党的青年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党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准则之一。任弼时坚持党领导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工作使命作为开展青年工作的纲领性方针;二是在革命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正确的路线不动摇。
2.正确理顺党团关系,及时纠正团的错误倾向
1927年团组织内产生了“取消主义”的错误倾向,党和团的工作遭受到很大的打击,曾经蓬勃发展的青年运动陷入低潮,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团在开展青年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但缺乏党的有关工作方针的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部分团干部和党的有关负责同志长期脱离群众,使得部分地区青年工作所采取的工作方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造成了当地在开展青年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难题。任弼时明确指出其严重危害,取消团组织,貌似壮大党的力量,其实是采取了改良主义方法,削减了青年应有的政治功能。任弼时强调,团结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在工农群众中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才是共青团组织的真正价值所在。
任弼时在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战略性地设计了如何针对青年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开展青年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国青年运动的推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1.照顾青年的特点
青年工作的主体是广大青年,能否被青年群体认可与接受决定着开展青年工作的成败。青年时期是特定的人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不同文化程度、生活背景各异、性格迥异的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开展青年工作需要使用不同的工作方式。任弼时在总结团的工作时指出,历史上青年工作有过成绩、有过问题、有过失误。任弼时同志针对过去青年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作出深刻剖析,指出团组织的目标主体是青年,只有针对青年的群体特征而选择正确的工作方法,制定适合当地青年发展的策略,才能推动青年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开展党的青年工作前要深入青年群众,认真开展调研工作,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特征,有的放矢地制定青年发展战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针对环境差异区别开展青年工作
开展青年工作,不仅要照顾到青年群体的特点,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城乡的差异,需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和陕甘宁边区部分地方的青救会忽视本地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采用对待城市学生的做法,造成“青年主义”倾向的出现。任弼时结合边区青年的特点和工作实际,通过派人调查研究边区青年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边区青年教育的问题,提出在不影响生产劳动和建设的前提下,要让当地青年在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上有所提高。最终,帮助青救会等青年群体纠正了“青年主义”的错误倾向,既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又促进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3.注重加强对青年的组织领导
中国青年运动只有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在中国革命中凝聚起青春力量。任弼时一直注重加强对青年的组织领导。1946年,任弼时专门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以重建青年团。对于重建青年团的原因,任弼时提出过去青年需要组织,现在也需要组织,即使到了社会主义,广大团员青年也离不开青年组织。组织青年团就是革命的基础。对于建立青年团的意义,任弼时指出,建立青年团是党通过团发动青年群众,以便使党的工作从下面去做,因此建立青年团是必要的。
任弼时十分重视在社会运动中深入群众,走工农结合、为民谋利的道路,在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坚持走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青年运动有过深入思考的任弼时提出,开展青年工作需要走进群众,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诉求,特别要注意取信于广大青年群体,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宣传报道不会促进革命事业发展。在组织领导五卅运动中,任弼时号召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对工人、农民等青年群体的宣传和组织。1925年任弼时签发通告,提出所有团员都应该在团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到群众当中开展真实斗争工作。团的三大以后,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成为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
2.促进青年工作青年化群众化
1926年7月,任弼时根据当时党团关系和建团以来的工作总结提出,团的工作要以青年化群众化为原则。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党团工作当时分工并不明确,团组织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动工人、学生的政治斗争与运动上,全力配合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很少开展有关青年切身利益的活动。正因为这样,使得学生群体对自己所属的团体有不满情绪,不认为团组织是维护他们利益的;而由于当时团组织对青年工人的关注度不够,更没有取得青年工人们的信任。任弼时在1926 年《中学学刊》上发表了《怎样使团的工作青年化群众化》,他在文章中指出,需特别注意区别开展党团工作,不仅要在工作中提高青年团指导青年群体的覆盖面,更要重视维护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取得广大青年群体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促进青年团组织的壮大发展。
1949年4月,任弼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政治报告。任弼时在报告中,针对加强党对青年团和青年运动领导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指出,中国青年运动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领导。过去的革命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青年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好的。中国青年运动之所以能取得进步和成功,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者部分地区党组织对青年工作指导出现偏差时,青年运动则无法正常开展,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任弼时指出,确保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权,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使每位团员和团干部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党完全忠诚,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决定和决策;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肩负起领导青年工作的责任,把青年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在职责范围内有求必应,及时指导青年工作,切实帮助解决青年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作用,使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成长为先锋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青春之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共青团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斗争成绩卓著。但由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出现偏差,脱离青年群众所导致的问题也曾在青年团中出现过。因此,任弼时提出“青年化群众化”的工作原则,其核心内涵就是要维护好青年利益,切不可离开青年群体空谈青年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青团是群团组织,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的,是青年群体的自身组织。扎扎实实服务好青年是共青团提高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赢得广大青年的支持,激发共青团的组织活力,新时代开展党的青年工作既要注重服务理念的提升,也要重视工作方法的创新。要根据青年人的实际需求、社会环境的变化、党团发展的需要等综合考虑,统筹解决青年在发展过程中急难愁盼的问题,瞄准共青团工作的主责主业,健全共青团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实效。
开展好青年工作,积极扩大青年群众基础是必由之路。关于团的工作任弼时曾经指出,青年团的工作是在不同青年群体中开展的,他们所属不同行业与部门,但总的目标都是为了教育引领下一代。新时期的青年工作必须坚持任弼时群众化的青年工作方法,真正在青年中扎根,在开展工作中增强对广大青年的有效覆盖,持续提升工作本领和能力,继而最大化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此外,还应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不同社会背景的青年所面临的现实发展诉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党的关怀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