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群,虞 洪
(1.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金课”最终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教师在建设金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2018年6月教育部首次提出,在高等教育中要积极打造具备“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消除水课。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打造“金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意义十分重大。高职院校“金课”的打造应该是以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为前提,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可持续发展通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课程才是“金课”,反之就是“水课”。[1]
“课程思政”最早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级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政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发,拉开了高职院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的目标应该是为培养德技兼修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思政保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思政元素应该像盐溶于水一样渗透进学生日常教育和生活中。[3]
课程思政能为金课建设提供指引,专业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已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基础上,拓展为包含思政目标在内的四维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中的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团结合作意识的树立等都增强了金课建设的深度、难度与挑战度。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门课程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金课”。
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高职金课的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金课建设最终目的也是要实现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在本质上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而,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尤其是有效融入金课建设中,有助于“金课”真正实现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思政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每门“金课”的教学目标。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标准、筛选合理的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考核方案的完善,都能体现“金课”的标准:高阶性、创新性和和挑战度,因而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凸显“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
我国学者主要从思想认识、课程内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研究。张蕾(2022)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制订的制度不够具体。[4]张志俊(2020)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缺乏系统性,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缺乏内生动力和外部激励,思政元素无法与教学内容有效关联,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有效性不足。[5]吉玉泉(2020)提出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存在偏差,不能明确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没有用心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元素。[6]甘麒燕、郭曼(2020)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缺乏改革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挖掘难度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滞后。[7]李媛(2020)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精准、系统的把握,思政元素未能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8]倪良明(2020)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瓶颈包括:课程思政定位不准;课程思政方法缺失,课程思政管理缺位等。[9]
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基本基于理论研究,很少从实证的角度展开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金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形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展开了实证研究。其中对高校教师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6份,对大学生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59份。根据调查发现,77.72%的教师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有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制度设计,部分教师不愿意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自课程思政理念被提出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但各个高职院校在落实和执行课程思政改革精神时面临较多的问题。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仅37.95%高职院校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的相关文件。高职院校设计制度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激励措施,部分教师不愿意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课程思政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跟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参与度以及主观能动性有着紧密的关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措施,导致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外在动力。根据调查,32.05%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激励措施,不愿意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因而,如何设计激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
(2)学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举措与教师需求存在错位
高职院校采取了一些举措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但改革举措与教师的需求存在错位。根据调查,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举措前三项依次是: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立项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拔、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而教师认为学校应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的支撑前三项依次是:组建“思政+专业”教师团队,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提供丰富的素材参考;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这说明学校提供的改革措施与教师需求的改革措施存在供需错位。
(3)一些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均比较重。根据调查,50%的教师认为任教课程多、课程任务重,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根据对四川高职院校教师的访谈,目前很多教师年度教学任务量都在400节以上,而且部分教师每学期都要上2门课以上,有的课程还是新课。由于课程任务重,对课程不熟悉等原因,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2.部分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金课建设中存在困难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系统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在思政元素融入金课建设中时,做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这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调查,19.27%的教师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没有困难,高达80.73%的教师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有困难。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比较高,但受所学学科、专业等影响和限制,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专业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都很简单,更不能将其有效地融入专业课中,不能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3.思政元素没能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关键,课程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方法是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手段。然而,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大纲时没有有意识地突显育德育人、体现“课程思政”。根据调查,60.84%的教师认为积极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调查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时,55.77%的教师认为没有正确的方法与策略,不知如何切入思政元素,不能准确地把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
4.课程思政缺乏考核机制,思政元素在部分课程考核时没能充分体现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具体表现在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规范、适当的评价方法,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目的不明确,过程混乱,效果不明显。同时,教师没有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考核,根据调查,仅3.95%课程考查过课程思政元素。李佩文(2020)通过对5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7.75%的课程在考核时没有涉及到思政元素考核。学校缺乏对教师的考核,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考核,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顺利建设。[10]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获得的帮助包括观摩学习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与思政教师探讨融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等。根据调研以及结合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课程思政赋能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制度设计,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的政策支持,做到政策的供给和需求相匹配。根据调查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在文件中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举措,尤其是要加强激励,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适当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量,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专业教师能出于立德树人的天然本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鉴于课程专业任务重,大多数专业课课时不够的原因,在专业课教学中很难兼顾思政知识,或者在思想意识里认为课程思政不重要,没有必要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作为专业教师思想上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学习,提高课程思政的理论水平,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理论修养,增强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肩负起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伟大使命。教师掌握思政元素的方式主要有:坚持引进课程思政专家、资源与参与外部课程思政培训等相结合,通过专家培育、自主探索、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学习、领会课程思政的重要理念、精神和政策,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具有明确彰显“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在实际的操作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采用五方联动的模式进行修订。五方包括:本专业教师、行企专家、校友、应届毕业生、核心雇主。具体可以利用问卷,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法、培养特色等发给五方主体,通过五方主体的评价以及相应的建议,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学大纲的撰写中,深挖每一门课程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细化到每一章节,并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真正让课程思政建设做到落地、落实、落细。
目前现代化教学平台越来越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实现非视频资源、视频资源的传送,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提前将资源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思考或者讨论,同时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提交讨论结果,也还能为课程思政的考核提供条件。在具体教学中,专业课程要融入思政元素,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如案例讲授、头脑风暴、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影视导入、自媒体协助法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接受思政元素的能力。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受益者,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而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明确课程思政的形式与效果,为课程思政改革持续进行提供支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调查,分别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对思政元素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程度。
在课程考核中,教师应根据课程需要、学生学情以及就业导向等增加思政元素的考核内容,提升课程思政过程性考核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探索能够较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考试方式。
总之,高职院校“金课”的建设离不开课程思政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有效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增强教师的内生动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才能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金课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