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曹魏两晋考古学文化变迁
——以再葬画像石墓为中心

2023-02-23 16:39高庆辉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曹魏前室画像石

高庆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自汉末始,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局面开始形成,原本的“南都”南阳渐次沦为“边境”城市,长期处于南北政权的兵争与拉锯之中。长久以来,学界在南阳地方族群关系、流民分布和政区地理方面积累了丰富成果。然而,出于文献不足征等原因,局势变动对于地方居民生活实态、文化观念的具体影响如何,仍然很不明晰。在这方面,日渐丰富的考古资料,为解决这些细致的区域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阳市相继发现一批三国至两晋时期墓葬,大都系利用早期画像石重新建筑而成,颇为引人注目。关于该类墓葬,学界一般称之为“再葬画像石墓”,并指出这种行为的出现多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薄葬等密切关联(1)相关成果很多,举起要有周保平:《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谈汉画像石墓中的再葬现象》,《文物》1996年第7期;钱国光、刘照建:《再葬画像石墓的发现与再研究》,《东南文化》2005年第1期;崔平:《试论南阳发现的再葬画像石墓》,载郑先兴主编《汉画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5页;杨爱国:《魏晋人盗用汉墓材料造墓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馆刊》2013年第12期。。这固然是合理的认识,但相比之下,有关墓葬的具体文化内涵则较少受到关注。事实上,这些墓葬中文化要素的出现、演变,对于了解其时地方物质文化的具象与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这一角度,本文试图在充分关注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以墓葬形制与随葬品为着眼点,把握该时期南阳地域物质文化的特征与演变进程。

一、 墓葬年代序列

目前南阳经考古发掘的曹魏两晋再葬画像石墓有十三座,它们均为砖石混筑结构。根据这些墓葬随葬器物的情况,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组:一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李相公庄墓(2)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发现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文物》1974年第8期。、独山西坡画像石墓(3)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独山西坡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建材试验厂画像石墓(4)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建材试验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东关晋墓(5)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市东关晋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6年第1期。、凯旋广场西晋画像石墓(6)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市凯旋广场西晋画像石墓发掘简报》,《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8年第2期。;二组随葬品以瓷器为主,包括商业局晋墓(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南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南阳东关晋墓》,《考古》1963年第1期。、住宅修缮公司晋墓(8)南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省南阳住宅修缮公司晋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妇幼保健院东晋墓(9)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南阳市妇幼保健院东晋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三组墓葬遭毁扰未出土或未详细公布相关器物图片,包括西关画像石墓(10)王儒林:《河南南阳西关一座古墓中的汉画像石》,《考古》1964年第8期。、第二化工厂21号画像石墓(11)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第二化工厂21号画像石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3年第1期。、王庄汉画像石墓(12)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药材市场画像石墓(13)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药材市场画像石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邢营一号画像石墓(14)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邢营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第一组为魏晋时期墓葬。其中,李相公庄墓的陶罐具有三国早期的风格,形制接近鄂城六朝墓M3032:8(15)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馆编:《鄂城六朝墓》,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墓中又有蜀汉中晚期铸造的定平一百钱(16)陈钢:《“定平一百”铸地及年代考》,《四川文物》1992年第6期。,如此,该墓应是曹魏时期墓葬。独山西坡画像石墓和凯旋广场墓出土了西晋新出的方形多子槅,东关晋墓则有洛阳晋墓典型的随葬俑群,三者属于晋墓无疑。建材试验厂墓出土的陶器组合以陶日用器和模型明器为主,与洛阳晋墓的陶器组合相似,简报推断为晋墓,是合理的。

第二组为东晋时期墓葬。商业局晋墓和住宅修缮公司晋墓,分别在简报中被断定为晋墓和魏末晋初墓葬,但从它们的随葬品来看,已经脱离了中原北方西晋墓中以陶器为主的组合形式。其中,商业局晋墓出土的瘦高施豆青釉的盘口壶与鄂城六朝墓M2131出土的1型III式东晋前期瓷盘口壶(17)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馆编:《鄂城六朝墓》,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形制相似,住宅修缮公司晋墓出土的瓷扁壶则是南方东晋墓中颇为常见的物品。如长沙新港晋墓(18)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新港晋墓的清理》,《考古》2003年第5期。与马鞍山林里M1(19)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马鞍山林里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均有类似器物出土,而西晋墓中扁壶多为陶质,如河南洛阳唐城御府C7M3216:9(20)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洛龙区唐城御府三座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5年第1期。,即是如此。综上,商业局晋墓和住宅修缮公司晋墓应该都是东晋时期墓葬。

第三组的情况稍显复杂。药材市场墓在简报中被推断为三国至魏晋时期墓葬,但该墓形制与妇幼保健院东晋墓几乎一致,随葬器物也已瓷器为主,包括瓷器13件,陶器3件,因此该墓年代应调整为东晋时期。邢营一号画像石墓在报告中被断定为曹魏至西晋时期墓葬,以墓葬形制而言,该墓采用的横前堂、双后室的做法,与东关晋墓几乎一致,应是同一时代风俗下的反映。第二化工厂21号画像石墓和王庄汉画像石墓,在简报中均被推定为魏晋时期墓葬,从两墓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均以日用器为主,未见洛阳晋墓中的模型明器,两墓年代应在魏晋偏早阶段。西关画像石墓未出土陶瓷器,也未见墓葬形制图,简报认为其年代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暂且从之。

二、 墓葬形制与随葬陶瓷器的组合

(一) 墓葬形制的演变

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中古墓葬形制的等级界限逐渐模糊,墓葬规模和墓室数量不再是标识等级的必备要素之一。黄晓芬先生指出,全长超过15米的前中后三室的墓葬集中出现在东汉中期以后,其墓主身份可考者,可以确认属于皇室、诸侯王者比较稀少,基本都属于地方豪族阶层。(21)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到了曹魏,这一趋势便更为清晰,墓室数量已不代表等级,墓道长度、台阶数量和方形主室成为高等级墓葬的特色。(22)付龙腾:《三国西晋陵寝制度新论》,《中原文物》2020年第2期。西晋时期,墓道仍受到重视,也不乏见方形前室的前后室墓,但大中型墓葬已有明显的单室化倾向,例如洛阳偃师四方砖厂M1、M2,六合饲料厂M4,枕头山M4、M5等帝陵陪葬墓,即流行平面呈纵长方形的土洞墓形制。及至东晋,单室墓已被高级官吏和世家大族所普遍采用。(23)齐东方:《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考古学报》2015年第3期。然而,与这一主流的变化趋势不同,南阳曹魏两晋墓葬仍保留着浓厚的汉墓色彩。根据墓室数量不同,大致可以将南阳的再葬画像石墓葬分为两种形制,A型:单室;B型:前后室。

A型:单室墓,主室平面呈长方形。此型墓葬有商业局晋墓、西关画像石墓、李相公庄墓、王庄汉画像石墓、住宅修缮公司晋墓、第二化工厂21号画像石墓。

B型:前后室墓,按墓室结构又可分为三亚型。

Ba型:方形前室、双后室结构,附带有耳室与侧室,此墓葬形制仅见于独山西坡画像石墓。

Bb型:横前室、双后室或四后室型。该型墓葬有东关晋墓、邢营一号画像石墓(24)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邢营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凯旋广场西晋画像石墓。

Bc型:“T”字形前后室墓。此形制墓葬有建材试验厂画像石墓、药材市场画像石墓、妇幼保健院东晋墓。

就南阳曹魏两晋墓葬的发展演变而言,A型墓多为曹魏与东晋时期墓葬,此种形制墓葬规格相对较小,且未发现标识身份等级的文字材料与特殊墓葬结构,此型墓墓主身份应该较低。B型墓出现在西晋及以后,其中Ba、Bb型墓年代集中在西晋,Bc型墓则多见于东晋时期。相比于A型墓,该型墓葬规模明显较大,其墓主经济实力与政治势力也相对较高,尤其是Ba型墓采用了方形前室,这是曹魏西晋时期中高等级墓葬形制的常用配置。

联系前文可以发现,南阳墓葬的发展过程,与曹魏两晋时期主流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整体形制不仅没有朝向“单室化”演变,而且还保留了浓厚的汉代因素。例如Ba、Bb型墓采用的双后室或四后室,Bb、Bc型墓的横前堂结构,就仍延续了南阳西汉中期以来的做法(25)南阳此类墓葬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西汉中期,相关研究可参见宋蓉:《南阳地区汉代墓葬研究——兼论南阳地区汉文化的形成》,《考古学报》2015年第2期。。这一现象,显示了南阳曹魏两晋墓葬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发展道路,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二) 随葬陶瓷器组合的变化

与墓葬形制演变的方向不同,南阳曹魏两晋墓随葬品中的陶瓷器组合,却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已知的洛阳大中型西晋墓的随葬品来看,多以陶器为主,其组合约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日用器皿,包括案、耳杯、盘、碗、勺、香熏、方形多子槅、三足樽和酱釉小罐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另一类为模型明器,包括井、灶、仓、磨、碓等庖厨明器,犬、猪、鸡等家畜家禽模型以及镇墓兽、武士俑、侍仆俑和鞍马、牛车等随葬俑群(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2页。。南阳西晋墓的随葬器物组合与洛阳晋墓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例如2001年发掘的东关晋墓,是南阳地区一座随葬品保存相对完整的西晋墓,随葬物品中除了2件小型铜器外,都是陶制品,包括耳杯、勺、井、灶、磨、猪、狗、鸡、牛车、武士俑、侍俑、镇墓兽等物品,上述两类器物齐全,具有浓郁的洛阳晋墓的氛围。

到了东晋,南阳一改西晋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做法,瓷器成为随葬器物中的主流。例如商业局晋墓出土陶钵3件和盘口壶、碗、四系罐等9件瓷器。妇幼保健院东晋墓共出土39件随葬品,其中有鸡首壶、盘口壶、四系罐、唾壶、碗、盘、盏等19件瓷器,陶器仅有灯盏1件。住宅修缮公司晋墓出土盘口壶、四系罐、扁壶、灯盏共5件瓷器,未出土陶器。整体而言,南阳出土的瓷器组合以盘口壶、四系罐、鸡首壶、碗和灯盏为主。据简报,这些墓葬出土的瓷器,大都釉色泛青,这与北方地区晋墓瓷器常施褐釉或黑褐釉的做法不同。而从器物造型与纹饰来看,它们既不像西晋以前一般扁短矮胖,也不像南朝那样瘦高修长,纹饰多素面,或仅仅在器物肩部或口沿上施加一些简单的弦纹,这些均是南方东晋墓葬典型器物的造型特征。如江苏镇江谏壁砖瓦厂东晋墓出土的盘口壶、四系罐、碗等瓷器,大都施青色釉,器物口沿或肩部有一、二道凹弦纹(27)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砖瓦厂东晋墓》,《考古》1988年第7期。,与南阳出土瓷器的装饰艺术风格一致。

这就令人感到奇怪,南阳的曹魏两晋墓葬,一方面沿用了西汉以来传统的墓葬形制,另一方面又随葬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物品,为何同一时代墓葬会出现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处置措施呢?这或许可以从南阳地方面对葬事安排时的复杂心态上考虑。

三、 殊途同归:南阳葬事安排中的“崇名”取向

相比于洛阳的高等级晋墓,南阳西晋墓的主要特征,是其墓室普遍采用了规模较大的前后室结构。位于洛阳偃师的峻阳陵墓地和枕头山墓地内共分布有28座墓葬,其中,峻阳陵M1和枕头山M1被分别推定为武帝峻阳陵与文帝崇阳陵。经考古勘察和试掘表明,两墓地内的墓葬形制高度统一,其墓室均为呈纵长方形的土洞墓形制,墓室一般长4.5—6.5、宽2.5—3.8米。(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年第12期。而同时代南阳晋墓墓室总长在6—9.6米,尤其是凯旋广场西晋墓,其墓室长7、宽4.3米,规模甚至超过了被推测为帝陵的峻阳陵M1和枕头山M1。

不仅如此,南阳东关晋墓使用横列前室的意图,同样值得玩味。关于汉墓中盛行的横前堂,学界普遍认为是祭祀场所,送葬的亲朋故旧将死者送入后室之后,便在前室摆放不同质地、种类的随葬品祭奠死者。曹魏西晋时期的前后室墓,延续了这种墓内祭奠的习俗。如洛阳涧西16工区曹魏正始八年墓(2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4期。,后室置棺,前室在靠近后室侧出土了布置祭祀场景的铁帐架以及玉杯、灯盏、铜博炉等祭奠物品。前室是宽敞高大的祭祀空间(30)李梅田、赵冬:《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不过,尽管东关晋墓沿用了汉代前室横列的结构,前室却未发现与祭祀有关的遗迹、遗物,该墓随葬品集中分布在甬道之内,颇为罕见。这种现象可能与西晋时期的墓外祭奠仪式有关。贺循在《葬礼》中说:“至墓之位,男子西向,妇人东向。先施幔屋于埏道北,南向。柩车既至,当坐而住。遂下衣几及奠祭。哭毕柩进,即圹中神位。既窆,乃下器圹中。荐棺以席,缘以绀缯。植翣于墙,左右挟棺,如在道仪。”(31)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八六《凶礼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明确指出,送葬之人先在墓外进行祭奠,然后再将死者与随葬器物放入墓室中去。这在考古发现中有所反映。如枕头山M4,“甬道内发现三具未经扰乱的动物骨骼:正对墓门放猪骨一具;墓门西侧置沟骨一具;墓门东侧是一条牛大腿骨”,简报认为这可能与封墓前的祭奠仪式有关。类似的例子,还有临沂洗砚池晋墓M1,虽然报告称其为“砖石结构的双室券顶墓”,但实际上也可视为共用一堵前墙的两座单室墓(32)张学锋:《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墓主身份蠡测——以随葬品的考察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辑。。该墓墓门外封门墙最上层的中间有一长方形砖,西侧放置有瓷四系罐、砚滴、陶羊、铜钱、蚌壳等物,“此处或是在封墓时举行祭祀活动而形成的祭台,所放器物或为祭祀用品。”(3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005年第7期。有研究者结合贺循的仕途履历认为,《葬礼》所提示的墓外祭奠活动其实反映西晋新型礼仪的要求(34)耿朔:《从双室到单室:魏晋墓葬形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王煜主编《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8-39页。,应该是合理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东关晋墓的祭祀活动也是在墓外举行,待完毕后才将随葬器物放入甬道内的。不过若此说法无误,那么东关晋墓为何仍构建了横列的前室呢?从墓葬结构的功能分区来说,该墓的横前室似乎是“多余”的。

这在南阳也不是孤例,药材市场墓与妇幼保健院东晋墓存在相同的情况。东晋墓葬的祭奠空间大都在棺室前方,吴桂兵指出:“东晋时期墓葬墓内祭奠空间明显,基本位于墓室前部正中的祭台上,祭奠组合以圆形陶槅为中心,包括青瓷盘口壶、盘和陶盘等,祭奠器物组合成为整个随葬器物的主要部分。”(35)吴桂兵:《〈鄂城六朝墓〉读后》,《考古》2011年第2期。药材市场墓与妇幼保健院东晋墓的随葬品均分布在棺床前侧,其中妇幼保健院东晋墓棺室紧临门槛处还设置一砖砌祭台,上面及其周围散布有碗、灯盏、唾壶、盘口壶和四系罐等瓷器,这些都是南方东晋墓葬典型的祭祀组合形式。但药材市场墓与妇幼保健院东晋墓,仍然设置了横列的前室,而前室也未出土与祭祀有关的物品。

如此看来,东关晋墓、药材市场墓与妇幼保健院东晋墓,构建横前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举行祭奠活动,也不是用于放置随葬品和死者,那么它们设置这些前室的意图,很可能只是为了增加墓葬的规模而已,就和南阳西晋墓所普遍显示的那样,而且还是刻意为之。值得一提的是,东关晋墓、独山西坡墓以及凯旋广场西晋墓还使用了大量石材作为建墓材料,其中虽不乏见画像石刻,但石料上是否雕刻画像,似乎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如独山西坡墓虽使用石材作为墓室骨架,但仅发现石刻画像5幅;东关晋墓共用石料35块,其中只有3块雕刻了画像。凯旋广场西晋墓出土的画像石较多,该墓共用石料63块,其中有画像石35块。然该墓与南阳其他再葬画像石墓一样,存在画像石位置不符合常规的做法,画像内容失去原有意义,成为纯粹的建材。因此,很难说这些墓葬使用画像石是出于对带有象征意义图像的需求。不过,笔者以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它们使用石材的目的。一是使用石材可以降低营建大型墓葬的技术难度,增加墓葬结构的稳定性;二是由于石材的开采、购买和运输等成本都高于砖,故使用石材还能体现出墓葬“豪华”的一面,而多了画像石刻的增饰,又有助于加深这一印象。由此或可以推测,南阳的曹魏两晋墓葬,除了追求整体规模以外,可能还有突显其“豪华”的企图。这难免使人想到汉代盛行的厚葬的旧俗。

不过,在强调薄葬的魏晋时期,南阳为何会出现刻意追求墓室宏大与豪华的“厚葬”倾向呢?《盐铁轮·散不足篇》提示了思考的线索:“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36)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6页。可见厚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表现孝道,而且还是谋取名誉的手段。原涉的事例也很典型,《汉书·原涉传》:“(原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两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周阁重门。”(37)《汉书》卷九二《原涉传》。原涉既以谦让赙赠、庐墓为自己博取高名,又治冢舍表现孝道,可见“厚葬—孝道—名誉”三者间的共通关系是为当时社会所默认。正如汉光武帝建武七年诏书“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38)《后汉书》卷二《光武帝纪第一下》。一句指出的,在两汉人的观念中,厚葬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社会身誉的普世价值。曹魏两晋时期的南阳,亦当沿袭了这一风气。

这种推测并非没有根据。自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以后,名望成为迈入宦途的主要凭借,而为了获得名声虚誉,不同阶层群体所使用的手段也有差别。宫崎市定先生指出,为了博取名声,上层贵族通常采用清谈或夸耀、竞争财富等表现奢侈的间接方法,而窘迫的下层则依靠贿赂,制造交际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乡品与官职(39)(日)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韩昇校:《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108页。。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崇尚奢侈之风与名誉的关联。《晋书》与《世说新语》中《俭啬》《汰侈》记录了许多类似的事例。如何曾,“性奢豪”“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40)《晋书》卷三三《何曾传》。。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41)《晋书》卷三三《何劭传》。王恺与石崇的攀比行为更是令人咋舌,“王君夫以粏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裹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4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30页。福原启郎先生指出,这些都是官僚贵族为拉高名声,相互竞争所致(43)福原启郎著,陆帅、刘萃峰、张紫亳译:《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5-268页。。

实际上,除了在日常起居与口腹之欲方面的竞比外,有关死亡之事的安排也是当时彼此间相互夸富,获得风评的手段之一。如曾任西晋抚军大将军和后军将军的王濬,是当时“奢侈不节”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史载其素日“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死后“葬柏谷山,大营茔域,葬垣周四十五里,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44)《晋书》卷四二《王濬传》。很明显,文中对于王濬茔域规模的描写,也是为了映衬其奢侈夸富的生活习气。而曹魏、东晋时期虽未有如西晋夸张的奢侈、拜金氛围,但在以名取士的时代里,通过厚葬来博取名声,应当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生活在晋末宋初的孔琳之提到其时的丧葬风俗:“凡人士丧仪,多出闾里,每有此须,动数十万,损民财力,而义无所取。至于寒庶,则人思自竭,虽复室如玄磐,莫不倾产殚财,所谓葬之以礼,其若此乎。”(45)《宋书》卷五六《孔琳之传》。可知无论士人抑或寒庶实行厚葬的动机,仍是追求合乎“葬之以礼”的声誉。《吕氏春秋·节丧》说:“人主愈侈其丧,则心非为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46)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便是对厚葬现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态的切实观察。

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来看,相比于墓室规模,曹魏、西晋的高等级墓葬更执着于对墓道的营建以及主室形状的讲究,东晋墓葬的等级则表现在甬道内的封门情况、近方形墓室以及凭几、帐座等几类特殊器物方面(47)罗宗真、王志高著:《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韦正:《东晋墓葬制度的考古学分析》,《华夏考古》2006年第1期。。在这种情况下,南阳地方转而选择礼仪限制相对宽泛的墓室,刻意追求规模的宏大与装饰的豪华,同时又举行新型祭奠活动,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表示对新时代礼仪的服膺,企图以此在地方竞争中拔高自己的风评。究其原因,南阳远离权力与舆论中心,没有上流贵族或门阀所享有的政治、社会条件,在这种背景下,盘踞在乡里的豪族只能累积财富,并通过厚葬、振恤等散财行为,从而在当地获得名望。此正如石崇对王敦说的:“士当令身名俱泰”。另一方面,尽管在政治上不被中央贵族所接纳,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新型文化风尚的钦慕与向往,于是转而另起炉灶,结合本地传统与时尚礼仪,建构了具有南阳特色的文化面貌。这就是南阳曹魏两晋墓葬文化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根据所在。

猜你喜欢
曹魏前室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建筑首层扩大前室防排烟设计探讨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对于一类高层住宅“交通核”设计的影响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防烟系统设计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