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萨伊-多尔夫曼病18F-FDG PET/CT表现

2023-02-23 10:01刘婷婷石丽红张晶晶韩星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投影图组织细胞增生症

刘婷婷,孙 珂,石丽红,张晶晶,韩星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河南省分子影像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52)

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其临床谱系广泛,病程难以预测,而病理表现较具特征性;典型病变发生于淋巴结,约三分之一病例表现为结外病变[1]。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RDD非常重要,但现有关于RDD18F-FDG PET/CT表现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报告6例RDD18F-FDG PET/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1年4月6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活检病理确诊的RDD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6~55岁,中位年龄29岁;均于确诊前接受常规超声和/或CT检查,并于确诊后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周。

1.2 仪器与方法 嘱患者检查前至少禁食6 h,控制其血糖低于11.1 mmol/L;经静脉注射18F-FDG(放射化学纯度>96%)后,嘱患者饮水600 ml并安静休息60~90 min,之后排空膀胱。采用GE Discovery MI PET/CT仪及Siemens Biograph Truepoint 64 PET/CT仪,嘱患者仰卧于检查床,双臂上举过头顶,常规扫描颅顶至股骨中段;存在上/下肢病变或不适时,加扫双上/下肢;参数:螺旋CT,自动调整管电流,0.8 s/rot,管电压120 kV;PET,3D采集,5~6个床位,每个床位采集2.5 min。采用同机CT对PET数据进行衰减校正并行迭代法重建,将CT及PET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Advantage Workstation(AW)4.7或Syngo进行后处理,生成轴位、冠状位、矢状位CT图像及三维投影图像。

1.3 图像分析 由核医学科主治及主任医师各1名独立分析18F-FDG PET/CT资料,观察病灶大小、分布、密度、形态及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等,意见发生分歧时,经协商取得一致。

2 结果

本组6例RDD中,1例表现为皮肤原发病变,3例表现为淋巴结内+结外病变,2例仅表现为淋巴结内病变;骨为最常见结外受累部位(n=3),其次为鼻咽/鼻腔及鼻窦(n=2);PET/CT显示病灶均呈FDG高摄取,SUVmax为4.3~16.5。见表1。

1例18F-FDG PET/CT仅见颈部双侧淋巴结受累患者未接受相关治疗,而选择接受定期复查(图1)。相比常规超声和/或CT检查,18F-FDG PET/CT于2例额外检出了多处病灶,包括1例脑和骨病变(图2)及1例骨病变(图3),多位于之前影像学检查未涉及区域。见表1。

图1 序号6患儿,男,12岁 A.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示颈部双侧病变18F-FDG高摄取,SUVmax约16.5;B.颈部PET/CT图示颈部左侧多发肿大淋巴结伴18F-FDG高摄取 图2 序号2患儿,男,12岁 A.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示全身广泛多发病变18F-FDG高摄取,SUVmax约16.2;B.颅脑PET/CT融合图示双侧胼胝体18F-FDG高摄取;C、D.颈部及肩部PET/CT融合图示颈部双侧多发肿大淋巴结伴18F-FDG高摄取(C)及左侧肩胛骨局部骨质破坏伴18F-FDG高摄取(D)

图3 序号3患儿,男,6岁 A.双下肢最大密度投影图示左膝下方18F-FDG高摄取,SUVmax约8.9;B.小腿PET/CT图示左侧胫骨骨质破坏伴18F-FDG高摄取

表1 6例RDD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表现

3 讨论

RDD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与受累部位有关;颈部淋巴结常见受累,表现为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块,可伴发热、中性粒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部分病例还可见腹股沟、腋窝、纵隔及腹膜后淋巴结受累表现。约三分之一RDD患者表现为结外受累[1],可发生于鼻腔、鼻窦、皮肤、皮下组织、上呼吸道、骨、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髓等,且其中近半数存在多个结外器官受累[2]。本组6例多可见淋巴结肿大和发热,3例(3/6,50.00%)表现为淋巴结内+结外病变,占比高于既往文献[1]报道,可能与患者接受PET/CT检查范围较广或样本量较少有关。

RDD需依赖病理学检查确诊,其典型表现为组织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与密集的炎细胞浸润区相间排列,淋巴细胞被膜纤维化,淋巴窦扩张,窦内充满核大、空泡状的“诊断性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胞质周围排列大量炎细胞而形成“吞噬现象”[3];免疫组织化学常表现为S-100、CD14、CD68和CD163阳性而CD1a和 langerin阴性,其中CD68和S-100阳性最具诊断价值[3]。既往研究[4]发现RDD病变组织中常存在有丝分裂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突变,由此提出部分RDD属于肿瘤类病变;有学者[5]因此采用丁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抑制剂治疗相关突变型RDD。

临床上RDD患者预后差异较大,且部分患者存在自愈倾向,但发现存在以下情况时需及时给予治疗干预:①临床症状明显;②淋巴结持续性肿大;③广泛病变累及全身;④病变累及重要脏器或部位,如肾脏、肝脏或呼吸道[1]。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及治疗RDD非常重要,可显示疾病累及范围,从而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为组织学活检提供靶点,以便进行分子图谱分析、检测MAPK通路突变等;此外,组织细胞增生症包括混合型RDD和埃德海姆-切斯特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ECD),且均可见MAPK通路突变,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二者[6]。VE-BASKET研究[7]为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队列、开放、多中心、篮式2期临床试验,18F-FDG PET/CT为该试验的次要终点,相关结果证实威罗菲尼(Vemurafenib)对治疗BRAFV600E突变ECD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有效。

PET代谢浓聚已成为评价治疗ECD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效果的主要依据[8-9]。RDD病变往往显示为18F-FDG摄取浓聚,使得PET/CT适用于观察其全身累及情况[10],尤其适用于评估四肢非炎症性RDD病变,且对评估RDD结外病变亦较其他常规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优势,可根据18F-FDG浓聚情况更好地区分病灶与周围非病变组织。此外,治疗前、后RDD骨病灶常规影像学表现变化往往并不明显,而PET/CT可通过显示代谢变化而评估疗效。需要指出的是,应注意区分大脑皮质及睾丸FDG生理性高摄取[3]。

本组6例RDD病灶PET/CT 均呈FDG高摄取,SUVmax为4.3~16.5;1例患者无明显不适,且18F-FDG PET/CT仅发现颈部淋巴结受累而选择定期复查;2例18F-FDG PET/CT较常规超声和/或CT额外检出数处病灶,多为既往影像学检查所涉范围外,仅1处骨病灶为既往影像学检查未能识别,提示18F-FDG PET/CT对于评估RDD病变累及范围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RDD 病灶18F-FDG PET/CT表现为FDG高摄取。但本组样本量小,且未行PET/CT复查评估RDD治疗前、后差异,有待未来深入观察。

猜你喜欢
投影图组织细胞增生症
基于分裂状态的规范伪括号多项式计算方法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细胞GST-π表达的影响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2例并文献复习
图解荒料率测试投影图及制作方法
虚拟链环的Kauffman尖括号多项式的Maple计算
宫颈癌组织细胞中Numb基因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自拟乳癖立消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儿童富于T/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一例伴文献复习
尝试《组合体投影图画法》教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