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描述百年前德国通货膨胀的场景:工人们的妻子一领到成捆的钱,就推车一路小跑直奔食品店购买面包和生活必需品,一刻也不敢耽搁。因为很可能“上午买面包的钱,下午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一万亿的马克就只能换一片面包”。
新冠疫情令世界经济步履维艰,不少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子。历史上,疫情之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三个。
有人说,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使得一战提前结束了。对于德国人而言,这场疫情不仅给其带来了战斗力量减员和务工人手不足,更带来了一场让一代人永生难忘的大通胀。
1914年一战打响时,德国政府采取了发行战争债券的方式,将本国的货币马克与黄金脱钩。1918年,德国输掉了战争的豪赌,欠下了约合5万亿美元的巨额战争赔款。
当时,从社会层面来说,战争和流感疫情让德国损失了相当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在经济层面,英国的持续封锁和德国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损失,又使得德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割地赔款又进一步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和民心士气。
德国人用推车来装马克
1921年,德国的经济开始崩盘,马克开始了“自由落体式”贬值。实际上,通货膨胀早就开始了。据记载,在1914年7月,美元与马克的汇率约为1∶4。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德国的国家负债几乎增加了30倍,投入流通的货币增加了20多倍,物价也比战前上涨了5倍。
但相比起来,1923年才是马克贬值的高峰。据记载,在1923年10月,1美元可以兑换的马克数值为253亿。一个月后,这个数值就达到巅峰,1美元兑换4.2万亿马克。
德国人民对于恶性通货膨胀的感受更加直观,人们从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消费品的涨价中深切体会到手里的钞票从钱变成纸的痛苦。有人描述当时的场景:工人们的妻子在工厂门口推着小车等待发薪,一领到成捆的钱,她们就推车一路小跑直奔食品店,购买面包和生活必需品,一刻也不敢耽搁。因为很可能“上午买面包的钱,下午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一万亿的马克就只能换一片面包”。
1923年底,有着金融天才之称的沙赫特临危受命出任德意志银行总裁。他上任后立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寻求外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二是进行货币改革。通过一系列操作,德国的经济逐步得以恢复。但同时,德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深。
20年代末期,伴随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来临,美国在德国的投资大量撤走后,德国民众再次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的危机。
有文献称,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二战后的匈牙利。1946年,匈牙利发行了金融史上面额最大的钞票,币值惊人,“1”后面有20个“0”。
匈牙利的通货膨胀源于战乱。二战期间,匈牙利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苏德交战的主战场之一。战争几乎摧毁了匈牙利90%的工业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匈牙利都追随德国而成为战败国,不仅承受战争之痛,战后的赔偿又进一步打击了该国经济。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匈牙利被迫接受《特里亚农条约》,其国土的70%多被瓜分,人口也从2000多万锐减到600多万。在此背景下,匈牙利的经济开始艰难恢复。1927年,政府发行新货币帕戈,最高面额纸币为50帕戈,该货币与黄金挂钩,一度成为欧洲大陆最稳定可靠的货币之一。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匈牙利又被德国裹挟着加入了二战。战败后,匈牙利的许多资源也被战胜国拿走以抵偿战争赔款。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和几近于无的税收,匈牙利政府除了加印钞票似乎别无他法。据记载,1945年7月,匈牙利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共有约250亿帕戈。半年后,这一数值就到了1.6万亿,1946年5月达到65万亿,7月则达到不可思议的47万万亿……
据美国卡托研究所的数据,当时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值,为百分之1.36万万亿。极度贬值让匈牙利印钞票的专用纸都快告罄了。无奈之下,匈牙利在货币单位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将最小币值单位从1帕戈直接变为百万帕戈,后来又出现了万亿帕戈为单位的钞票。人们买个鸡蛋都要花上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帕戈。
恶性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许多匈牙利城市的人干脆不用纸币,直接拿着手头有用的物品到农村去换粮食,开启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模式。最后,匈牙利政府无奈在1946年8月以新货币“福林”替代帕戈。当时,满大街都有被抛弃的帕戈纸币,给清洁工人带来不小的麻烦。
据记载,1989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达到5000%,1990年更是达到其历史新高——2000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根廷自1975到1990年,平均每年的通胀率都在300%以上。到了1985年,阿根廷政府无奈废除了旧货币比索,发行新货币奥斯特。但奥斯特也难以抵挡贬值大趋势,甚至在1990年前后爆出超高通胀率。阿根廷只得在1992年又将货币改回了比索。因为高通胀和经济危机,许多阿根廷中产阶级在上世纪80年代陷入贫困,因此那个时期也被称为阿根廷人“失去的十年”。
其实,历史上的阿根廷曾经非常有钱。19世纪至20世纪初,其经济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甚至超过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但后来,阿根廷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跌落”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究其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称得上是一个外因。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此失去了国际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阿根廷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
阿根廷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潘帕斯草原在克丘亚语中就是“没有树的大草原”之意,适合农耕放牧。然而,阿根廷过于依靠这种优势,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过于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成为其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过渡的短板,阿根廷没能抓住机会及时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内因。此外,阿根廷20世纪比较动荡的政治局势,也未能给经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多年来,阿根廷欠下了巨额外债。据报道,阿根廷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于6次债务违约,造成外国投资者愈发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