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

2023-02-23 08:33邵金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电针偏瘫中风

邵金徽 马 进

1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

中风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即半个身体完全麻痹,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性损伤,导致一侧肢体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伤,多见于颅内病变或中风。按照疾病的发展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偏瘫、亚急性偏瘫、慢性偏瘫。40岁以上的中年人易发,有三高以及糖尿病、心脏病等家族史患者易发,情志、饮食、作息等不规律均为致病的危险因素。该病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为改善患者病情状况,使机体功能得到恢复,需要加强对有效治疗方法的积极探究。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如:阿司匹林、弥可保等;物理治疗如:激光、电疗和超声波等;甚至采用手术治疗,但都有一定程度副作用和复发率。而针灸推拿治疗具有治疗好、疗效高等特点,都可以在1~3个月内取得明显效果。基于此,本文就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1 中风偏瘫病症概述

1.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情志、饮食等所致瘀血内阻、痰热内结于体,或风热携血液上逆,导致脑部脉络闭阻、脑血溢出脉外,引起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景岳全书·非风》也提出中风为内伤积损,而非外感风邪发为中风的观点。中风发病部位在脑,但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密切。病因多为虚、火、风、痰、气、血。基本病机是风热痰湿内结,气血上扰于脑,上盛下虚。治疗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整体调节,标本兼治。

1.2 临床表现 偏瘫在发生前,会出现如下先兆:(1)语言障碍:吐字不清,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等;(2)视觉障碍:双眼视物不清等;(3)意识障碍:萎靡不振或烦躁亢奋等;(4)感觉异常:身体部分自感麻木,出现耳鸣等;(5)运动障碍:肢体不协调、额纹消失、口角歪斜等;(6)其他症状也会相继出现,如:心脏或者肺部出现病症等。典型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面部及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而致流涎、额纹变浅或者消失、鼻唇沟也有相应变化。少数患者可能会神志不清、说话模糊无法正常交流、无法独立完成事务等。伴随症状:由于无法下床活动,患者可能会出现压疮、部分患者身体会出现水肿、少数患者会出现肺部病变、下肢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痉挛等。

2 临床治疗

2.1 针刺治疗

2.1.1 针刺穴位选取:益西拉珍等[1]收集了1996年至今的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病例,经过研究后发现:针灸医治中风神经形式的偏瘫的经穴选择使用,关键聚集于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这些经脉。除此之外,重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两条经脉治疗上肢瘫痪,并与手厥阴经联合治疗。下肢则采用膀胱经和胆经作为主要经脉,与脾经和胃经联合起来治疗。一般以曲池、阳陵泉、合谷、外关、三阴交、委中、手三里、血海、足三里和环跳等穴位作为主穴。系统地讲述了中风偏瘫的主要穴位,为针灸更好的治疗该病提供了基础。

2.1.2 单纯针刺疗法:陈阳阳[2]对针刺和药物进行临床对比实验,选取中医医院10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别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采用分期治疗。软瘫期选取足阳明经,以足三里、合谷、阴陵泉、太冲为主穴,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留针30min,7d为1个疗程。痉挛期采用头针治疗,选择足运动感区及运动区沿线刺透,刺入后留针30min,7d为1个疗程。恢复期根据患者恢复实际情况进行针刺并逐渐减少针量。根据针刺和西药药物治疗对比,尽管针刺和西药对治疗中风偏瘫均有效果,但可以看出针刺对中风偏瘫治疗效果好于西药治疗,并且依赖性没有西药高。蒋丽等[3]从阳明经、手厥阴经、手三阴经分析了蒋赞娟等教授用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和经验。并且根据薛斌等教授苍龟探穴针法和李佳等教授的巨刺法实验中阐述了针刺手法对中风后的恢复有着极大的效果。何列涛等[4]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并且基于脏腑经络辨证选取80名患者将其分为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针刺组和康复训练治疗组。选取人中、内关、通里、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涌泉、极泉为主穴(其中分布在肢体两侧的需要一起针刺)。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行针。针刺以后需要留针30min,其间进行捻转提插手法3次,每天针灸1次,6d为1个疗程,每疗程中间休息1d。进行1个月的治疗后,虽两组实验均有减轻但针灸组优于康复训练组。与药物、手术治疗相比,针刺治疗预后好、依赖性小、创伤性小,值得进一步推广。

2.2 电针 傅勤慧等[5]选取120例中风偏瘫患者将其分为电针治疗和康复综合方案治疗。电针治疗时,主穴取神庭、百会及顶颞前斜线(对侧),合谷、丰隆,而根据辨证又分为阴经证和阳类实证,再针对这两个证型选取了其他配穴。针刺后进行行针手法,待行针得气,患者针刺部位出现酸胀,使用电针仪。阳经证使用疏密波强刺激电流,电极连接肩髃、合谷;阴经证使用疏密波低刺激电流,电极链接穴位为臑会、外关,1次/d,30min/次,5次/周,20次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2个月的治疗。与康复综合方案治疗对比,电针治疗对中风偏瘫更为有效,复发概率也较低。胡赫其等[6]将电针与普通针刺相比较,将其分为软瘫期、硬瘫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其不同时期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比数据得出尽管电针和手针对中风偏瘫的治疗都有成效,但是电针的效果要好于普通针刺,尤其是硬瘫期和后遗症期。曹丽萍[7]根据陈晓军针对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的研究,说明电针组的恢复程度优于常规针刺组,并且对下肢症状的治疗有着更明显的效果。因此可以将普通针刺与电针结合,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有效。

2.3 灸法 郑秋菊[8]将150例中风偏瘫患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灸法与针刺结合(观察组),另一组应用单纯的针刺(对照组)。观察组选择患侧十二井穴,在选取的部位使用适量的活血化瘀外用药物,使用麦粒柱热灸患侧十二井穴,治疗完毕后,在穴位表面涂抹适量的活血化瘀药,每个穴位每天施灸1次,连续艾灸6d,间断1d后再次进行治疗,治疗时长为1个月。艾灸治疗的同时配合头针和体针针刺治疗,头部选取顶颖前斜线、顶颖后斜线,针刺入以后需要患者有得气感。而体穴则以手足阳明经为主经每次选取8~10穴,每次留针30min,1次/d,治疗4周。经过实验对比,十二井穴麦粒灸与针刺结合治疗与单纯针刺治疗均对中风偏瘫有效,但灸法与刺法的结合对该病预后更为有效。近年来,中风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中风偏瘫肿胀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金婕等[9]根据黄帝内针理论,依据“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治疗原则,取患者健侧部位的穴位,使用雷火灸疗法治疗气虚血瘀证型的肢体偏瘫肿胀患者。其中将符合标准的102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和雷火灸两组。按照黄帝内针的准则进行穴位选择,取对侧足背的少阳、阳明、太阳经的足临泣、陷谷、金门穴治疗上肢肿胀;取对侧手掌及手背的厥阴、阳明、少阳的劳宫、阳溪、中渚穴治疗下肢肿胀;如果上肢和下肢都有肿胀的情况则选取其对侧相应的上下肢经络。点燃雷火灸条,采用逆时针小回旋法、逆时针螺旋形法,按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顺序施灸,10min/穴。1次/d,7d为1个疗程7d,共治疗2个疗程。经过两组实验数据的对比,用雷火灸干预的患者在结束两个疗程以后掌指、跖趾关节维度比单纯的常规护理得到了更明显的减小;腕、踝关节周径也是如此。灸法不直接接触人体,对人体无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疗效显著。配合针刺使得治疗范围更为广泛,对中风偏瘫以及一系列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4 推拿法 骆明[10]选取60例因中风偏瘫肩痛患者,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和推拿治疗组进行对比。推拿组除了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在患者病侧肩胛部的冈下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部位使用滚法、按揉法及拿法进行推拿治疗,使得血液不畅经脉不通处达到通畅的效果;取肩胛骨下方与内侧肌群开展推拿治疗,以重手法推拿,加强肩部的活动能力。以肩胛骨为中心,为患者实施肩胛带被动活动。1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d,治疗3个疗程。在3个疗程后,与普通康复对比,中风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钱雪峰[11]将单纯的运动治疗和推拿联合运动治疗进行对比试验,选取10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推拿联合运动治疗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用擦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还在患者患侧肌腹上进行3min滚法治疗,并点按穴位,每个穴位点按2min,下肢点按穴位:涌泉、足三里、血海、丰隆、委中等;上肢点按穴位:肩髃、手三里、合谷、外关、极泉、曲池等。在医护人员陪同下,患者进行躯干旋转和骨盆控制训练,上肢的控制训练、屈膝训练后,医生使用擦法按摩背部两侧竖脊肌,随后大力度点按肝、肺、心、脾、肾俞,每穴点按1~2min,治疗时间共计约20min。根据对比,对于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给予推拿疗效颇加,并且结合治疗更加有效。方洁淼等[12]则选取14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枢经推拿组和普通推拿组两组,除了推拿方面的治疗不同,其余治疗均相同。其中枢经推拿用揉法、拨法选取上下肢手、足少阳经段与手、足少阴肾经段进行按摩,每个部位按摩5min,然后用点按法、弹拨法对患者上述相同部位进行5min的推拿治疗,最后以推法、擦法放松手、足少阳经段与手、足少阴经的肌群,放松的同时穿插点按手法:先点按手、足少阳经等穴位,再点按手、足少阴经等穴位,上述推拿治疗过程治疗组1次/d,6次/周,持续4周。数据对比结果表现出,枢经推拿根据循经规律对患者进行治疗比普通推拿更为有效。而与西医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相比较推拿更安全、更容易被人接受,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枢经推拿疗效更为显著。与针刺以及其他疗法联合治疗效果更佳,如郭梅兰等[1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推拿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运动功能的有效成果,值得更进一步推广。

3 结论与展望

中风偏瘫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为影响伤残及寿命的第3位原因。近年来,中风偏瘫发病率逐渐上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虽然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风患者的存活率也在逐步增长,但是偏瘫后遗症仍然干扰着患者的正常生活。西医在很久以前就对中风偏瘫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对一系列后遗症的治疗改善并不尽如人意,并且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较大[14]。随着国家和人们对中医的重视及中医的不断发展,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慢慢出现。针刺、浮针、灸法、推拿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副作用小、对身体伤害小使得大众更容易接受。中医诊治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但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在以后临床治疗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高质量研究,提高对中风偏瘫的治疗[15]。

笔者认为,偏瘫患者肢体肌电活动水平低下,针灸能显著升高瘫肢肌电的幅度,从而改善其低下的运动功能[16],使患肢恢复功能。穴取“四神聪”醒脑开窍,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属于脑,又总督一身三阳,有开窍启闭的作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为治中风的要穴之一。头针通过一定的传递方式直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是其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机制[17]。“百会”足运感区相当于额叶旁中央小叶的体表投影区,取之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其兴奋性;“听宫”为手太阳之穴,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对上肢偏瘫症状效果明显[18];“列缺”为八脉交会穴,常与听宫配合使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肢体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气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丰隆”有豁痰通络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有健脾化痰作用,皆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又有“治痿独取阳明”之义[19];“阳陵泉”为筋之会穴,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为治下肢麻木不遂的要穴之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滋补肝、脾、肾三脏以潜肝阳又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标本兼治,太冲、合谷合称四关穴,开四关不但可以开窍醒神,还可以疏通经络;“环跳”疏通下肢气血。金津、玉液点刺以能舌窍,促进语言恢复[20]。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通过临床治疗观察,偏瘫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针灸疗法,确能提高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康复,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21]。

猜你喜欢
电针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