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诺妍
(宁夏大学 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常年干旱少雨,生存环境相对恶劣。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原生态的道情皮影戏艺术形态。环县道情皮影戏属于我国民间小戏,当地叫“影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包含多种文化元素,是黄土高原上原生态的文化瑰宝,也是活态的文化复合体。
老一代环县人白天劳动,晚上看皮影戏,他们将在窑洞看皮影戏视作平淡生活中的一份乐趣,所以,皮影戏在当地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环县皮影戏具有表演程序复杂、表演形式较为单一、表演环境相对艰苦、组织灵活多变的特征。皮影戏演出的效果离不开戏班艺人紧密而默契的配合,这种配合实际上是人与影的配合,是操纵皮影的技艺和控制乐器的协调,更是前台和后台的配合。艺人说唱在整场皮影戏演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贯穿表演的全过程,乐器是无法代替说唱这一形式的。大多数情况下,前台艺人以清唱、道白为主,后台则主要是“嘛簧”帮腔。这种独特的唱腔正是环县道情皮影戏区别于其他戏曲的地方,也是它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所在。
在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中,根据每位艺人演奏乐器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分为前台和后台。这种前后台位置的安排顺序在环县皮影戏演出中大体相似,但也有个别戏班因演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略有差异。环县道情皮影戏前后台位置分布是历代艺人根据皮影戏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群体在演出过程中形成的共识。
所谓前台,是指负责挑线和唱腔的艺人,一般由一位艺人承担,大型演出可由多人组合前台。“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过程中的核心是前台,全面负责道白、唱腔与挑线,偶尔兼奏二胡,同时,掌握数量令人惊叹的剧目,才可能被视为一位过硬的前台”[1]。
前台艺人多由戏班班主或唱腔功底好的皮影艺人担任。一直以来,受男尊女卑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前台艺人一般是男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近年来也出现了前台女艺人,个别戏班男女搭配的前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前台艺人坐在距离亮子最近的地方,根据剧目内容来控制皮影的挑线工作。挑线程序繁多,工序复杂,前台艺人操纵皮影的同时还要翻阅剧本,唱词和挑线要协调一致,手法要娴熟敏捷,这就要求艺人对影人的部件构成和剧本了然于心,以免出现皮影的灵动性不够或皮影上场与退场时音与影不协调的现象,前台艺人是承担皮影戏唱与演的重要角色。
环县道情皮影戏前台唱法包括说和唱,说唱均以环县方言为主。说戏又叫念白,包含说对子、说诗白和道白等。念白一般在皮影登亮子前、剧中人物落座和结尾这三个部分表演。念白是前台艺人在表演过程中相对于唱的另外一种声音配合表达形式,念白的目的在于介绍剧目内容、给剧情制造新的矛盾、激发观众对后续剧情的好奇心,也对剧情起到解释性的作用。例如,在表演环县道情皮影戏《双玉环》这一剧目时,在开场大哭板后转换到了道白部分,道白内容为“奴乃焦玉环,哥哥焦玉红,是他好打不平,一在大街市上打伤人命,怕打官司连夜逃走在外,不幸二老爹娘病故升天,家丢奴家一人,啊……观见今天天气晴亮,奴家心想奔上渭河岸前,一来洗衣,二来打探我哥的消息呢……”。这段道白的目的是对影戏的剧情进行解释说明,为后续影戏的剧情制造看点,起到铺垫作用,让观众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剧情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唱是前台最重要的工作,道情皮影艺人以清板唱为主,声音高亢而洪亮、粗犷悲凉。唱词是剧目内容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是观众看懂戏、听懂戏的关键,唱腔则直接决定了皮影戏的听觉效果。音色音量的高低起伏也可代表影人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多样的肢体动作和善恶分明的人物或者动物形象。这就要求前台艺人既要表现影人的动作,又要传递角色的声音,二者协调统一,操作和配音完美结合,以灵动的影人身份出现在亮子上,展现给观众。
后台是环县道情皮影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二手”“二胡”“三吹”“四弦”“司鼓”等组成。后台为皮影戏演出伴奏和伴唱,承担着帮腔、曲牌、锣鼓等任务,为了节省开支,必须一人多能,每人都要承担演奏一件或多件乐器的任务。后台的一切行动都得按照前台的节奏进行。
后台的伴唱当地俗称“嘛簧”。“嘛簧”是道情音乐独有的演唱形式,是在道情演唱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帮腔”或“合唱”,腔调多样,贯穿始终[2]。一般是在前台清唱起簧后,后半段由前后台所有艺人一起合唱并伴奏。“嘛簧”一般不唱剧目实词,只唱结尾虚词,实词由前台来唱,不同的板路唱腔方式有不同的“嘛簧”。一般“嘛簧”唱“哎、啊、咦”等虚词。由于“嘛簧”声大而婉转,旋律优美自然,节奏顺畅悠扬,所以听起来带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震撼力。“嘛簧”的主要作用是烘托皮影戏的氛围,强调戏剧重点部分的说唱,增强看戏的听觉效果,“嘛簧”使皮影戏的气氛显得更热闹,同时也是前台和后台艺人之间互动的方式。“嘛簧”是环县道情皮影的特色,是道情皮影和其他戏曲最大的不同之处。
前台控制着整场皮影戏的演出节奏,前台是整场戏的总指挥,任务最重、责任最大,表演的一切节奏都需要按照前台的快慢和音调来调整。前台挑线皮影,决定着皮影戏表演的效果,对后台起到引领和把控的作用。前台与皮影之间为艺人和影人的关系,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艺人的主观思想通过皮影的动作展现出来,这是艺人智慧的表达,也是皮影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体现。
后台提供给前台的是声乐的支持,更是艺人之间默契的配合。前台对后台起到控制节奏和引导作用,皮影戏表演效果是前台和后台合作的结果,前台离不开后台,后台也离不开前台,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皮影戏的研究需要将前台和后台看成是一个整体。皮影演出逻辑关系实际上研究人和人的配合关系,艺人才是皮影戏文化的主体和载体。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众多乐器的配合,而每一种乐器都有自身的用途和特点,其中,很多乐器属于艺人自制。如四弦,又称“四股弦”,由民间艺人通过改造而来,音色优美柔和,满足了皮影戏演唱对乐器的需求。这种原生态文化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民族艺术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孔子曾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皮影戏也是如此,要想完成一场精彩的皮影戏表演,就得先准备好戏班子的家当,这个家当就是皮影、乐器以及其他用具。
环县道情皮影戏使用乐器大致分为弓弦乐器、打击乐器、管弦乐器三大类。弓弦乐有二胡和四弦,四弦有四根弦,音色洪亮,弹奏时需要戴铁皮指套,属于艺人自制乐器,是环县道情皮影的领衔乐器,主要用于唱腔伴奏和丝竹曲牌演奏,是文场的必备乐器。二胡音色纯正,与四弦配合,形成互补,主旋律自然形成复调和声。管弦乐器分为唢呐、笛子、笛呐三种,唢呐音色圆润,明亮高亢,回味悠长,主要用在皮影戏婚丧嫁娶、祭灵、战争、武斗、重要人物登场等场景中,可使演奏持续不停,俗称“一口气”。笛子音色浑厚而温柔,清新而圆润,承担着为皮影后台乐队定调的任务,在乐队中具有勾画色彩、渲染戏场气氛的重要作用。笛呐体积较小,音量较弱,演奏以主旋律为主,属于艺人自制乐器。打击乐分为干鼓、战鼓、渔鼓、大锣、小锣、简板、铙钹、甩梆。干鼓鼓心皮小,音高而亮,用于皮影演奏锣鼓点子,全场都需要,作用大。战鼓携带方便,易自制,在皮影武场锣鼓点中使用较多。渔鼓又称道筒,音色沉闷短促,容易自制,渔鼓在皮影演奏中使用次数较少,主要起到点缀配音的作用。大锣是圆形铜质打击乐,发音低沉浑厚,可用来渲染气氛和增强节奏,如表现皮影戏的武斗、战争等场面。小锣的锣面较小,铜制圆形,为方便演奏,一般挂在艺人面前的绳子上,多用于演奏锣鼓点,其他演奏基本不用。简板和渔鼓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象征性乐器,简板由两个竹片制成,一端弯曲,演奏时左手执定,两竹板的背面相对,弯曲端向上,两个竹板叉开,上面的竹板在大拇指的力量下去弹下面的竹板,发出“啪啪啪”的响声。铙钹形状如草帽,中心鼓起,一副两只,主要在表现武场发兵等场景时演奏。甩梆当地叫“甩梆子”,由梆子和碰铃组合而成,梆子和木鱼相似,碰铃有两个,相撞后发音,梆子是艺人自制乐器,在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奏时,梆子起着击节定眼的作用。
在皮影戏演出中,皮影挑线要好,乐器伴奏也要到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配乐以道教文化在民间流传中形成的特殊旋律即道情旋律为主,在道情的基础上搭配其他乐器组合。配乐主要由后台艺人完成,后台不仅需要伴唱“嘛簧”,更重要的是为皮影戏演出伴奏。环县道情皮影戏采用配乐手段渲染戏场氛围,主要通过后台艺人吹奏的各种曲牌音乐和打击乐“锣鼓点子”完成。
曲牌音乐可分为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弦乐曲牌是由四弦、笛子、二胡、梆子、渔鼓和简板等配合演奏的曲目。如环县皮影戏弦乐曲牌《鬼推磨》,这首曲牌一般表现剧情中人物开始清理或打扫屋子,也表现皮影人物之间的对话。唢呐曲牌一般由一支唢呐担当主奏,必要时可以增加到两支唢呐,司鼓和二手等配合唢呐演奏,并根据前台挑线者的节奏,控制曲目的变数。唢呐曲牌使用的频率较高,主要用在皮影戏剧目中的婚丧嫁娶、祭灵戏、战争、武斗、重要人物登场等场景中。如唢呐曲牌《点将》,在皮影戏中一般用于将军上场、菩萨下凡、元帅等出场,分为五段吹奏,每上一影人吹一段,全部上完吹奏最后一段,主帅上场时,全曲再奏一次,吹奏过程中要套打战鼓,各戏班的打法略有差异。声亮,音壮,声音非常浑厚,威武霸气,这种曲牌搭配方式给皮影戏爱好者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视觉听觉效果达到最佳。当地的“锣鼓点子”为打击乐,是指由战鼓、干鼓、大小锣、铙钹等打击出节奏型音乐。打击乐中的甩梆虽然体积很小,但属于艺人改进自制器乐,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原生态乐器,从神戏到正戏都必须用到,在皮影戏中贯穿全场,作用不言而喻。
2011 年,皮影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世界非遗项目,环县道情皮影戏包含历史、美术、民间音乐、口传文学、民间信仰等众多文化元素,其文化价值是多维度的。从皮影的制作雕刻到皮影戏的演出,从皮影戏的保护到传承,从皮影戏的发展到创新,不论是从表演的形式还是皮影戏演出的内容来说,环县道情皮影戏每一个维度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探究环县道情皮影戏中人、音、影的配合过程,能帮助我们对皮影戏表演的程序、艺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产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陇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展现着多元的、整体的、动态的文化特征。
环县皮影是民间艺术家集体智慧和劳动情感的结晶,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手工雕刻采用传统的牛皮雕刻工艺和染色技术,经过千万道手工雕刻程序做出来的皮影线条流畅、色彩斑斓,造型艺术生动形象,给人们呈现出具有观赏性的皮影作品,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洗礼。其次,皮影戏从诞生到传承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皮影雕刻制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方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变迁,这种变化是人们对世界认识和改造的结果,也是不断实践的结果。皮影雕刻承载着不同时代艺人对皮影的认知过程和深刻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理解皮影、发展皮影和创新皮影。
环县道情皮影戏道白为本土方言,采用前台和后台的组织模式,以艺人为主体,把声音、影像通过皮影戏完整的表演呈现给观众,将黄土高原上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给普罗大众,这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文化综合体,环县道情皮影戏俨然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为当地的文化增添了独有的特色,推动着环县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皮影戏剧目的内容大多以勤、廉、善、孝、忠为中心思想。由于环县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艰苦,人们只能通过祈求神灵或者民间信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历代的环县道情皮影戏艺人根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结合本土现实情况,将之记录下来并且改编成皮影戏的剧目,将皮影戏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是对剧目内容的创新和发展。皮影戏的剧目内容丰富,通过民间故事折射出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起到了教化人的目的,让人懂得真善美的可贵,传达出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皮影戏需要自我生存能力,也只有以活态的形式保持在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才能具有持续稳固的生命力[4]。皮影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地方文化的符号,其包含多种文化元素,记录了不同时代皮影艺人的聪明智慧和实践创新过程。首先,环县皮影戏传承过程展现出民族民间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自从皮影戏被列入非遗名录后,皮影戏便有了新的文化标签,人们越来越关注皮影文化,研究的视角独特且新颖,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文化被关注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性,使得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守护文化的参与度。其次,人是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传承人。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传承民族文化,将传统皮影文化的本真保留下来,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培养有担当的文化传承人,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激励新的皮影戏传承人发展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
本文通过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过程中的前台、后台与皮影戏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配音方式、演出乐器等内容的探究,分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文化价值,而这些也只是环县道情皮影文化研究中的冰山一角,这座皮影“冰山”,还需不断深入探究。同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正面临着皮影艺人老龄化严重和传承出现断代的困境。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网络平台展演,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本真。对原生态皮影戏发展而言,这是一场未知的挑战。这就需要皮影戏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特征,根植于本土的地方文化进行创新和创造。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就是守住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对非遗文化加以保护和研究,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