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奎,赵 珍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德夯风景区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西北部,位于湘渝贵三省交界区域,大湘西旅游板块中部,是三峡—张家界—桂林和张家界—凤凰—贵州重要的旅游走廊交汇点,多条高速、国道穿境通过,总面积108.47km2。
德夯风景区以秀丽多姿的峡谷瀑布、雄奇壮丽的路桥奇观、古老而典型的苗族村寨、古朴神秘的苗族风情为主要特色,是大湘西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经典。风景区主要由峒河、德夯、洽比3条峡谷构成,存在于群峰和峡谷之中,空间十分复杂,属于典型的山岳型风景区。
风景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属高原台地边缘岩溶峡谷地貌的典型代表,被国际地质界誉为“金钉子剖面”,地质景观资源突出。
风景区内的人文资源最重要的就是一路一桥奇观和苗族风情。“一路”人称“矮寨天险”的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一桥”是创四项世界第一、世界跨峡谷跨境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的矮寨特大悬索桥;2002年德夯苗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西南第一苗寨”,多个苗寨入选中国特色传统村落。
目前风景区内只有两处服务中心,旅游服务管理设施数量和功能不足;区内人口22862人,人口密度211人/km2,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平均人口(122人/km2)的1.73倍,人均年收入为3000~4000元,处于贫困线边缘。风景区发展滞后,资源保护和原住民生存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空间复杂、用地局促、交通散乱、经济滞后是山岳型风景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德夯风景区属典型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在这些共性问题的基础上,还有其位于湘西少数民族集聚区特有的个性问题。
在德夯风景区内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峡谷瀑布和苗寨等风景,但是目前风景区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不足,游人不足以充分领略当地的“风情”,简单观光游不再适合风景区发展,无法满足游客现阶段对风景区的游赏要求,也难也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
G319、G209国道在风景区交汇,茶吉高速横跨风景区,过境交通为游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风景区的环境和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现状G319国道道窄车多、人车混行、通行能力差、安全系数低,空间上也使景区割裂严重,景点相对立存在,风景区不足以形成对全域的有效管理。
总体规划了四大景区,但实际上相对成型的景点仅有德夯苗寨、矮寨大桥、吉斗寨三处,面积不足风景区总面积的1/10,而镇区建设范围较大,景点包含在镇区范围之内,是名符其实的“大镇区小景区”;同时,现已开放的区域多是线性空间,“旅长游短”、景点分散;游览线路多为尽端式,游览要走回头路,许多景点可望不可及。
目前风景区内的游览服务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旅游服务业态低端。2015年238万人次的游人量仅有236张低端旅馆和民宿的床位,游览内容多以观光游为主,无法满足游人日益增长的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需求。
风景区内资源丰富,外来游客数量逐年增长、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但是村民、村寨大多游离于旅游服务体系之外,村民仍然以耕种为主,民族特色鲜明的村寨、生活场景仍旧作为生产资料存在,农民的经济收入没有因为景区的发展而提高,风景资源保护和村寨生产、生活矛盾仍未解决。
风景区总体规划从资源保护、游赏规划、设施建设、居民点协调发展、相关规划协调、近期规划实施等六方面,勾勒出风景区的“战略图”,是实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但是,受比例尺大小、规划战略重点以及时间周期的影响,在风景区详细规划阶段,需要进一步对总规进行复核研究,准确归纳总规的要求;与现状条件相符合,明确规模容量、禁限建区域;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之下,可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总体规划进行局部微调。
在对德夯风景区总体规划复合研究中,对于风景区性质、范围、核心景区、一二级保护区以及服务用地、服务设施规模等关键性指标和要求予以严格落实。详规阶段,根据科学评估基址建设条件,总结山岳型风景区的共性问题,以及德夯风景区诉求,重点是完善总体布局、构建适合现阶段的交通体系和游赏体系;优化和微调地块布局,并限定建设强度、引导风貌控制;补足旅游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加强风景风景点建设,留白部分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配合景区内经济发展诉求,引导村民参与景区保护和建设之中,提高居民收入,真正的使保护和发展可以协调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保护成体系、建设成体系、发展成体系。
在德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已确定四个景区,但相对四个景区是以资源和平面空间进行的划分,主体功能、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并不十分清晰。详规中,按照资源完整性、文化特色性、空间连续性、景观多样性和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性原则,整合风景区内的资源和功能,形成四大功能分区,以功能布局和三维空间指导详规的编制[1]。
3.2.1 综合服务区
该区域是服务功能、服务用地最为集中的区域,承载了德夯风景名胜区集中旅游服务区域,设置坪滩和吉茶高速互通口2个主要出入口,并在坡头旅游镇和矮寨社区设置入口综合服务枢纽。规划将坡头旅游镇(旅游镇,位于山顶)和矮寨社区(旅游村,位于谷底)打造成“山上—山下”、空间明确、功能清晰、特色突出的旅游服务设施基地,提供票务、游客集散、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种综合服务功能,形成风景区的综合服务核心组团。
在山岳形风景区内集中设置综合服务区。首先,降低了外来游客、服务设施建设对风景区的影响,把外来干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其次,集中的建设区域便于工程的开展,减少因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并可减少投资;第三,与游赏线路、交通组织统筹考虑,可以形成若干游赏线路,便于景区的组织和管理。
3.2.2 生态休闲游览区
主要位于峡谷之中,是峒河景区主要游览区域和矮寨大桥景区的部分区域,以滨水休闲观光为主要特色。规划此区域主要考虑加强峒河水体、现有植被、峡谷山体和台地等的保护,不做大规模的建设,仅配备必要的服务点,依托峒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滨水体验、休闲健身、观光游憩等生态休闲活动,恢复水脉文化和大兴寨传统体育文化,打造水上游览线路。
3.2.3 民族文化体验区
该区为德夯景区和洽比河景区绝大部分区域,是苗族文化资源相对最为集中的区域,区内苗寨保持最好、数量最多、最具特色。依托苗寨及周边独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落实并细化总规确定的游览设施用地,以代表苗族风情、元素为特色,寻根溯源,展示苗族文化的精髓,观赏最纯苗族村寨、体验最真的苗族风情,提供最原生态的苗族观光体验活动,强化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传承。区内配套部分小型服务设施,但全部规划在一级保护区之外。
3.2.4 保护恢复区
范围是风景区除上述3个功能分区之外的其他区域,以保护各类资源为核心,限制游人的进入,禁止无必要的建设活动,提纯保护功能。
困扰山岳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最大的结症就是交通问题,规划科学的交通体系可以使诸多相关问题都迎刃而解。此次详规过程中,项目组充分和主管部门、市政府对接、研讨,坚定落实了总体规划要求,将G319国道改线,重新规划路由,新建避让核心景观资源的新国道,并提出对环境破坏最小的高架建设方案,将原有国道规划为景区旅游专线,同时,配合国道改线实行景区局部封闭式管理、环保观光车环线接驳,进一步提高了风景区的管理能力。
此外,规划区的地形特点是山高峡深,坡陡难行,导致山上与峡谷之间的交通联系不便,游赏体系难以形成环线,应急避险能力不足。规划建议将半开放的矮寨大桥游线全线贯通,构建观赏大桥的游赏小环线;同时,转变排斥立体交通的固有思维,出于游赏组织、封闭式管理以及安全避险考虑,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一条快捷交通线的基础上,建议新加一条隐蔽的立体交通线路,论证后按照相关程序单独上报,最终形成立体交通的大环线。在山岳型风景区内,相较传统的新建道路形成游赏线路的方式,科学选线、合理布局、适当规模的立体交通模式是最为便捷、对山体环境破坏最小、景观影响最弱的游赏方式,在沟通山上—山下快捷交通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另外一种游赏体验、全方位领略高山峡谷,还能增加景区的一定收入[2]。
3.4.1 产业引导,一体多元
此次详规编制过程中,注重产业的布局和引导,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资源保护为底线,在深化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提炼出“一核、两翼、三极、十三精品苗寨”的产业布局,以产业衍生出旅游服务产品[3],以旅游服务产品的需求控制服务地块的建设强度和风貌,把景区的建设体系化、标准化。产业的引导和控制可有效的规避风景区地块建设盲目上马、高强度建设,尤其对山岳型风景区而言,可以在有效的空间内提供游人不同的游赏体验,其本质上是对资源的最切实保护。
3.4.2 风情引导,联动发展
德夯风景区苗族文化浓厚,是风景名胜区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详细规划时,村寨周边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在位置选择上与村寨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且相对独立,便于建设管理和节约空间;建设地块总体布局上,道路、游线、空间等要素要和村寨有机的结合,但是基础设施需要相对独立;服务功能、产业引导上要深挖村寨特色,做到一村一品;游赏方式上以体验型活动为主,建设地块要预留沉浸式体验的建设内容和空间,把村民的生活、生产纳入体验序列和游赏体系之中,让文化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传承下去。最终做到以村寨特色为引领,以风情融合为手段,以地块建设为补充,形成村寨—建设地块互为一体、联动式发展的格局[4]。
3.4.3 总量控制,战略留白
总体规划对于建设用地规模有总的控制指标,但是对各建设地块的建设强度和总体布局就需要在详规阶段解决。在此次详规中对规划区内全部建设用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建设地块总的建设强度、建设总量进行了测算和控制;其次,对重点、近期拟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了详细规划;第三,对远期建设用地则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战略留白,为后续发展留下空间[5]。
3.4.4 公众参与,精准扶贫
把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纳入风景区保护和发展体系之中,深入分析规划区的产业结构、现状情况、资源优势以及贫困原因,科学运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方式方法,规划逐步把原住民转变成为风景区的“产业工人”,让风景区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与原住民利益互为一体,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原住民的生活改善的共赢。
德夯风景区详细规划围绕总体布局、交通组织、建设强度控制、文化传承以及经济引导做出了部分的尝试和探索,对于山岳型风景区、民族特色明显的风景区详规编制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总体规划是详规的上位依据,但是详规可以根据现状地形、地质、植被等情况以及产业布局对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地块位置和形状进行微调,提高详规的可操作性,但必须守住资源保护的底线。
(2)交通不便和空间局促一直是困扰山岳型风景区的难题,详规过程中应针对性的深入调研,寻求科学的落实和解决方法,使详规建设地块更好发挥其服务功能。
(3)原住民是风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生活是风景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的科学引导、布局,使详规地块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可更好地调和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风景名胜区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