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仙宫景观意境营造研究

2023-02-22 03:33蔡宇威
园林 2023年2期
关键词:道观八仙院落

陈 璐 蔡宇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 710055)

八仙宫是西安市内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为全国道教21处重点宫观之一,其严谨规则的祭祀空间与灵活多变的附属空间,共同形成独树一帜的造园风格。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古籍与碑文查询等途径,梳理八仙宫的发展沿革,绘制该道观的平面图以及立体模型,并解析其空间序列。结果表明,其景观意境营造的手法为四神围宫,中和统一;人神共在,亦观亦居;无为之为,回味无穷;古树参天,万物有灵;古碑遗迹,碑刻林立,并归纳总结其景观意境营造的特点。通过对八仙宫景观意境营造研究,不仅可以弥补西北地区道观园林相关研究的缺失,同时还可对其他道观园林有所启示,突出其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

八仙宫;道观园林;空间布局;意境营造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西安有着长足的发展,八仙宫灵活的空间布局与精湛的建造技艺将道观营造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推向极致,是我国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当前学界对于八仙宫的研究多为其历史沿革或是对宗教文化的相关研究与建筑布局的简要介绍和表述,如田茂泉[1]将西安八仙庵、佳县白云观等道观置于全真道发展脉络之中,对其历史沿革进行阐发;潘存娟[2]则整理分析慈禧颁银敕建“万寿八仙宫”的渊源与其修建的过程;景亚鹂等[3]以宗教文化为主线,探考西安地区的佛寺道观文化现象,并对八仙宫进行分析研究;玄一[4]、王磊[5]、马杰[6]等对八仙宫的建筑形态与建筑布局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对八仙宫建筑群空间特征与意境营造方面的研究多有欠缺,对八仙宫园林空间形态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探索尚不成熟。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空间布局演变为线索,结合考察测绘,碑刻查询与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八仙宫建筑群为研究范围,在梳理历史沿革的基础之上,对其空间序列、建筑布局等进行系统分析,剖析八仙宫景观意境营造的手法,并总结其营造特点。

1 八仙宫历史沿革

八仙宫位于西安东关长乐坊,民间称作八仙庵,是西北地区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本文根据八仙宫内碑刻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历史沿革并推测其平面布局的演变过程(图1)。

图1 八仙宫平面布局演变过程Fig. 1 Evolution of the layout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八仙宫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咸宁县志》卷12《祠祀志》:“八仙庵在长乐坊,相传宋时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明正德间复显于管氏场圃,因建殿,又雷自庵发,增建雷祖殿于庵前。”[7]据斗姆殿东侧《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记载:“如八仙庵,自宋迄今开成丛林,原四方道友之公所……。”据八仙殿前西侧《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记载:“长乐门外八仙庵,为唐兴庆宫遗址。”可知八仙庵始建于宋代,系唐明皇兴庆宫局部故址。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派大兴,于是在此大兴土木,扩建庙宇殿堂,此时的八仙庵建筑已颇具规模。明正德年间(1506 - 1521年),因八仙显灵于庵中,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

据《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记载:“康熙初年,任天然募化重修,棲止大众……嘉庆丙寅,赤脚董清奇复为开修,大振仙宫,留参霞士。继而,有华山韩合义;又继而,有律师刘合仑开坛演教,后遂传戒于朱教先。”可知,八仙宫成为全真道教十方丛林,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过程,任天然为主持时,修缮殿堂廊庑并扩建东跨院,此后,八仙庵屡屡营建,增修斗姆、龙虎、吕祖诸殿,最终确定了八仙庵的基本建筑空间格局。嘉庆十一年(1806年),董清奇住持八仙庵,整顿十方丛林体制,并增建西跨院与邱祖殿。次年刘合仑增建吕祖殿与太白诸殿,后道光十二年(1832年)朱教先创建西花园。

据《慈溪太后万寿碑》记载“颁内帑三千金重新太白山庙……发给道士李宗阳增修牌楼,并俯从陕西巡抚臣升允之请,赐八仙庵敕建字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亡至此,令主持增修八仙宫山门、牌楼和照壁,使得八仙宫建筑体系更加完备。赐银并敕封八仙庵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之名由此而来。这是八仙宫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一次修建,八仙宫布局基本确定。

八仙宫自建国至“文革”前期,都保留着较大的规模,根据八仙庵弘道处的资料、薛至杰道长遗存清单以及谢兴仁道长所收藏的“文革”前八仙宫平面图进行推测,1949年八仙宫基本殿堂计12座,即斗姆殿、八仙殿、邱祖殿、吕祖殿、太白殿、娘娘殿、张仙殿、药王殿、瘟神殿、城隍殿、雷神殿、灵官殿,除此之外还有钟楼、鼓楼、牌楼、照壁等建筑[8]。虽文字记载并未说明建筑具体位置,但总体布局与唐旭庵重修后的建筑位置以及寺院格局相符,以斗姆殿为主体,东西各有跨院。根据谢兴仁道长所收藏的“文革”前八仙宫平面图推测,在1950年前后,将娘娘殿、张仙殿、瘟神殿、城隍殿等进行了拆除。“文革”期间,八仙庵被工厂占用,殿宇破坏严重,雷祖殿被损坏。1985年退还道士管理,同年政府拨款,依据原明清面貌修复,但是由于建筑主轴线上空间过于拥挤,殿宇之间距离过紧,所以并未修复雷祖殿。此次修复依原址复建,最终形成现在的布局和建筑形制(表1)。

表1 八仙宫主要建筑形制Tab. 1 The main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2 八仙宫建筑空间环境

2.1 相地选址

自古凡道徒立教建观者,大都基于道教神仙思想和古人对理想聚居环境的构想为基础,以“洞天福地”作为选址的条件,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景观营建智慧[9]。西安八仙宫建于唐兴庆宫的局部旧址之上,虽其山水宫宇,形胜之势,并非全国道观之冠,但是其坐落在“天下形势之雄者”的古都长安,所处的位置使八仙宫近可以吸纳终南楼观台洞天福地之灵气,远则映射骊山、华山山水形胜之盛气,这种形胜位置,使八仙宫成为全国道教丛林道法传续的著名宫观之一(图2)。

图2 八仙宫以及周围环境分析Fig. 2 Analysis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and its surroundings

2.2 总体布局

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八仙宫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东西宽约34 m,南北长约214 m,总占地约7.3 hm2。其空间布局紧凑,对称分布,由山门至后殿共分三进院落,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其总体布局是由一条南北轴线进行贯穿,作为主要的祭祀空间,轴线上为灵官殿、八仙殿、斗姆殿;左右跨院均衡对称展开,东跨院有吕祖殿、药王殿和太白殿;西跨院有邱祖殿和主持住房等(图3,图4)。

图3 八仙宫现状平面图Fig. 3 The current plan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图4 八仙宫鸟瞰与空间划分图Fig. 4 Aerial view and spatial division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总体来说,八仙宫遵循传统宫观的建筑布局形式,主要祭祀建筑的布局遵循严谨的轴线关系,生活与附属空间灵活布置于主轴线两侧,呈现“前庭后殿”的总布局,整个宫观空间富于变化,不仅满足道教法事的祭祀活动需求同时方便道士日常生活[10]。

2.3 景观空间序列解析

八仙宫主要空间可分为前导空间、一进院落前序空间、二进院落核心空间、三进院落后续空间和东西跨院空间共5个部分。建筑布局等级分明,空间变化上体现出强烈的旋律和节奏,体现追求和谐统一的思想(图5)。

图5 八仙宫剖面图Fig. 5 Section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2.3.1 前导空间

造园如吟诗,开篇的基调起着铺垫与渲染气氛的作用。八仙宫前导空间其一起于长安坊“万古长青”影壁处,影壁与八仙宫入口山门相对应。这一部分独立于八仙宫而存在,延续了八仙宫整体的祭祀轴线,通过视线的引导拉伸游览路线,增强起始空间的功能性。通过调动香客的观感,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心情逐渐虔诚、平稳,为进入八仙宫内部空间做铺垫。其二是穿过八仙宫古玩市场,过北火巷即可到达八仙宫的山门前空间,其作为区分内外院落的重要节点,是建筑群的重要出入口,与治安管理处与售票管理处共同构成内向型院落空间。前导空间是主体庙堂景观序列的开端,完成由“世俗”到“仙界”情绪的转化,各方香客汇集于此,稍作停留,诱发香客产生“渐入佳境”的情趣,为进入八仙宫内部做准备。

2.3.2 前序空间

由山门殿通过即可进入第一进院落,称为前序空间。院落正中修有遇仙桥,九级台阶可登临,两侧布满龙柏,这些植物极大丰富了前序空间,并构成障景进行遮挡视线,使灵官殿隐约可见,在视觉上深化建筑轴线的距离,增强院落的空间层次感,烘托神圣的宗教氛围(图6)。灵官殿两侧分别是钟楼、鼓楼和左右低矮的书画碑廊加以完整限定前序空间,殿前对称放置香炉,再通过两侧对称种植的植物,将香客祭祀空间隐性地加以区分,限定祭祀活动空间,突出重点。各方香客由山门外喧闹的古玩市场进入庙内,开敞的空间感受、古朴庄严的建筑、严谨的轴线关系,使心情平和静穆,为进入到核心空间做铺垫。

图6 遇仙桥Fig. 6 The Fairy Bridge

2.3.3 核心空间

经过前序空间即将空间序列引入第二进院落,称为核心空间。此空间由灵官殿两侧小门进入,空间收紧,视线聚焦于主殿八仙殿,是八仙宫的核心部分。八仙殿前面竖立着两块砖壁楼,一块是《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另一块是李宗阳为慈禧太后立的万寿碑,碑通高均约5.8 m,两碑中间放置铁铸方形香炉一尊,约为3 m;主殿高7.8 m,山墙与两侧厢房约3.5 m。此空间虽不大,但是高差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恰好达到威慑感,使得祭祀活动至此达到高潮。此空间建筑围合严谨,形势规整,以八仙殿作为轴线序列中心的建筑物,体现其作为主要建筑的重要地位,通过平面上严格的形式感以及竖向上不同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强调宗教的庄严和仪式感。

2.3.4 后续空间

通过八仙殿后便可来到第三进院落,称为后续空间。与前院营造强烈空间氛围和庄严肃穆的祭祀环境不同的是,此空间因白玉栏杆的围合而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古树参天,清幽宁静,分别对称种植有古柏(Cupressus funebris)与银杏(Ginkgo biloba)。院内楼阁殿宇与植物相互掩映,将人工建筑融合于自然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教理念,形成旷奥相交、疏密变化的空间层次关系。信众驻足,光影疏斜,顿感心情静穆,使内心得到极大的平静。后续空间因作为东西跨院分流的节点空间,人流较为多样,空间结构灵活多变,院落稍显轻松与活跃,信众至此由神性空间进一步过渡并融入道士的生活与日常。

2.3.5 东西跨院

东西跨院位于第三进院落的东西两侧,由东配房进入东跨院,院落空间北侧为吕祖殿,奉祀吕纯阳祖师,南侧为太白堂,财神殿、药王殿坐东向西位于院落东侧。此院落长16 m,宽13 m,建筑组合形式形成内向型空间,人流活动密集,院内除东北角与西南角分别有一棵植物以外,并无其他构筑,极大地方便人流通行。由西配房进入西跨院,里面有邱祖殿,奉祀全真龙门派始祖邱处机,云隐堂为主持房,另有厢房数间作为西安市道教协会办公室及招待所。此院落长10.8 m,宽10 m,正中放置一香炉,两棵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与一棵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共同形成幽雅清静、古树蔽日的幽谧庭院。

八仙宫在景观空间衔接中采用由小门入院与穿堂而过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在空间的明暗关系上形成明—暗—明的节奏感,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开—合—开的空间层次关系,着意表现空间韵律之美。

3 八仙宫景观意境营造

3.1 四神围宫,中和统一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八仙宫位于熙攘的闹市之中,作为典型的城市型道观,不像山林型道观有山形水势的环抱之势,所以主要借助道路街道、建筑布局、院墙围墙等形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砂格局。八仙宫之格局基本符合四合院中前朱雀,设“万古长青”影壁墙,为建筑穴场的朝砂;后玄武,坐八仙殿与斗姆殿;左青龙右白虎分别有东西跨院,厢房围合,从而形成四神之格局。古人由“东”“西”二方位进而发展为“东西南北”四方位,由此衍生出“天有八极,地有八方”,这些数字界定为内部虚无的空间图式,影响到传统道观建筑体系,产生藏风聚气的“围龙局”。观中主要依靠厢房、长廊围龙,辅以道路,形成的围龙局与全院相对独立却又不可分割[11]。八仙宫按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坐北朝南布置,呈负阴抱阳之势,因子午向为天地之向,阳气过足,同时又因道教的清静无为、中和、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义理与思想,所以选向立基方面稍显自由随意,一进院落处内主要建筑略偏东7°到8°(图7)。

图7 一进院落建筑与垂直轴线角度关系示意图Fig. 7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ng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yard building and the vertical axis

3.2 人神共在,亦观亦居

道教讲求神仙,但又关注民间生活,提倡人人平等、社会公平,故神与人之间距离感较小,更多的是关注与神交流,对自我的升华。八仙宫中信众祭祀区与道士生活区均具有一定的重合,又因在城市中相对局促的环境空间中,所以更未加以区分。一般信众进入八仙宫主要流线为延主要轴线向东西跨院,而前三进院落的两侧厢房多为道士的日常生活所用(图8)。八仙宫除了具有重要的祭祀功能之外,也是道士修炼、进膳与食宿的场所,在空间布局中,不仅体现道教宫观祭祀的功能需求,而且通过运用传统的院落组合以及空间营造的手法达到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体验的目标,总体来说可概括为“祭祀”“食宿”和“园林”三部分[12]。“祭祀”即八仙宫建筑群主体部分,包括有一进院落与二进院落,尤其是二进院落作为中心院落,由一进院落进入时空间收紧,视线集中,强化祭祀空间。“食宿”为道士香客进餐与休息的地方,位于西跨院,主要殿宇是云隐堂,作为接待十方道友的临时居所。“园林”包括观内园林和观外园林,灵官殿、八仙殿前对称种植圆柏,强化了祭祀流线的同时,减弱了建筑沉重的体量感;聚仙阁后园林中,草木丛生,郁郁葱葱,当香客置于此,可以充分感受到道教园林的静谧与自然。园林空间通过展现四时之景体现宗教轮回思想,相较于佛教寺院中精神的威慑,在道教庙宇中更多的是心灵的平和与解脱。

图8 八仙宫人流流线Fig. 8 The flow of people in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3.3 无为之为,回味无穷

道教思想起源于泰古二皇,一直到春秋时期老子等人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道家思想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道法最经典的概括与提炼。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道家最纯粹的理念,不单单是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的思想,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高深的造园要旨,正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园林本身不加修饰与渲染的自然生长,这便是园林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妙处所在,也是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体现[9]。八仙宫占地面积不大,其并非对大自然单一的模仿,而是对于自然本真的追求与寻找,不加多余粉饰,体现淡雅素洁的情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方寸之间,尽显壶天仙境。众信众于此更多感受到的是与自己心灵的交流,对“道”本质的思考,体会“道法自然”的宗教思想,使游览于此中回味无穷。

3.4 古树参天,万物有灵

八仙宫因其木构架的结构方式,难以长久,需修葺重建,因而缺少些古意,而参天古树上的皴痕却留下了道观的岁月,记录着过往的历史[13]。“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14],指出了古树保护的重要性。“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古树名木以生命的形态见证着寺院的历史发展,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八仙宫现有古树名木31株,其中圆柏21株、银杏6株、玉兰(Yulania denudata)2株、紫薇2株。斗姆殿前的古柏种植,采用对植的手法,冠幅如帷盖,距今已有150年历史,这得益于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将古树神化,使其免遭灾害,历代相传。列植给寺院带来庄重肃穆之感,体现平衡之意,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建筑的轴线,增强了祭祀活动的指引(图9)。穿过药王殿,路径两侧的毛竹片植以扶摇而上的竹杆与苍翠欲滴叶片,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图,青青翠竹,通透自然,形成“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竹径纵向景观空间,使游人穿梭于其中,恍如隔世(图10)。植物是联想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的纽带,道教文化与传统哲学、美学从视觉效果的形而下层面越出,以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高度,将自然与人之感悟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图9 斗姆殿前参天古柏Fig. 9 Tall cypresses in front of the Temple of Dum

图10 路径两侧的毛竹片植Fig. 10 Bamboo planting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th

3.5 古碑遗迹,碑刻林立

碑,《说文》注解说“竖石也”,石碑石刻见证并记录了八仙宫诸多历史,是研究其历史的珍贵资料[15]。在碑文中记载着八仙宫建设的时间、经过,人物事迹等,当用手触碰时,历史、时间、人物等联系在一起,感受留下来的“印记”,是古与今的衔接。据统计,八仙宫中现有上百处碑刻,多为记录历史重大事件,或是历代文人和书法家的篆刻雕记,总体来说可概括为“历史记载”“名家结缘”与“美好寄托”。首先,《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慈溪太后万寿碑》和《八仙庵十方丛林记》等石碑记载着八仙宫的历史沿革,具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表2)。其次,第一进院落东西两面文化名家画廊中的石碑墙镶嵌着几十通黑灰色石灰岩碑刻,笔法刚柔并济,文词内涵深刻,画面生动有趣,其有郑板桥竹子画作、书法家米芾作品、汉钟离与吕洞宾的诗词等,这是源于历史上众多诗人、画家等名人与道观结缘所留。碑刻不仅作为承载历史的文化古迹,同时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如斗姆殿左右山墙处的百“福”“寿”图,以及影壁上“福”“寿”的刻字(图11)。

表2 八仙宫主要石碑形制Tab. 2 The main stone tablet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图11 文化名家画廊石碑墙Fig.11 Cultural masters gallery stone wall

4 总结

八仙宫基于传统道观布局的中轴对称,渲染了祭祀的氛围,并以灵活的院落空间加以烘托道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严格对称又体现参差错落的多功能布局。在八仙宫景观意境的营造中,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深远。八仙宫利用狭窄的门洞和不同高程的台阶,以及结合穿堂而过的手法,将院落连接并划分,视觉上扩大了道观的内部空间,虽地处城市闹市之中,但却营造出“别有洞天”之感。

(2)意境幽深。八仙宫内名木古树高耸入云,皴痕是跨越时空的“印记”,植物随着四季变化,使得园林意境层出不穷;碑林刻记通过文词调动观赏者意境感受力,进入情景交融之境,共同营造出深远幽静的园林意境。

(3)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整个八仙宫景观意境营建,是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体现,承载“亦观亦居”的功能,朴素、纯净的环境,无欲无求的园林境界,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尊重万物生命,万物和谐共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八仙宫作为西安市重要的道教宫观,在其宗教意境与空间布局方面,体现了较高的园林营造艺术水平,对八仙宫进行研究弥补了西北地区道观园林空间营建与意境营造方面的缺失,为寺观园林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道观八仙院落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院落(外二首)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略述《八仙缸》作品的艺术韵味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道观行
书画鉴藏
院落里的黄昏
八仙欢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