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践的思考和探索

2023-02-22 09:35顾海科魏丽勤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艾草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顾海科 魏丽勤 候 莉

(1.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辐射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2.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北京 100875)

0 引言

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产业革命的背后是科技的重大突破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扩散[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对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了新指示新要求,标志着我国成果转移转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活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1 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成为知识生产大国,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待提质增效。2022年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持续上升,位列全球第11位,科技创新能力较十年前的第34位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也历来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眼于将科技成果嵌入到产业发展中,推动科技成果和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生产与转化应用还存在一些瓶颈,导致事实上的“知识生产过剩”,海量科技成果积压亟待转移转化,甚至变成了专家“橱柜里的玩具”。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技成果质量不高、项目不够成熟,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能转移转化。现在我国大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掌握在高校及科研机构手中,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和论文展示,关注其学术价值,而对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够重视,造成无法直接转化或者转化效率低下。二是转化环境和平台不完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要通过小试、中试、产业化开发,涉及技术的供需、转化平台、转化环境等方面,其全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高风险和高失败率双高因素造成了目前的困局。三是转化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评价机制普遍存在着重视项目、论文、专利、专著、评奖,而忽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推广的问题。没有成熟的转化评价机制保障科研人员及转移人员的利益,造成了其转化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四是成果定价难。现有定价机制还缺少专业化市场化科学评估,同时中小企业对技术需求旺盛但是难以支付高额的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费用,限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科技成果独特属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产属性很难确定,导致目前转化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盘活知识存量、调动沉淀科技资源、处理好具有成果转化承接功能的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积极对接建立联系,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取得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支持,构建投入-研发-成果-转化-再投入的创新生态链[3],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影响我国创新增效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结合基层科研院所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从转化环境、转化机制、转化路径方法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对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工作加以优化。

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北京市辐射技术研究所为例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诸多要素,在一个高效运转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中,能够影响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顺畅与否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场内生态环境,包括规章制度、内部平台建设等资源配置;二是场外生态环境,如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转化平台等配套设施。

2.1 成果转移转化场内生态环境的建设

2.1.1 建章立制,建立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能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和基层科研院所管理服务需要,辐射技术研究所从无到有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科研管理办法、技术转移转化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办法等。截至2022年末,共建立相关规章制度30项,并形成《基层科研院所制度汇编》和《基层科研院所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手册》,负责并组织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内部控制相关培训。通过相关制度的制订、完善和实施,不断的补充和创新,使科研人员在本所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转移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打造信息透明、效率优先、鼓励创新的内部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使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挂钩,得到全面保障。

2.1.2 摸清家底,搭建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建设

做好统计,摸清家底,建立成果储备库:辐射技术研究所在摸清科技成果家底,做好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之外,将做好年度科技资源的统计工作和成果鉴定工作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建立了可转移转化项目储备库。对近年来单位发表的超过200余篇的文章,超过20项的授权专利,超过6项的软著及2项成果鉴定进行全面梳理建档。并通过技术合作、联合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式,推动储备成果与经济社会组织精准对接,横向收入超过2000万元。论文和专利等产出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部分论文成果产出情况年度变化

图2 专利与软件著作权成果产出年度变化

定位准确,人才优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由于交易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个专业型人才不足的技术转移机构无法实现整个技术的顺利转移,从而造成了技术转移的割裂,增加了交易成本和技术转移难度[4]。基层科研院所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人才结构模式建立成果转移转化队伍,保障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顺利实施。

2.2 成果转移转化场外生态环境的建设

精准匹配,对接服务机构,突破供需不匹配的瓶颈:辐射技术研究所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技术供给主体,集成创新,形成可转移转化的技术服务包。广泛对接企业创新需求主体、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平台,构建技术服务体系和转化平台,持续提升科技成果推介和撮合交易的能力,突破供需不匹配的瓶颈。

彰显特色,打造科技成果展示的秀场:辐射技术研究所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突出强化“展示窗口”的功能,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交易会、发布会、论坛等载体,广泛征集、挖掘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和企业个性化技术需求。对有意向或对接成功的项目加强跟踪调度,做好服务保障。以产业为依托,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小分队,不定期赴企业、高校等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对接、诊断、体检等全流程技术转移服务工作。丰富技术交易手段和活动,在撮合交易的基础上尝试挂牌交易和科技成果拍卖,拓展项目路演、会展、对接、培训等活动,促进供需双方对接便利畅通。

3 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的建立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援引恩格斯这句话指出,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科技供给主体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自然会为科技成果提供转移转化、价值变现的渠道。因此,根据辐射技术研究所依据基层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目前我国科技和产业的“两张皮”现象仍十分突出,也暴露出我国科技研发机构的研发和产业体系相对独立、市场主体研发实力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首先,辐射技术研究所提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围绕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建设需求及基层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以市场为导向贯穿于科技计划实施全过程,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开展技术竞争评价、重大科技需求分析、科技前沿趋势分析等工作,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绘制未来科技发展线路图;完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机制,打造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其次,辐射技术研究所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做强成果转化承接载体,构建开放协同转化机制,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北京研发+集成创新+全国落地的开发协同创新转化机制。此外,辐射技术研究所健全以价值为导向的转移转化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激发成果转化主体活力,调动科研人员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员的能动性。最后,辐射技术研究所建立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全链条长效服务机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中介机构、技术市场等主要环节,优化全方位无死角服务工作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

4 建立政产学研用全要素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方法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出成果尤其是出高质量成果是前提,但仅有成果是不够的,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突破成果转化这一多年困扰我国创新发展的难题,需要深究治本之策,强化全要素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说到底是用成果,根本上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市场是配置资源最为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众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筛选可转化成果、判断技术成熟度的重要功能,发挥科技创业、创新服务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把成果拥有者、成果承接者等各方力量通过市场机制有机联结起来。

以河南南阳艾草产业发展为例,艾草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南阳现有种植规模超过20万亩,艾草相关的企业有近千家。据南阳艾草协会统计,2022年仅加工产值超过150亿元,就业人数超万人。在我国艾草产区中,南阳是国内最早开发艾产业的地区,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艾制品加工基地和艾叶集散地,占全球80%以上的生产加工量,产值约占全球的20%。但是南阳整个艾草产业发展缺乏清晰定位,处于产业低端,个体规模不大,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南阳整个艾草产业发展缺乏行业及技术标准,发展无序,只是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低端竞争;同时,南阳整个艾草产业发展没有品牌价值,还处于代工和贴牌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单打独斗阶段。

为改变这一境遇,需要推动艾草全要素协同创新发展。一是根据南阳艾草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北京市科委京宛科技合作平台,依托科技技术优势,与南阳市政府合作,制定了南阳艾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了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利用北京市的技术、人才优势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南阳市艾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南阳艾草产业发展创新战略联盟;三是联合中国中药协会、南阳市人民政府举办南阳艾草产业发展大会;四是健全艾草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针对目前南阳艾草产品以艾草原料、艾绒、艾条为主,加上一些日化产品,保健用品,相关产品基本上处于产业链条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这些现实困境。主要开展艾草陈化关键技术研究及陈化标准制定、保健及医用药艾绒及药艾条的标准制定及产品研发、艾草成分萃取关键技术研究、保健用及医用艾草外用产品的研究、中医机构艾灸治疗体系及配套艾灸产品的研究、高附加值艾草日化产品的研究等产业链延伸工作[5]。

通过几年的发展,南阳艾草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艾草相关的企业达到1529家,产值超过百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艾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一个成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案例。

5 结论

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和《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出台,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央和地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总体而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过程之复杂、涉及因素之多,需要各个主体准确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打通政策链、精准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畅通体制和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质量,使得科技成果有的转、愿意转、转的顺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明确战略定位;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战略谋划、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转移转化机制和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全要素的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

猜你喜欢
艾草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艾草,爱了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艾草
艾草青青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艾草飘香的村庄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