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翟万江
“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重要。现在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成功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必须有合作,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情商比智商起到的作用要更大。”
王福顺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或许与他的职业有关。作为长期研究情绪心理科学的专家,无论遇到什么人和问题,他总是面带微笑并且用最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在他看来,情绪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它对人的健康乃至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情绪的波动起伏不仅让自己的身体和生理产生变化,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所以跟王福顺相处是很舒服的,即便不相熟却还是能感到如沐春风。
如果形容他的风格,有一组词很熨帖——温文尔雅、如沐春风。
王福顺的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清风,那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心灵温度。也许,这就是多年钻研心理学所沉淀下来的;而王福顺的和蔼可亲却更像是学富五车的长者,他总能用最温暖的话语启迪心智。“或许,这就是情绪的力量。”他认为人人都在使用“投射之心”来看待外部世界,心中有爱则世界充满爱,心中有善则世人皆善。天真无邪的人把世界都想得简单,爱自己的人也知道尊重别人。
王福顺教授厚积薄发,最近三年共发表48篇文章,文章大多都被高引。其中一篇文章三年来有三十多万的阅读量,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包括加拿大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来信。只不过王福顺教授认为科学家除了SCI文章和国自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做圣贤。当二三十年后你退休以后,不要只是说我发表了多少文章,拿到了多少课题,浪费了国家多少钱,而应该是我发现了什么现象,发表了什么理论,对某某学科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对祖国和人民有什么贡献。爱因斯坦说:“人的价值不是你向世界索取了多少,而是你给社会贡献了多少。”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王福顺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11年后,还是做出了回国的决定,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欧美国家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如火如荼,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重要课题。而在国内,专门研究情绪心理学的人却寥寥无几。”
就这样,带着对中国心理学尤其是情绪心理学的无限希冀,王福顺在2013年成为江苏省第四批特聘教授入职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情绪心理研究所,之后又加入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成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于2022年获得了四川省峨眉天府领军人才的称号。如果说这是学术空白中填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如说这是王福顺沿着中国心理学先驱足迹又走过一遍的画卷。因为他们在看到了差距的同时,也看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希望和方向。
20世纪初,大批青年学者负笈欧美,将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带回国内。以留美学生为主干的大批中国心理学先驱,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南京高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心理学会相继成立,相关学术刊物先后创办,学术专著和译著先后出版。至此,科学心理学开始在国内生根发芽。
现在,中国心理学这棵小树虽然还不是那么枝繁叶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像王福顺一样在海外接受先进理论教育与培养的精英不断回归,成长为参天大树也是指日可待的。
“吾辈非世间独行者,幸逢风雨同舟之时代。”就这样,在情绪心理学研究这条道路上,王福顺带着温度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情绪,心灵的信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离不开心理。
所谓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关系领域都有心理学问题。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前年国家二十二家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提出重视全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2019年12月十二家部委联合发文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倡导。因为无论生命还是生活,到处都充斥着心理学的身影。所以,即便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科学,“神奇”的心理学还是吸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
于是,一个观点应运而生——从当前科学发展来看,21世纪是生命科学全盛时期,在生命科学中心理学则将成为带头学科。“因为时代要前进,社会要改造,生产要发展,科学要创新,生活要改造,人的素质要提高……处处充满人的心理问题,处处需要心理学。”
“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如何带动其他科学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王福顺用充满了使命感的口吻对记者说:“这是充满挑战的一件事,但未尝不是一个机遇。”
其实,“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这句话是对心理学历史最形象的概括,虽然适用于西方心理学,但也并非没有中国心理学的影子。
在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想常常伴随哲学、中医、教育等观点衍生而出,一同出现在各类典籍中,而这也就导致了古代心理学思想如珍珠蒙尘,并没有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其结果就是很遗憾地未能直接演变为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而有着“科学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心理学才算有了科学的定义。不过,虽然心理学科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源头却是比较复杂的。毕竟心理学是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的,又涉及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等各个学科,所以注定了心理学成为自然与社会的“合金”——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学科。
所以这也解答了记者的疑惑,为什么本科学习生物的王福顺会成为我国第一批医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殊途也能同归。而研究生毕业五年后他又考取了中山大学神经生理学的博士,之后又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系、日本国立精神神经研究中心、美国布朗大学、罗彻斯特大学……这些留学和工作经历都为其后来研究情绪和神经体液(激素和神经调质)的关系,以及中医情志的神经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中,认知和情绪是不可分割的两大领域,而以往,人们的研究重心都在认知上。从20世纪60年代的阿诺德的情绪认知理论的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情商概念的提出,心理学界对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加快,加上近年来脑计划的推动,使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走向巅峰状态。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出版《Emotion Quotient》一书,使得 EQ(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指情绪商数)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EQ在全世界掀起的热潮,也感染了王福顺。
毕竟之前心理学所盛行的行为主义学派是回避对情绪的研究,认为情绪是内省的。“在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研究中,恐惧情绪或者奖偿情绪一直作为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在使用着。尽管情绪无处不在,但一直无法在科学研究的殿堂里找到一席之地。”
而后来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情商才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情商等因素,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情感能力,缺乏自我意识,不能处理悲伤情绪,没有同情心,不知道怎样跟人和谐相处,即使再聪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其实,回头看,我们的先贤是不是在几千年前就已对各类情绪有了详细的研究和描述。”细究起来,王福顺展开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底色虽然是“进口”的,不过内核还是“国产”的。
王福顺指出,早在2500年前,中国的先人们就把人类的原始情绪、基础情绪或者核心情绪进行了分类,其中儒家的经典《礼记》把情绪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称作“七情”。大约在2100年前成编的《黄帝内经》把人类的情绪分为怒、喜、思、忧、悲、恐、惊,也称为“七情”,怒、喜、思、悲、恐为五志,合起来即为情志,并且还指出每一种情绪都与相关内脏的生理功能相关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这些理论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情绪心理学“萌芽”的依据,也成为王福顺回国的原因之一。“或许从源头入手,才能让情绪心理学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就连美国心理学家墨菲都说,世界心理学的故乡是中国。在中西合璧的情况下,王福顺教授于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情绪的三原色学说,认为人的情绪只有喜悦(reward)、厌恶(punishemnet)和恐惧(stress)三种,分别有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五羟色胺和肾上腺素)介导。
2013年,王福顺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毅然回国入职南京中医药大学。至于原因,“因为心理学在科学层面就体现在中医理论上,而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中医名校,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是进行情绪心理学研究的不二之选。”就这样,王福顺于同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情绪心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之后,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中医的情绪心理学思想,于2016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中医情绪心理学》,该书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6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好书评比中,获得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中医药好书。而王福顺也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国家卫计委聘请为“‘十三五’规划教材”《情绪心理学》主编,而这本教材也填补了国内情绪心理学教材的空白。
其实,在王福顺看来,带给他最大转折的并非接触了心理学这门科学,而是在实验之外,心理学并非简简单单能用公式、测验计算出结果的,因为它是渗透在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方方面面的。从神经生理学到情绪心理学,方向的转变也让他看到了心理学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