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校企校地合作 创新助力交通强国
—— 记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劲松

2023-02-22 09:35冯翔慧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劲松同济大学中车

◎ 本刊记者 冯翔慧

康劲松,2003年获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电源学会交通电气化专委会副主任 ,长期致力于交通电气化研究,尤其在电动汽车、磁浮列车和轨道交通车辆领域,主持或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原铁道部重点项目、上海市国际合作等20多项项目。科研成果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学术奖励。在行业重要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

面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康劲松与业内众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联合中国中车设立校企创新研究中心,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开展,助力校地共建科技创新产业。

深耕电动汽车行业廿载,助力自主品牌蓬勃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同济大学在汽车电动化技术的优势,康劲松一直从事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国际合作等20多项项目,形成一系列科研成果。与业内知名企业联合电子、上海电驱动、法雷奥、英恒等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开发的车用电机控制器产品在金龙、小鹏、北汽等多家车企获得应用,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等项目资助下,针对传统电机控制方法基于集中参数模型,难以表征非线性、谐波时变特征问题,建立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宽频控制理论体系:计及车用电机驱动系统高阶强非线性、磁饱和、复杂机电耦合、外部运行工况严苛多变等固有特征,提出了电机分布参数建模方法,基于磁共能重构完整描述电机谐波与磁饱和特性,进一步建立宽频控制体系,考虑磁场、电流、转矩谐波特性,优化系统转矩品质性能,建立了覆盖车辆行驶工况的宽调速范围、高精度、高动态电机控制系统,构建了完备的宽域、高性能高速电驱动系统方案。突破新能源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变频器高频化、控制精准化、电机高速化等应用技术瓶颈。

研究成果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宽频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20年5月通过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由陈清泉院士为鉴定组长的成果鉴定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对电动汽车行业科技进步具有切实的推进作用和工程应用前景,为推动电动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1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团队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60余篇。目前已应用于金龙汽车、吉利汽车、北汽福田、小鹏汽车等主流车企,2017-2019年共计新增销售电机驱动控制器40.6万套,新增产值合计7.5亿元,创收外汇2,914.79万美元,成果于2020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携手中车共建校企研究中心,着力轨道交通电气化智能化发展

依托同济大学在轨道列车、交通电气化、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康劲松联合中国中车,推动共建创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研究,进一步助力校企深度合作。

作为同济大学与中国中车指定联络员,康劲松经过半年策划准备,于2016年11月同济大学与中国中车共建“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是中国中车成立的首个综合性校企合作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交通、建筑、汽车、海洋、信息等学科群优势和磁浮、风洞等重大科研基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克中车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助推中车主体产业引领国际、新型产业拓展发展,同时推动同济大学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中心设立包括高速磁浮中心等8个分中心,康劲松担任中心副主任,负责项目合作和人才培训。促成191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兄弟高校与中车开展深入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同济大学教授与中国中车子企业合作项目172个,合同金额共计2.2亿元。自中心成立以来,同济大学和中国中车合作经费累计超2亿元。他承担的校企合作项目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应用,联合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调车机车400kW氢燃料电池系统,2021年6月该机车在中车戚墅堰公司组装下线,经过3个月的试验线调试,先后完成了氢燃料电池系统400kW静态测试和整车混合动力牵引试验等20多项系列性能测试。他还承担了中车重大专项,联合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开展数据驱动的机器人性能评价方法研究,针对机车智能巡检机器人,利用具有并发状态执行特性的分层状态机来表示机器人性能评价程序,基于机器人的运行数据分析分析机器人的运行状态,评估机器人的运行性能,并基于性能评价的结果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挖掘,为机器人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了一个高灵活性的工具平台。

2021年5月14日至15日,康劲松作为大会主席在上海举办第五届电气化交通前沿技术论坛,聚焦地面交通工程领域,包括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磁浮列车、电动汽车等运载工程领域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新一代电力电子技术、新型电机技术、牵引供电与电驱动技术、储能科学与技术等,研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电气化交通技术的发展,推动以电气化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技术的发展。

2017年7月,经与中车人事部共同策划,康劲松组织主办了“中国中车科技领军人才研修项目”。20位同济大学院士、教授为60余位中国中车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了定制化课程,内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新趋势新机遇、面向可持续的交互设计、设计与供给端改革、创客文化和智能制造、从机器人到智能驾驶、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磁浮交通技术应用与发展等核心课程,并组织了主题为“创新创意镌刻制造业的‘未来简史’”的沙龙。此次研修活动是中国中车集团成立后首次高端人才培训活动,课程设置结合中国中车发展战略和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在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平台的交流作用,为中国中车的科技领军人才与同济大学的知名教授们搭建了技术深度交流和理念创新融合的新平台。

深入基层牵线搭桥,促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2011年9月到2013年8月,受江苏省科技厅邀请,同济大学派遣,担任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担任副书记,负责虞山镇科技和人才工作。两年来,深入企业和农村调研,邀请教授和企业对接,促进了校地、校企深度合作,累积经费超亿元,并获得了江苏省苏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

依托同济大学资源,助推在常熟市成立了同济(常熟)科技园,依托同济大学及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的服务管理经验,建立起以“创业辅导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六大服务平台。现为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众创空间、苏州市文化产业基地、常熟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优秀机构等资质荣誉。

面向常熟当地企业人才培养问题,借助同济大学学科资源,主持成立了同济大学电信学院工程硕士常熟培养点,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合作形式,针对企业切实存在的工程问题为重点,着力培养工程学科人才,为常熟开关、中交天和等公司培养了一批电气、控制、计算机等学科的工程硕士30余人。

借助同济大学在信息和汽车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为常熟市“牵线搭桥”引进了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赛事在常熟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为常熟近年来的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落户常熟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劲松同济大学中车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庄劲松美术作品
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digital valve control servo system based on CMAC-PID control method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