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美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能够在学法、用法中把“良法善治”的目的体现出来,将学生守法的外力约束变为内在自觉诉求。思想意识决定行为活动,初中生对法治的认识越深刻,对法治的情感越浓厚,对法治的心理依赖越稳定,其践行法治理念的力量就越强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确保他们能够成长为守法、护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了全新的面貌,许多与法治素养培养相关的内容被融入课程中。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递法治知识,未能注重创新课程教学,长时间延续传统的“理论讲解+提问”课程模式,导致学生缺少多元化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法治素养,促使其学习进步[1]。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以“应试”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活动仍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很难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发展。
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教师长时间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模式,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书写板书,虽能直观呈现知识体系,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在实践方面,部分教师推崇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但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活跃实践活动氛围。
家校共育是培养初中生优秀法治精神的举措。在家校合作共育期间,教师未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单方面开展家长参与度较低的社会实践活动,导致家校教育合力减弱,学校教育也难以得到延伸,学生在实践中缺少良好的法治学习引导,不利于优秀人格形成和法治素养的发展。
培养初中生的法治素养,能够让学生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后,初中生能够在学习中自觉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不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砥砺前行。
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又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要义,培养初中生的法治素养,有助于帮助其在内心形成对法治的拥护和需求,使之将法治视为精神认同与行动遵循,进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2]。
培养初中生的法治素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目的是将初中生塑造成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法治素养的培养以“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切入点,旨在利用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更新法治观念,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法治素养培养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法治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基础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法治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德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就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而言,学生只有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方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3]。同理,教师应在每节课中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明确法治素养的培养方向,循序渐进地实现整体目标,由此指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理解法治精神内涵,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教学为例,本课包括“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法治的重要性”两部分内容,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使之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认真研究学情,通过对话了解当前阶段学生对法律的态度,播放公益广告视频,总结法律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律和法治的能力。然后,教师再围绕法律这一治国重器,揭示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围绕“依法制止插队行为,阻止行人闯红灯”与学生展开探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法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商标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带领学生通过列举违法行为的方式,理解生活离不开法律。最后,教师联系原始社会人类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行为的方式,由“风俗习惯”引出“法治”,使学生能够明白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法治则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标志着国家治理迈向现代化道路,由此提高法治素养。
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旨在利用不同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展开教学,创新教学形式,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搭建良好的法治素养培养平台,促进学生的法治素养发展。教师要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或生活案例,揭示道德及法治知识与法治素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善用法律”一课教学为例,本课包括“维权与应对违法犯罪”两大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和法治观念。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法,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购物维权,因被殴打请求法律援助”案例,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依法求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结果,总结应对“购物纠纷”的维权方式——联系负责人,拍照取证,冷静对待;应对“被殴打”情况的维权方式——保护重要器官,迅速逃离险境,寻求人民警察的帮助,如实描述情况。鉴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已经对维权和犯罪行为有了直观感受,笔者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律师事务所、派出所等法律援助部门,讲解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见义勇为的相关知识,搭建良好的法治素养培养平台,使培养活动与知识教学活动自然衔接、过渡。最后,教师以开展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就“过度防卫该不该判罚”话题进行辩论,融入生活案例,为法治素养培养提供切入点,在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法治素养发展,培养学生树立优秀的法治观念。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可围绕最近频发的未成年人给网络主播打赏的新闻设置话题情境,将新闻编辑成视频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引导和分析热点话题,及时适度地推进法治教育,从法律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特殊保护,使其感受到法律的关爱,深刻体会法治的温度和力量,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活跃教学氛围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参与实践,由此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设计趣味游戏,能够发挥游戏教学法的优势。在不同的游戏环节科学渗透法治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法治素养发展。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将法治素养培养活动灵活渗透至游戏的各个环节,增强法治素养培养效果。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课教学为例,本课以“自由、权利”两部分内容为核心,教育学生珍视自由、践行平等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平等观。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首先借助“大富翁”游戏,要求学生通过“掷骰子”并根据“示数”走过不同的虚拟地点,使之通过游戏感受自由行动或自由受限,由此揭示“崇尚法治精神”这一单元主题。在导入新课后,笔者要求学生以“自由”为话题,根据自己参与“大富翁”游戏的体会畅所欲言。然后,笔者总结学生的发言,联系实际生活中不完成作业、公共场所吸烟等行为,开展“我是劝阻员”游戏,要求学生化身“劝阻员”,针对上述行为进行“劝阻”,意在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初步构建“自由”的概念,了解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教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科学渗透法治素养培养内容,解读“吸烟自由、作业自由”,使学生明白“劝阻员”在纠正人对“自由”的错误认识,知道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更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最后,教师围绕“平等”设计“践行平等”表演游戏,要求学生从法治的角度入手,还原“考核歧视、购物歧视”场景,使其懂得践行平等理念,就是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由此提高法治素养培养质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平等观。
教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开展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推动初中生的法治素养自然形成。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家校共育,积极构建家校共育合作机制,通过共育实践活动,指导家长科学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在增进家长与学生交流的同时,推动初中生法治素养的自然形成。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一课教学为例,本课的核心是“法治精神”,笔者在教学本课时,从“政府的作用、依法行政、厉行法治”三个方面入手,设计了多元化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优势,培养学生树立法治素养,如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或书信与家长取得联系,商讨“政府一日游”社会实践共育活动,让家长带领学生拜访政府面向社会公开的宣传部门。然后,教师利用互联网群聊群与家长沟通共育事项,指导家长向学生介绍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使之明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了凸显“依法行政”的重要价值,教师可鼓励家长主动带领学生了解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使之明白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最后,在家校合作共育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家长的学习和共育反馈,制订对应的解决方案,在课上向学生提供“共育指南”,利用互联网与家长实时沟通,引导家长科学选择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不同职能的政务中心,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和实际体现,提高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的法治素养不仅契合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调动其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由此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丰富教学成果。初中生正处在情绪多变、敏感、渴求独立的“青春期”,开展法治素养培养活动,能够有效遏制学生的消极心理发展态势,使之筑牢法律红线,对法治形成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养成守法、护法、懂法的良好习惯,争做新时代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优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