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琴,苏生平,张 曼,徐锦华,赵 莹,张小锋
(1.东台市农业种子管理站,江苏 东台 224200;2.东台市蔬菜研究所,江苏 东台 224200;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 东台 224200;4.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东台 224200)
苏北沿海地区晚春及越夏连秋大棚西瓜产量低、品质差,主要是由于受梅雨及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影响,西瓜根际土壤与棚室内水气含量偏高,耕层土壤水分甚至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西瓜容易出现水分的代谢异常现象,即表现出“水脱”病变。“水脱”西瓜不耐贮存,货架期稍长则腐败不能食用,而完全丧失商品价值,且长途跋涉的颠簸容易使西瓜果肉中的水渍不断扩散,直至西瓜果肉完全坏掉。“水脱”西瓜的产生,轻则影响瓜农收益,影响种植者和经销商声誉,严重的引起产销纠纷,甚至制约高品质西瓜的生产与品牌创建。
西瓜“水脱”的发生机理已经有很多研究,陈春秀等[1]认为主要是在西瓜转色期浇水后,遇高温、高湿环境造成“蒸瓜”而形成的。高温、高湿促使果肉内产生过量乙烯,引起呼吸异常,加快了成熟进程,而使肉质劣变。日本有人认为果实在开花后20 d,土壤水分骤变、高温、叶面积不足等因素容易引发此病,原因:一是土壤水分骤变会降低根系活性;二是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叶片呼吸作用受到阻碍,加上高温,使果肉内产生乙烯,引起呼吸异常,使肉质变坏[2]。20世纪末美国人有较深入研究,“水脱”是由根系无氧或者厌氧呼吸,导致果实内部乙烯不正常出现,造成细胞膜活性氧的剧烈上升所造成的。
笔者经多次试验及考察“水脱”瓜的形成过程,发现“水脱”西瓜特点:(1)西瓜根际受渍或西瓜生长环境出现水分偏多或偏旱;(2)棚室温度偏高,并长期保持在30 ℃以上;(3)一般在坐瓜后开始发病,随着时间推移,西瓜根系功能发生病变,西瓜瓤内渐渐出现水渍症状。
西瓜“水脱”是由环境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早期诊断识别[3]。
观察瓜棚棚内环境及瓜蔓长势,若经常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且通风排湿不畅,表现出叶瓜比偏小,尤其是瓜叶不能覆盖瓜果,且坐瓜位置偏靠棚边缘薄膜,则可判别可能发生了“水脱”病害。
坐瓜后,结合田间管理,揭开地膜观察或测量瓜下土壤含水量,在黏土地区的梅雨季节,若发现瓜下土壤经常处于水分过饱和(脚踩地膜有烂软感)状态,且扒开瓜根部可见西瓜新发白根少而锈色黄根占比多,则可判别可能发生了“水脱”病害。
在开花后近20 d(中大型品种为近20 d,小果型15 d),轻按幼瓜感觉是否会发软,再观察幼瓜瓜柄处,如发生变微黄或微红,则可判定可能发生了“水脱”病害。
在开花授粉后至20 d内,请采瓜能手轻拍样点幼瓜,听诊回声判断,若听到“卜卜”的沉闷声,甚至摇瓜听到响声,且瓜身较轻,则可判定可能发生了“水脱”病害。
浇水后或高温连阴雨时间在3 d以上时,应打开棚顶通风,或采用排风扇、鼓风机等在棚内外实施快速通风换气,确保连续3 d保持棚内湿度与棚外相同。
保持大棚温度中等偏低,把握于发病初期,尤其是高温天气,在植株叶片保持尚较好,采取及早放风、覆盖遮阳网等措施降温。确保连续1周以上保持在20~30 ℃的较低温度,尽力使部分病瓜瓜肉恢复正常[4]。
根据西瓜长势、瓜形,适时、适度地采取膜下滴灌追施肥、水,同时叶面喷洒钙宝、速乐硼等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增强瓜皮等组织纤维强度,提高抗逆性,防止早衰。对晚春西瓜在坐瓜后7~10 d,在瓜根附近用铁扦开塘,每株追施5 g过氧化钙(氧肥);在西瓜后熟期,结合补施钙宝,按0.5 g/kg的标准叶面喷施正磷酸三钠,以抑制呼吸,改善瓜瓤的结着力和持水性[5]。
注意保留1~2个侧枝,确保植株有一定的功能叶,若在干旱情况下,则多留枝或整枝,以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促进植株生长强健[4]。
在瓜畦间挖沟排水,加大棚外抢排积水速度,迅速压降大棚园地地下水水位,通过人工排水,减小棚内湿度,以预防西瓜“水脱”病害的发生。
从近年生产实践来看,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表现比较好的西瓜品种有嘉年华五号、美都、全美4K、浙蜜8号、小兰、夜须、黑美人、迁丽2号等。嫁接西瓜砧木可选用南瓜砧系列及抗萎蔫病较强的嫁接组合。
以东台为例,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西瓜安全坐瓜期春提早至5月30日以前,秋延后至9月10日以后。据此推算,春提早栽培中,易感“水脱”的西瓜品种最迟播种期于4月10日以前和7月25日以后。
在苏北沿海地区,国有农场及老垦区农田基本建设做得非常到位,经过长期高产种植和深耕+秸秆全量还田,优质耕作层深厚,进、排水路沟桥渠闸站配套,基本符合地势较高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块肥沃条件,应优先选择。部分粮食种植大户已完成基本农田改造,如内外沟系基本配套到位,应在进一步完善水系配套基础上选择使用;部分田块还有盐碱斑块,可在实施深耕+商品有机肥添加改土,建造深沟宽垄高畦提升水系配套水平上,择优选用。
其一,深挖棚外排水沟,加强排水;其二,构建膜下滴灌系统或棚顶下微喷系统,加强西瓜后熟期根际水分监测,实施按需补水,保持适当的土壤水分;其三,改进畦型垄面,实行深沟窄畦高垄栽培。具体模式是“一棚四畦三沟”,畦宽1.2~1.5 m,畦间沟0.3~0.5 m,垄高0.3~0.5 m,即正好满足火绒1GQF精整地起垄覆膜机等系列机械开沟建垄覆膜条件。西瓜授粉后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在西瓜达到六成熟时,停止浇水。若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要及时修棚、补棚,以防雨水滴落在棚内,从而导致棚内土壤的湿气加重,同时铺垫秸秆麦壳米糠减湿,防止根际土壤透气性变差。露地栽培的西瓜,要及时排涝松土(排涝有助于把西瓜地中的水分排出;松土有助于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并用草木灰、细干沙等吸水性强的干燥物质撒在土壤表层,让其吸收掉土壤中过余的水分[6]。
积极增施有机肥迅速提升耕作层有机质及团粒结构水平:一是增施优质商品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建议每667 m2施有机质含量在20%以上商品有机肥400~500 kg或大豆200 kg泡烂+菌群总量在2亿个单位以上亲土一号生物菌肥5 L+45%硫酸钾三元复合肥50 kg,或用亲土一号全能有机无机复合颗粒菌肥(6亿个活菌+45%有机质+15-5-22硝硫基复合肥)60~80 kg;二是在黏性土壤铺垫粉碎作物秸秆和草木灰肥,建议在铺垫地膜前一般每667 m2均匀铺垫粉碎小作物(小麦或玉米)秸秆或米糠(麦壳或菜籽壳)400 kg,喷水淋湿后贴上地膜;三是确保氮、磷、钾按3∶1∶4的比例配合使用,同时推广基施硼肥和在偏酸性土壤中增施生石灰等钙肥,以促进植株健壮,根系发达,进而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强化生化调节,在伸蔓前建议以氨基酸类冲施肥叶面肥及唑类生化调节剂,旨在迅速构建稳健的西瓜瓜苗营养体,中后期在选用高钾冲施肥和叶面肥,配施活性钙肥和芸苔素内酯类生化调节剂;四是调节棚室温湿度,尤其是授粉坐瓜后棚内温度保持在30 ℃,相对湿度80%以下,同时严禁在10:00后到14:00前灌水、打药[7]。
首先,在苏北沿海地区推广春提早多层覆盖高垄栽培。4—5月西瓜膨大成熟期间更是晴多雨少,日夜温差较大,易生产高品质西瓜;此阶段当地气候多干旱、少雨,多寒冷、少高湿的闷热天气;在栽培上,可以通过机械通风降湿换气改善西瓜株间生长环境。其次,晚春连夏及越夏连秋栽培则采取3项措施,构建双向排水系统:一是构建遮阳挡雨棚,在浙江式短棚模式基础上,在侧膜开窗并加帖防虫通风网,在顶膜加装遮阳网(通过摇膜装置实行日盖夜揭);二是在棚下安装PVC波纹降渍管(间距3 m),将单一明沟排水改为单明沟排水+暗管降渍;在棚顶下挂硬质输水管,管上插滴剑或雾化器,将膜下保温滴灌补水改为棚下喷雾降温补水;三是改造西瓜爬地栽培模式,以黑色地膜取代白色地膜覆盖,在栽培畦上加装栽培拱架(以小拱棚取消薄膜覆盖改成),让西瓜蔓爬架悬空生长;四是在栽培架扣装西瓜吊袋,改西瓜贴地生长为吊袋生产。
在前期构建健康营养根、枝、叶、藤蔓的基础上,调整西瓜花芽“萌动”营养姿态,培养健壮的坐瓜花芽;优先选择较好的坐瓜部位来留花授粉,在确保“1株1瓜”的条件下,主、副蔓同时选花授粉。壮花授粉后,要结合田间诊断,进行营养枝生长姿态调节,对长势偏弱的营养叶及分枝应留尽留,同时在主蔓幼瓜坐稳后摘除副蔓嫩瓜胎,同时根外喷施芸苔素内酯等生长促进制剂;对生长偏旺的,在摘尽多余子蔓、孙蔓的同时,可在主蔓瓜后第5节位甚至第6节位轻掐生长点或直接摘除蔓顶。
所谓“成”是指西瓜成熟度,也是指从坐瓜到完全成熟的天数。西瓜从结果到成熟,早熟品种掌握在28~30 d,中熟品种32~33 d,晚熟品种35~37 d;定期试采,坚决杜绝延期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