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红卫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擘画了未来五年和更长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让我深感振奋和鼓舞。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指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充分肯定了我国过去十年科技战线取得的巨大进步,对未来我国科技和人才工作作了系统的部署和深入的谋划,这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当前科技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教育是加强党性教育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秘诀。
创新无止境,服务全方位。作为科技系统的一分子,我充分认识到坚持科技强国就是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和时代使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以赴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伟业中。要全面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继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优化营造最佳创新服务生态,大力激发创新主体生机活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刻把握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建平台、育主体、优生态、创品牌,以恒久之功狠抓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创新探索“人才飞地”异地引才新模式,建设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在构建高磁场创新生态、出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完善“全球揭榜”攻关模式,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并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市科技、人才招引指挥部,制订突破性人才政策,完善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机制,实施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科研项目“人才优先制”、科研经费“包干制”,精心打造“赢在济宁”创业大赛和人才发展大会“一赛一会”品牌,评选“十强研发企业”“十大创新成果”“十佳科创人才”,激励更多人才扎根济宁创新创业,为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各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培养引进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人才高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贡献。
围绕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具体要求,科技人才方面将继续坚持高端创新人才集聚计划,强化动能转换人才支撑。支持帮助企业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适时举办首届科技人才节,加快壮大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能量。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企业需求分类施策,建立全链条人才引育新机制,帮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引育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建立自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