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姣姣 ,李志春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已走过40 年的历程,从“以粮为纲”到农业结构规划,再到如今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梦想。陕西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据说,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农业官员后稷在4 000 多年前就在杨凌地区“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如何促进陕西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将农业生产活动嵌入绿色生态系统中,形成农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格局,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各地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陕西耕地面积5 974.35 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 515.78 万亩。陕西属粮食紧平衡、肉类基本自给和水果调出大省,全省粮食产量1 275 万t、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 957.66 万t、园林水果产量1 808.03 万t、肉类产量106.4 万t、水产品产量16.9 万t。全省一产增加值2 267.54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8.7%。全年农业增加值1 708.72 亿元,林业增加值70.19 亿元,牧业增加值470.31 亿元,渔业增加值18.32 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 万家,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近2万家[1]。
陕西省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特别是苹果、猕猴桃、奶山羊产业在全国有较大优势。全省苹果林地面积930.27 万亩,产量1 185.21 万t,产量占全国的27%。猕猴桃种植面积91.82 万亩,产量115.83 万t,产量占全国的35%。奶山羊存栏248.6 万只,产奶量64.8 万t,存栏、羊奶产量、羊乳品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的45%、55%和85%。设施农业面积362万亩,居西北地区首位。
近年来,农民“增产减收”问题成为农业和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1 年12 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农业发展的先进优势给我国农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之我国农村长期盲目发展、过度开发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障碍。农产品价格制度不完善、交通不便、投资困难等制约因素也成了当前农村发展亟须转变的重要原因[2]。而特色农业就是应对上述发展压力的农业经济新课题[2],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三秦大地,物产丰然,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陕南是中国第二大富硒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茶区,也是我国的传统生态农业基地。陕西北部是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同时也是农作物、杂粮、羊的重要产地[3]。
此外,在我国十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陕西省杨凌区占据榜首,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演绎着科技驱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引领示范的精彩华章。坚持以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大力扶持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已取得一大批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3-4]。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纷纷落地杨凌,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持续聚集,杨凌农业创新高地作用越来越明显。
陕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缺少能够自主发展的农业人才。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差,对市场的认识和对产品的认识不够,致使高技术的特色农业难以得到普及。服务于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水平较低,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同时,由于乡村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相比较差,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发展特色农业是非常困难的。
陕西省在发展特色农产品上的科技投资还非常少,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水平也相对较低。陕西省的特色农产品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当前在农产品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无法提高其生产综合能力。同时,陕西省在特色农产品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科技保障体系,陕西省特色农产品的相关基础设施也不健全,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4-5]
在政策层面,为推进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2021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农产发〔2021〕5 号),要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帮助龙头企业集聚更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带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开发乡村特色资源。陕西省政府出台八大措施,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农业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链;二是提升其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是帮助企业打造“陕西品牌”,拓展农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生产线及市场;四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合作,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五是推出一系列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六是着力解决龙头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等金融阻碍,为特色农业经济注入活水源泉;七是优化企业有效劳动力,包括引入技术人才、专家学者等;八是针对用地用电问题[6],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在技术层面,各地市农业科技推动当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不仅可以探寻自身的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还可以学习优秀地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相关农业技术,以科技创新赋能,支持特色农业变强。例如,在粮食增产方面,现已有优质小麦全环节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和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在油料增效方面,已有黄淮海夏大豆高质低损机械化收获技术、长江流域油菜密植增效种植技术等。陕西作为全国有名的产茶区,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生产技术和农药减量增效生产技术;陕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产地,发展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三位一体”精准防控技术等可以提高猕猴桃产出质量和总量;为进一步巩固山羊奶的生产地位,奶山羊布鲁氏菌病区域净化技术、奶产品三维评价技术等可以作为有效的助推力[7]。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格局,必须有广阔的市场。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拓宽其品类,还要将农产品商品化,使其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陕西农业特色产品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缺乏以政府为引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体系,农业特色产品产、供、销不衔接,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体系,农特产品产业链不够完善,农特产品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很难提升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要做到“因地制宜”,既要突出区域的农业产业优势,也应注重规模发展和集成效应,大力发展地区设施农业。在微观层面,要做到“可为则为”,注重政策与实际的契合程度,适度扩张、科学运作,以提升企业质效为目的,推动各业务部门的健康协调发展。从陕西省全省的农业结构上看,陕北地区主要发展温室为主的果菜类蔬菜基地,陕南地区主要发展大棚为主的菜菌类基地,关中东部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苹果等水果的设施农业,关中中部地区发展多元化,关西则以设施蔬菜为主,打造区域性品牌,促进地域特色农业发展。针对企业的规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技术条件、自然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借鉴这些典型的模式,建立适当的规模基础,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8]。
以实现大田生产过程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为目标,全面推进数字化农业发展,坚持科技支撑农业。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陕西省可以借鉴四川省大邑县“数字乡村”的建设规划,学习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研究一体化的农情监测系统和农业生产精准管理决策系统,将物联网、大数据、AI、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此外,农业金融数字化、农业营销数字化等的加持,必将助推陕西特色农业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9]。
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智慧农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精通农艺和农机,相关从业人员应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与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因此,陕西省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未来数十年智慧农业的专业人才培育,加快引入优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共促陕西省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三产融合,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生产企业的转型和现代化,培育一大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系统,强化市场调研,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加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对接,健全农业销售服务网络,培育和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业和农村电商,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生态、绿地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旅游基地[10]。
强化利益联系,培养更多优质特色农业企业。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选好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经营公司。坚持“企业动口,政府带脚,全程服务,企群共富”的服务理念,大力支持和培育一批投资产出率高、发展势头好、带动力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要强化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把科技大户、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基地作为重点,引导和培育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公司+农户”的利益纽带,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探索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的机制,有效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课题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目标,从陕西省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研究了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对其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构建路径,以助推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陕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向着国际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