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敏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我国立足于新时代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和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及城乡共同富裕有密切关联。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文件指出要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为我国做好当前和今后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方向。
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及其应用是必然选择,在当前信息数据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迈进是必然选择。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被视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快“三农”工作的科技化发展,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带建设。农业机械化作为大国粮食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之举,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地位。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趋势中,如何深刻理解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是我们当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我们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科技和装备的支撑。农业机械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作业时的机械。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机械是其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我们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机械不仅是指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更是指由农业机械的应用所带来的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数字时代对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使命,同时也赋予了农业机械化新挑战。学界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杨敏丽[3]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战略任务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安宁[4]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分析了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供给侧矛盾”;林立等[5]思考了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梳理了当前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五大平台”,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农业机械深刻影响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机械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的脑力运动与体力运动的比例。农业机械的出现依托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使农业生产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趋势发展,节省了劳动时间,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推动了农业生产分工和协作的广泛性,并使农业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更快地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提出了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构想。马克思在考察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提出引进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对农业的劳动方式有深刻影响,对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使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改变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促使我国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我们在推动小农户机械化生产方式变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收益的同时,又要积极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引擎作用,形成多种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引领传统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农业产业融合,继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机械化把农民、农村、农业带入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要求农民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乡村振兴的变化。农业机械化不仅在生产方式上影响农民,还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农民产生深刻影响。农业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使农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为农民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深刻影响农民生活方式,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推广深刻改变农民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新的农业机械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思维影响主客体。我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定要推动农业机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壮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发展,构筑具有先进技术基础的农业产业体系。
当前,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说到底,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6]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人才回流,吸引农民回村发展,完善了农村主体队伍,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同时借助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丰富创新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有助于乡村人才振兴。
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根本。中国虽然是世界人口大国,但耕地面积数量不足且持续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化肥污染、农用地膜污染、秸秆焚烧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农业机械的精准使用能有效减少污染,焚烧秸秆机械的使用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我们在农村环境改善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残膜回收、畜禽粪污处理等农业机械化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有效减少土地污染的重要把手,我们要稳重推进,逐步实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国际关系复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国际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要抓住契机,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水平,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毛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2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这也给予了农业机械化新发展机遇,应加快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五个振兴”为指导,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7],让农业机械化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实现自身价值,并加强对其实践的发展与运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在农业机械化的运用实践中,我们要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其科学地为生产服务。2016 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8]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把握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农业机械化的使命与挑战,谋求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更优质的发展。
我国一直重视农业机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曾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邓小平也曾提出农业的发展是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是整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以解决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在《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提到,要研发推广高效能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又在2013 年山东省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全面快速发展渗入农业生产方方面面,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供给侧结构和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对象、内容、领域等也在发生变化。农业机械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源,对我国乡村振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前途。让农业机械跟上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步伐,是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盘活农业潜力的考量;也是基于保证粮食安全,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量。我们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范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论断赋予了农业机械化重大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对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出了特殊要求,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业机械化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要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当前,百年变局和公共安全危机交织叠加,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发展农业机械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助力“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农业机械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标志和技术支撑,能大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十三五”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面临“一个好基础、两个新挑战”的局面。“两个新挑战”首先是全球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战略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亟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方向、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才能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创新力更强、竞争力更强、供给更安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其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须科技塑造发展新优势,无论是粮食生产稳面积、保供给,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还是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都迫切需要农业机械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拓途径,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上,加大创新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9]。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业机械可以大有作为。新时代,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根本遵循在于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下,“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向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业机械化。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大力推广发展农业机械化,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延伸农业功能,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完善主体队伍,是服务“三农”的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农民,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农业主体队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首先要实现的是农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基层干部对农业的方方面面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掌握不足等问题突出,主体队伍建设不完善。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应当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完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创造良好的务农条件和环境。
发展设施农业,在主攻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保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同时,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发展格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与装备技术的研发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创新农机技术,用科技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0]。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的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让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业机械,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力度不够,农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农机研究院的积极性、创造性未被充分挖掘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坚持农业机械创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农机科技力量,完善农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10],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形成组织赋能的产业链。农机管理体系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对于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党政基层干部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的宣讲与推广,基层干部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支持组织帮助农民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及方案,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构建为农业生产作业服务和为农业机械经营服务的两大市场服务网络,提高农机利用效率。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农机作业服务运行机制。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机服务市场。同时,加强法律机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了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完善农业机械发展的法律机制。2004 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是农业机械化制度保障里程碑式的进步,此后,到2009 年的五年时间里,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当前,应构建以农机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基层党组织等多元主体为一体的农业市场治理监管体系,以常态化监督为依托,完善农机法律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压舱石”作用,我们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农业机械新发展格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