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承办“国培项目”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3-02-22 15:13
山西青年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培信息化培训

唐 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十四五”国培新局

我国自2010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大项目(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国培项目”),有力促进了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随后,围绕着“国培计划”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之际,程永华等对相关研究作了综述:“理论层面,学者从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角度对‘国培计划’进行了深度剖析;实践层面,学者对‘国培计划’的内容、培训模型、培训成效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提出了国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1]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教育教学的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桑锦龙在《我国“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面对的形势与特点》一文中着重指出要“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全面强化师生和校园安全体系建设”。[2]《中国教育学刊》“热点问题研究”版块聚焦“疫情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各种讨论此起彼伏。李政涛认为“新冠疫情”是基础教育的分界线,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3]相应地,则有“后疫情时代的国培项目”,且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自身要应对的疫情影响,二是要顺应培训对象在疫情下的新需求。

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展“国培项目”的行动指南,“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该通知较往年的有诸多变化,沈萍霞、蔺艳娥对这些“变”做了详尽的梳理。[4]高等院校在参与“国培项目”的过程中,要吃透新通知的各项要求,同时也要立足实际工作抓住核心要点:①“培育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专家型培训者和团队”,既要提升教师和校园长的核心素养,也要注重培训队伍专业化建设。②“强化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培训”,高校在参与“国培项目”过程中要着力关注学员构成,针对“这一层”“这一类”“这一批”“这一个”开展培训工作。③“打造高水平教师培训机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支持高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改进师范院校评价,将服务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师范院校要勇担重责,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研究与实践,并注意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培”所需的资源,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并进行新模式的探索。④“加强培训资源和平台建设”“持续开发、遴选教师培训精品资源。推动现有信息化平台优化升级,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平台,汇聚优质培训资源,供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面覆盖、全体共享。”高校在精品资源的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将此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并积极参与平台开发与建设。⑤“完善参训教师综合评价”,“将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培训过程管理的条件和能力作为培训机构遴选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要求既是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综合评价”。

二、高校后疫情时代国培工作的困境

“国培计划”实施十余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党亭军认为高校参与“国培项目”存在培训资质、组织实施、评估验收方面的问题,其中,组织实施的问题有:申报方案随意填写、培训时间分配不合理、内容“贪大求全”、过分关注“饮食起居”。[5]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要予以避免。而后疫情时代高校承办“国培项目”又面临新的困境。

(一)培训模式多样性受限

“国培”培训模式主要有“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网络研修、送教下乡、领航工程研修几大类”[6]。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所承办的项目中“短期集中培训”是“疫情前”最主要的培训模式。“疫情后”“短期集中培训”的开展处处受限,甚至出现了“线上”包打天下的趋势。“线上教学”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得以落实的有效手段,但“线下”的“短期集中培训”自有不可取代的优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指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员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生生成性资源;最大程度利用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开展观摩研讨、经验交流活动、跟岗学习;集体学习和生活,提供给学员们经验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促生研究性学习团体;外出集中培训确保参训老师能暂时从忙碌的工作中脱身专注于培训提升,解决了“工学矛盾”;等等。如今,线下的短期集中培训视疫情动态情况,也时有开展,但有诸多限制和挑战。高校、参训学员,幼儿园中小学实践基地都要以安全为底线。疫情防控管理对培训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限制了学员出行。在国培回访调研中,学员反映“希望再多一点观摩和跟岗实践”,但目前而言,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安全隐患,要落实是有现实困难的。如何寻求替代方法是我们要思考和探索的。

既然线上培训已成为一种常态,便要顺势而为,在“为”的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至关重要。如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果是最需要关注和探索的。

(二)学员培训需求新变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出于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广大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也有变化。“后疫情”下的教育管理、生命教育、心理帮扶等是工作中的新增内容,教师如何应对?靠自身的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固然有一定作用,而若有专业引领则能事半功倍。“线上线下混融模式”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之常态,如何运用这一模式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是这一模式得以有效运转的保障,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均

新冠疫情改变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常态,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次检验,暴露出一些短板与不足,除了观念和教学实施上的问题,还有硬件和网络方面的问题。“线上教学”需要流畅、稳定的网络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以及信息管理员,但是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现象仍是存在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疫情后”的国培更多地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对作为培训承担方的高校、参训学员所在的学校、作为实践基地的学校都提出了要求,但是并非都能有足够的硬件和网络保障。相应的支持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

三、应对策略:“化危为机”

面临“后疫情”的困境,高校在承办国培项目时,要实时动态掌握疫情态势和政策,守住安全底线,借助信息化的东风,整合资源和力量,做好培训这项良心活,化危为机。

(一)创新培训模式

“国培项目”培训模式有五大类,在具体实施中要因时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模式。如周凯等在山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践中“以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大数据分析为蓝本”,在在线培训(Online Training)的基础上,“关联‘智库(Think Tank)’‘研究(Research)’‘预测(Prediction)’等环节,构建了‘培训+智库+研究+预测’(OTRP)一体化的在线培训”。[7]这是基于新技术的创新运用,给后疫情时代的国培工作开出了一剂良方。在探索有效培训模式时,要发挥承办单位自身的优势。师范类院校可探索开展“双导师制”培训模式,在课程建构与实施过程中,加强高校与幼儿园、中小学的合作,一个专题选聘一位高校教师和一位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师任双导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引领、促反思,用实践来分析、促运用。并将这一双导师制从“培训时”延伸到“培训后”,不仅关注培训一时所得,还要加强跟踪指导与帮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答疑解惑,分享信息与经验,通过远程协同教研等方式,有效促进“三边”互动,带动校本研修和教师自主研修,促进教学转化,同时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活水之源。

(二)以调研促“精准”

1968年,诺尔斯首次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大特质: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像蓄水池一样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学习需求与变化着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学习动机更主要的是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8]培训中顺应学员需求,让他们感觉到培训对自己“有用”,最能激发学习动机。学员都为教师,“大角色”一致,而“小角色”各异,所面对的教育环境各不一样,所关注的具体教育问题也不同。“分层分类”在项目的设定上已有所体现,例如“校长班”“骨干班”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承训单位既要根据这一层、这一类来设计培训,也要加强培训前的调研,借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式,了解地区教育现状、学员知识结构和工作境况、学员普遍需求以及一些个别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集中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普遍性的问题在集中学习过程中予以学习和讨论,对其他的问题进行“合并同类项”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后疫情时代开展“国培项目”的“精准”还应体现出对时代的关注,提升参训教师应对“疫情”的教育管理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等,如加入有关“信息化教育”的课程内容,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培训中,通过讲解和示范,切实提高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以专业团队建“优课”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有这样一条工作理念“课好,培训就好”。如何吸引住学生、如何提升培训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好课、优课”抓住“人心”。打造“优课”离不开专业的教学团队,分专业大类整合全校优质师资、杰出校友、区市教研员、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教学研讨,打磨形成精品课。打造“优课”与培训队伍的建设相辅相成,努力建成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专家资源库,拥有一批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领军专家、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智慧的“双师双能型”专家以及扎根基础教育的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为顺应线上学习的需要和资源共享的需要,“优课”的打造还要配备一支专业的录课、制作团队,从校内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中选择组建一支网课制作团队,或借力专业的公司来共同打造。

(四)资源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库,既要在本校培训过程加以积累,也要打通界限,吸纳本科师范教学中优质可转化资源,如“教学十佳”“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资源;借助实践基地的力量引入示范课、教研活动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资源;引导参训学员在专家指导下开发、设计课程资源。资源库的建立秉承“共建”的理念,资源库的运用以“共享”为态度,让自主学习、常态化学习成为可能。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一是建成“学习平台与智慧课堂”,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二是经2~3年时间建成“培训及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培训的智慧学习和智能化管理。这些建设性的工作需要有配套措施以及相应的经费保障。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下大力气补足部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网络环境的短板,特别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不足。

猜你喜欢
国培信息化培训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阶段成果剪影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远程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