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珠 马厚允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劳动经济系,山东 济南 250022
现代学徒制立足于西方学徒制先进制度经验,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模式和澳大利亚TAFE学院,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以“学校+企业”双元育人为前提,确定培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从基础理论知识、岗位技术技能等全方位多层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新时代中国特色学徒制,要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引领,让徒弟在师傅的带领下,逐步从掌握传统技能知识到具备创新创业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探索以应用为核心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更多专业和行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是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学生以“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交替出现。学校不再是培养学生的唯一主体和场所,企业也从单一的需求方变为行业人才的供给方,“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真正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真正实现。在校企双元共同培养学生的机制下,共建特色专业,共同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作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聚焦教材、教法和教师改革,合力进行师资团队、课程资源与人才评价等合作领域。
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与西方相比,还有协同性的显著特点,即政府扶持、行业引领、学校参与、企业主导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性文件引导企业、行业加强职业资格鉴定、“1+X”证书培训,或者以政府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为校企搭建合作桥梁,共签协议;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及时修订发布行业标准规范,为校企人才培养提供指南方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配备专门的理论导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与岗位,并配备经验丰富的“师傅”,在“双导师制”下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培训。
时代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在符合中国国情探索出来的育人模式创新,由企业行业根据岗位标准确定准则、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学徒”角色中,以岗位为依托,按照企业要求,学习技术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不断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
从合作模式来看,中国特色学徒制突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共建多元共生。因此,每一个参与主体都从行业标准、岗位标准、教学标准等层面对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要求,因为对于学生、学徒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一张试卷,而是从行业标准链、岗位技术链、知识体系链等多层面进行评判;从培养目标上,更是强调理论扎实、技能卓越、素养崇高。目标的多维性,必然催生评价标准的多维性,这要求从“人”的角度出发,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技术技能等级、创新素养、核心素养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中,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的基础是以社会需求的岗位为基础,双方共同合作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层面进行市场调研与论证工作,梳理人才培养面向岗位标准和要求,了解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拆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培养目标,在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校企始终保持沟通与合作,以学生、学徒为培养主体,形成校企双元的培养体系。首先,双导师制下,校内导师承担基础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学校的专任教师完成;企业导师承担专项技能与实训教学,主要体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指导,与校外实践基地、工作场所的现场指导;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双方共建一体化课程,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兼具理论与技术、工作与学习为一体的课程新形态[1]。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以岗位链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确定都基于岗位与技能,教学场景与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甚至是企业工作场所均可。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核心就是培养兼具知识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因此承载着工作过程的实习实训基地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境。为了让学生尽快实现学生向学徒角色的转变,学习场所建设方面,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并存,保障学生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以及专项技能实训训练。
现代学徒制解决的关键的社会问题是毕业即就业,这于校企双方来说是互利共赢的。一方面,学生就业率高,毕业质量高,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声誉和美誉度,不断扩大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在低成本的投入下,在学生时期就已经锁定了员工,提前进行了岗前培训,全方面多维度地掌握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必须催生共同的考核标准。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需要在共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商讨制定“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完善普适性、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体系。
现代学徒制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地位和教育作用,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全维度的协同发展的素质能力。而双创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两种教育都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强调在实践教育和实战演练中,获取知识与技能。
归根结底,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源于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呼唤,而现代学徒制的初衷亦是为了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岗位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存在内在价值的共通性。与学校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完成学徒培养,实现毕业及就业,企业可以大大减少对新近职工的入职培训,缩短熟练工人的培养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双创教育在学徒培养中可以借助企业充足的市场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提高精准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应该是在政府扶持、行业引领、学校参与、企业主导下四方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特别强调各个参与方,结合其政策优势、行业分布、企业资源以及教育环境等对学生培养的作用;而双创教育中更少不了融合学校、市场和社会三主体,在政策倾斜、金融机构扶持以及企业资金注入等方面予以支持。
传统的班级授课机制下,授课模式以满堂灌的教师主动输出、学生被动输入为主,而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以双重身份,知识与技能并修,理论与实践共学,不再是被动的主体,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实践。从事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就像一位真正的职工一样,融入到工作环境的计划、组织、管理、实施中,不仅在实践中巩固了理论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而这种内生性的兴趣与探索,正是创新创业意识的源泉。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应该是在校企双元的通力合作下,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写入学徒制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有利于明确学生培养规格,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课程体系的搭建奠定基础,将创业教育依托于理论+实践“双模块”、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双平台”[2]。
“双模块”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理论教育阶段与实践教学阶段。理论教育应该邀请学院内外具备创新创业教育资质的专业类教师来承担授课任务,例如就业创业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在大学一年级以讲座、素质必修课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开展理论教育;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创业比赛等,让学生掌握商业计划书、路演等实操内容。
双平台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课平台,作为必修课,要求全员参与,鼓励全体辅导员等考取相应证书,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思想;在专业课平台中,将创新创业理念、案例等与专业课相结合,在专业课学习中不断提升创业意识,锻炼创业思维。
现代学徒制培训体制下,学生是双重身份,学习环境双重地点,学习内容是理实一体,因此“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这一特点,才能顺利开展[3]。因此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技能掌握与实践锻炼等教育要素进行梳理与拆分,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寻找契合点将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嵌入,探寻合理的授课平台和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纳入学院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进行指导监管,并配备专业的师资。具备相应资格证书或者指导过创新创业项目的优秀指导教师方可进行课程的讲授,从而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方面奠定基础。
另外,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融入到专任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中。例如翻转课堂、组间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技能创新,提升学生实践水平与创新水平。
在学生实训教学或者跟岗定岗实习中,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等各个创业项目等注入工作过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创客空间,通过搜集创客创新创意,在学徒企业的扶持下,进行创新研发生产线、创业实践新产品,甚至是创办新企业等,从而真正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水平[4]。在学徒环境下,学生将技术技能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更能够从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技术,在学徒培养中逐步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
依托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优势,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创业运营环境,例如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创客项目组、创业名师工作室,建立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全校师生提供创新创业环境;依靠社会、行业协会力量,引项目入校园,引资金入项目,引人才运作项目等;学校甚至可以行业协会等协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靠行业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练习项目或者工作岗位,让学徒零距离接触创业企业的初创、成长、发展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哪位教师一人之事,学院层面,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重点工作,打造学院“以点带面”的双创教育局面。
学院建立专门机构专项负责双创教育工作。例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或者专项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研发制定双创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模拟实训等,负责组织各级各类创新项目的申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登记与指导等工作;对外联系行业协会、社会各方力量等,聘请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引入项目与资金,实现“点”的辐射作用[5]。
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等,服从大学生双创中心的各项工作部署,在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帮助下,成立专门的校内外合作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以“散点分布”的形式,基于引进项目,多专业、多地点开展创新意识培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在双创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催生“面面俱到”的创新创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