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啸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 747000)
合唱(chorus)是由众人演唱多声部音乐作品的音乐艺术之一,具有参与人数多、参与面广、普及性较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等艺术形式特征。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使其成为贴近人民群众、适于大众参与、深受大众喜爱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普及艺术教育与实施美育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合唱艺术的核心是“和谐”与“共性”,即各声部音准、节奏、音色等各方面音乐要素的高度谐和统一,淡化“我”的个体意识,注重“我们”的集体意识。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基石,长期民族政策和工作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合唱艺术的核心要求“和谐”“共性”与中华文明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在加强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进程中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其显著特征是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多民族青年人才汇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和思想高地,同时各民族青年大学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在合唱艺术“和谐”与“共性”及淡化“自我”、注重“我们”的核心理念下,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利用每一个合唱队员及各声部彼此之间的相互倾听、谐和统一来创造美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力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逐步构建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目标,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大力弘扬“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中华美育精神,将其融入贯穿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各阶段、全过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合唱艺术以其丰富的和声色彩、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人声魅力、兼具参与面广、参与门槛相对于其他音乐艺术较低等特点,使其在高校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美育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合唱因其众多的艺术形式优势,不仅是高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美育教育、实施文化传承创新普遍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创建高校文化品牌、对外形象宣传的特色窗口和名片之一。许多综合类大学通过建立合唱团,长期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的训练和演出、比赛等艺术活动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合唱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极大促进我国合唱艺术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所在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记录着党史、国史,承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宏阔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抗日战争时期,合唱艺术承载起唤醒民族意识、鼓舞民族斗志、宣传抗战思想的历史使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后迅速唱响全国,成为鼓舞、促醒全民族团结抗日的精神号角,“吼”出了抗日战争的时代最强音。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教育的典范。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一系列红色经典合唱音乐作品的排练、演唱和展演等活动,使学生浸润式在红色经典文化中了解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各民族风格音乐作品
民族高校具有多民族青年人才汇集、少数民族占比高等特征,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沃土;是发掘、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平台。以合唱艺术形式结合各民族音乐风格素材进行创作或者改编合唱音乐作品,发挥合唱艺术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高校文化传承、社会服务职能相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同时,各民族音乐风格素材也极大丰富着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合唱音乐作品的创作空间。
3.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音乐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加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合唱艺术作品的改编、创作。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自觉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用心用情用功展示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的现实题材作品。
4.本地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充分利用民族高校地处民族地区地理文化优势,积极挖掘、创作和改编以本地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的合唱音乐作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甘南藏族民歌(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充沛,是创作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不可多得的音乐素材。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鲜有走出本地区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的机会,充分利用合唱艺术受众广、易传播等形式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发展和传承本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1.舞台实践课程思政
合唱艺术因其参与度高、受众面广、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艺术表现力强、极具感染力和共鸣等艺术特征,是开展舞台实践课程思政更为直接有效且深刻的方式之一。好的思政教育应当是浸润式的,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红色经典合唱音乐作品舞台实践活动的过程,了解和感受作品的精神内涵,自然而然地成为红色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2.开展美育通识课程
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将美育贯穿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面向全体开设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及美育通识课程体系,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合唱艺术以其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结合深而广的文学内容,相较其他艺术形式易于触动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美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合唱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集体与小组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在具备一定课时合唱与指挥基础知识学习、集体排练经验、满足声部平衡等条件下自行组织分小组,选择形式多样且难度适宜的作品进行排练,以录制视频和舞台实践音乐会等多种实践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价值体现、成就感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4.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合唱教学与实践中,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从课堂组织、授课语言、指挥技术技巧等细节与整体感受中获取直接经验,实现“教”与“学”的思维模式转换。积极引导学生互评,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发现问题,勇于表述自我观点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翻转课堂、思维互换,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授课、排练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反观学生思维模式对教学方式方法适时做出调整和完善,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教学能力。
5.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式
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理念,有机整合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和推进以美育为中心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美育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统意义上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淡化,多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知识可以有效解决许多学科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培养大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下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研究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及能力,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
6.合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
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5G技术的应用、慕课教育的推进、网络直播广泛深入生活、视频技术不断进步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疫情时期线上教育经验不断完善,使线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改革基础、为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和途径。
音乐艺术学科教学,舞台实践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和舞台艺术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舞台实践是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检验方式,同时作用于补充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
1.面向人人,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地域、民族文化等特点和优势,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学校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营造格调高雅、富于美感、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温润塑造美好心灵。在丰富多彩的高校文化艺术活动中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深化美育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合理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自媒体分享和展示录制的演唱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舞台综合表现能力,提升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优秀合唱艺术活动,普及高雅合唱艺术,全面提升大众审美素养。
3.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文化服务职能,在双减背景下高校相关部门牵头积极同本地区中小学沟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鼓励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实习期积极帮助各中小学组建合唱团,开设艺术类兴趣活动课程,辅导和提升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素养,丰富课后服务项目;鼓励专业学生进社区合唱团等群众文化团体进行专业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普及和提高地方文化艺术活动大众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互助共赢。
4.积极组织和推进高校学生合唱团及教师合唱团建设发展工作,加强非专业普通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普及校园高雅艺术,使美育教育浸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打造学校对外宣传的有效平台和窗口。
5.完善“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以赛促学,通过参加艺术水准较高的合唱比赛、合唱艺术展演、交流活动,提升合唱团的集体荣誉感、成就感以及合唱团员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大家更加热爱合唱、享受音乐、在音乐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是贝多芬对合唱艺术的凝练概括。合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极具表现力、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在我国蓬勃发展,各类合唱艺术活动空前活跃,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喜人成绩。展望未来,我国合唱艺术也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迎来巨大发展和进步的空间。继续繁荣合唱艺术,将其推进到新的发展高度和水平,应全面贯彻践行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贯穿中华美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普及艺术教育,夯实国民艺术基础教育,强化美育教育,使民众真正热爱艺术、享受艺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