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艳萍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经济责任审计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越来越慢、涨幅大幅度降低,按照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难以缓解。再加上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参差不齐,已经很难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日趋艰难。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出发,分析其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办学条件较差。在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带着孩子到城市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少。再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很难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教育资源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一些学校的教学楼破败不堪,到了阴雨天气甚至会漏雨,还有一些学校只有粉笔黑板,根本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阻碍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农村地区辍学现象频发。即便九年义务教育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地区家长的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孩子上学没有多大的用处,所以常常造成自己的孩子辍学,早早出门务工。最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基础教育资源等,农村地区都不如城镇,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孩子对学习兴致不高[1]。
这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的多个方面。例如,农村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象的单一和方法的落后。农村进行教学时所面向的对象往往都是希望能够通过知识这条路走出农村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即便是学得非常好也很少有可能回来为农村建设做贡献。而教学方式上更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直接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指导,并不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多种科学方式[2]。
国家为了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近些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但并没有改变根本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也较保守。农村地区的剩余人口大多是老年人、幼儿,中青年群体为了提高收入水平,会主动到大城市打拼生活,所以能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非常少。而老年人思想观念保守,仍然处在传统农耕的模式,很难形成现代化农业思维,这就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来阻碍[3]。
首先,与城市一样,当前农村的教育目标仍然停留在升学率上,因此,农村的教育目标较为单一。而这种教育目标单一的主要危害就是直接导致农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内心深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学习,以后才能在大城市扎根的片面思想。其次,农村教育没有有效地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也就是说,在农村教育过程中,老师从小就给学生灌输:学习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这样长大以后你才能够去到大城市生活。并没有告诉学生建设家乡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通过学习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学生无论自身最后多优秀,都不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最后,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教育资源比起来有很大的现实差距。因此,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想尽办法去城市工作,而家长也是不辞辛苦地把孩子送到城市去学习。虽然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当前农村的教育资源逐渐开始满足教学需要,但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当前农村的教育环境较差、教育资源匮乏,不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4]。
农村地区仍然采取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或仍然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把升学率作为主要的衡量目标,把跳出农门作为唯一出路或最主要的出路,而忽视教育目标的多样化,忽视职业技能的学习。农村教育没有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有机结合,教师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城镇生活的优越性,却忽视向学生客观地分析、介绍中国乡村建设现状和前景。除了主观性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单一性,我国农村教育确实仍然还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具有较大的现实差距,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同样向往城市的工作机会,使得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无法得到提升[5]。
在农村地区,制约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偏低导致投资积极性不足。此外,许多农村地区有根深蒂固的旧传统和观念,这也会影响农民个人投资的积极性。
1.增加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
在探讨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时,要坚持一个原则,政府要在投资的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够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模式,才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所以要从国家政策这方面入手给予支持,地方政府也要积极配合。此外,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为农村地区提供配套的基础教育设施,从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改变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6]。
2.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建立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农村需要的新型教育制度。因为在教育理论进步和优化的同时,农村的实际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趋向多样化,因此,农村教育本身也应当按照人们的学习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并在此过程中对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正和替换,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教学需求。总之,针对农村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问题,应从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多元化职业教育的推广,这实际上也是加强农村重点教育的有效方式。
3.制定完善的农村教育发展计划
具体来说,可以进行农村成人教育,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短期培训班,还可以针对某个比较具备技术含量的专业来进行长期培训,除此之外,还有中老年的识字班和青年技术培训班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农村教育的普及率。由于多种原因,现在的农村青年往往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同时对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也掌握得不好,这就使得这样一个大基数的人群处在农村但是又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不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对青年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这样农民才愿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投资。
要提升农民的素质,需要从教育出发,但是基于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还需要对农民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首先,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让这些剩余劳动力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丰富教学内容,不将学习内容局限于种植、养殖等,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开设其他科目的知识,让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其次,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扶持措施。可以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增加助学贷款等多种助学项目。助学贷款可以减轻农民当前的资金压力,让他们带着小压力学习,有更多学习的动力,这样农民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但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了留住人才,推动农村地区人才的发展,需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城乡间的人才流动速度,针对农村居民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比如,针对农村地区的福利待遇差、生活条件不好,需要政府提出相应的政策,提高农村教育者的福利待遇。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教育者。也可以推出相应的政策,吸引高校的毕业生主动到农村任教一段时间,这样也能缓解农村地区的教育压力,为农村地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
首先,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从法律、政策等多种方面维护每一位农民的合法权益,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农民才能放心种地,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其次,则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他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便会去考虑提升自己,进而投资自己或者子女。
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低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是直接的原因。因此,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问题的本质上做起,也就是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首先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变以往因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界限,导致的一些不平等问题。其次建立起完备的劳动力保障制度,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享受同等的待遇。最后要加快对相关方面的措施和制度完善,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机制来。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优化农村知识结构也是一种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方式。如果农民的个人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较高,那么他们在接收、获取信息时会更加便利,也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高效利用信息资源,可以降低生产生存成本。所以,优化农村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农民拥有适应市场、预测市场的能力,在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调整种植供应的农产品,完成农产品的产、供、销等多项工作。这样既能增加农民自己的收入,又能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都出现了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农产品价格跌落谷底、农产品滞销,农民发展举步维艰,多是因为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低,农民不了解当前的农业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风向。农产品的合理选择、合理生产、有效销售等多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的支持。
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主要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到目前为止,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低下,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和投资回报。要站在以农民平等发展和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城乡统筹思路的施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方式来实现:首先,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之间最为深刻的不平等问题;其次,建立劳动保障制度,使得全部居民都享受到完全平等的国民待遇;最后,要完善相关方面的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够建立起一套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和机制来。事实上,改变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和办法、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流动成本以及加强农民合理权益的保障,都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方式。
通过引入企业扶持农村人力资本提高,是一个比较有优势的方案。企业还可以从扶持农村人力资本提高中获得收益,即政府可以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出资办学校、办培训班等。一方面,减免了企业的税收,促进社会资本用于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更了解农村、农民,更愿意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此外,企业投资于农村人力资本可以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还可以帮助农民自己创业,通过各种技能教育、生活教育等带领农村人口走向“共同富裕”。这需要政府引入企业扶持农村人力资本提高,以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具体为:一是给予出资企业补贴、税收。例如,通过补贴的方式提高企业进入农村教育的积极性。补贴的金额应该允许企业用于农村投资建厂、培训农民等,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雇佣农村人口研发创新、管理企业等,这样能鼓励企业扶持农村人力资本提高,不会因扶持成本过高而放弃;目前企业家个人所得税较高、企业所得税较高。特别是所得税,其为累进税率,如果企业愿意投资于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就应该减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这样为企业与企业家节约更多资金用于投资于农村教育,进而提高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多鼓励农村出身的企业家。乡政府、县政府应该建立农村企业家联盟,专门举办联欢会、考察会等,以帮助企业家了解家乡情况、了解农村人口的教育情况,进而有利于其出资教育、培训农村人口。同时,要求每月向企业家宣传家乡情况。要求乡镇政府及时向企业家通传农业收入、工业收入情况,以及当前农业发展、生产存在的障碍,进而提高企业家对农村发展的问题认识,并给他们提供更多提高教育水平的途径,帮助农村致富的途径。三是通过企业投资教育,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可以由企业家出资,引入大学教育团队,让大学教师进入农村参与农村人口教育,这样能够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起到了连接作用,一方面帮助政府节省了资助大学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即可以要求大学在农民毕业证上冠名企业的名称等。
就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要想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就必须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在这过程中,要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加强教育这方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拥有更多专业人才的支持。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能力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文章详细分析了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