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晔 沈军 李锐 郑永和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人才更是国际竞争的关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学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主战场,需要肩负起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小初高阶段学校仍然存在教学模式雷同、育人方式单一、课程同质化、连贯性弱的问题,建设科技特色学校已成为推动学校建设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1]。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核心要素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
科技特色学校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生产力升级和人才素养提升趋势下的必然结果。1958 年,美国率先颁布《国防教育法》,突出数学、科学、外语学科建设,强调学术性和知识结构,科技特色学校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一批在自主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各有创新的“科技特色高中”,而STEM 教育至今仍是美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教育改革方向之一[2]。2002 年,日本启动“SSH”(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 超级科学高中)项目,由国家定向为科技学校提供研究和发展经费,支持创新科技教育教学,完善设备供给,各科技学校在文部科学省的支持下,常态化组织科技学术讲座、科学实验和高校先修课程。截至2021 年,日本已建成218所科技学校,当年覆盖学生人数达14 万人[3]。2019 年,德国推出“MINT 行动计划”(MINT指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技术),遴选具有科技文化特长的种子学校,邀请300 余所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为学校建设提供科技资源,形成了家、校、社协同的MINT 体系。
综合以上各国经验,科技学校的建设模式包括以科技后备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选拔型科技学校、以推动国家教育改革为目标的普适型科技学校,以及以深化学校特色为出发点的科技学校[4]。根据我国国情,科技特色学校要在教育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兼顾科技人才的差异化发展,以鼓励多样化办学的政策为契机,深入挖掘学校自身教育理念和文化积淀,明确发展的特色目标,逐步构建出科技特色学校的建设体系。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要素
从内涵看,科技特色学校旨在创设一个支持环境,能让多方主体参与到以科技教育为情境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生成创造性的教研共同体、教学机制和学校形态,培养具有较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群体。科技特色学校的理念目标、体制机制、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特色课程建设五项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型系统。科技特色理念是学校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特色课程的建设方向,贯穿教育工作始终;体制机制建设,既包含顶层规划、组织架构,也包含特色校运行的基础资源,是实现特色校建设目标的必要保障;科技特色学校学生培养方式遵循目标引导,尊重人才差异,强调贯通式培养,以确保学生获得符合期望的科技素养和能力;学校丰富的特色课程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相互协同,成为了学生培养最重要的两项支撑。
国防科技特色学校体系设计
作为科技特色学校的一种类型,国防科技特色学校能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八一学校为例,旨在探讨科技特色学校的建设经验。
八一学校特色体系建设的理念与目标
北京市八一学校始建于1947 年,至今已发展为集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于一体的教育集团,其办学理念是“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办学特色是“军魂铸人、学科育人、生态立人”。八一学校科技教育资源丰富,长期推动科技实验班、小卫星课程、STEAM 课程、科技竞赛、翱翔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学校拥有大批优秀的学科教师,科技教师队伍层级丰富,可以为不同学段科技教学提供支持。同时,八一学校是由聶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子弟学校,拥有极其丰厚的军事文化底蕴,这为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 年底,八一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合作,基于学校实际,深入研判,提出了建设一流国防科技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国防科技特色建设能够传承学校红色历史积淀,整合军事国防、航空航天、生物环境等前沿科技领域资源,向师生普及国防知识,提高国防观念和能力,促进有志于国防科技学生的专业发展,培养未来国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这是系统运用国防科技资源开展中小学特色建设的新形态,也是军民融合新途径的有效尝试。
八一学校特色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
八一学校研究先行,统筹布局国防科技特色学校体系设计,以“科技教育助力强国梦和强军梦”为理念引导,以关键要素为抓手开展顶层设计,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国防科技特色校体系。首先,创新体制机制先行,特色学校建设需要良好的新型组织架构[5]。八一学校基于服务型管理理念,构建了多个特色组织,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师生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其次,学校以科技创新人才模型为研究切入口,建立了基于标准的学生遴选和培养路径,并在各组织协调下,不断扩充校内外资源供给,打造符合学生成才所需的长周期、多层次特色课程体系,让国防科技落实到日常学科和非学科教育中。同时,学校为教师构建了科学素养教学胜任力模型,并逐步发展出一支匹配多层次特色教学需求的科技教师队伍。这些关键要素紧密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了理念牵引、机制支撑、“师生课”三元共建的国防科技特色学校建设体系。
国防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路径
八一学校围绕核心要素规划4 项工作,推动了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实践路径的突破重点。
创新面向多元主体的服务型体制机制
国防科技特色学校建设是系统性的创新,不仅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社会等多元主体,还关系到管理、教研、培养、评价等多方面工作,八一学校体制机制建设涉及如下重点工作。
一是组建包括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研究支持团队在内的特色组织架构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顶层决策和任务安排;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和教师组成,负责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教研、校内外交流、建设效果评估等各项具体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协调组织,围绕特色学校发展构建智库;研究支持团队由智库专家组成,负责国防科技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教育研究工作。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服务多元主体 八一学校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协调多方资源供给,满足师生诉求,充分释放师生的科技创造潜力与活力。面向教师,学校与高校研究院、北京市科教院共同组建了“教育研究者—市(区)教研员—一线教师”高端教研共同体,形成周期固定、主题聚焦、合作提升的跨学科教研机制。面向学生,学校以专家委员会为纽带,实现内、中、外三层的协同育人机制,“内部协同”主要实现学校体系内的学段协同和跨学科协同;“中部整合”主要借助专家委员会和研究团队整合国防科技资源,将校外国防科技力量引进纳入学校基础教育体系;“外部扩展”主要是紧密结合国家、政府的人才培养需求向外延伸,辐射推广八一特色育人模式。“三层协同”机制能够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达成多元协同育人的动态平衡。
三是构建“教- 学- 研- 评- 管”一体化体系的数据平台 用以支持国防科技特色课堂互动、教师教研、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场景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综合评估学生参与国防科技学习的态度、兴趣和任务完成情况;鼓励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开发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充分考虑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占比,纳入教师考核和晋升评价。
创新人才发展模型,打造贯通式人才培养路径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是为具有科学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与之相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发展路径。因此,构建人才遴选标准和方式、健全人才培养方案是重点工作内容。
首先,八一学校委托专家委员会开展创新科技人才标准研究,研究团队基于人才发展和评价视角,构建了包含动机系统、自我信念系统、人格倾向系统、支持系统和潜能系统的国防科技特色创新人才理论模型,并在理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出数字化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动态测评,遴选学生参与国防科技特色课程学习。
其次,八一学校围绕十二年一贯制的一体化培养理念,明确初高中衔接制度,探索联盟高校、国防高校对高中学生的联合培养及自主招生机制,确保国防科技创新人才拥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创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整合家庭、学校、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相关资源形成合力,实施家、校、社分学段的培养模式。在3—9 年级,打造良好的家校氛围,培养学生对国防科技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形成从事国防科技事业的职业目标;10—12 年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社协同育人项目,通过课题研究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科技学习,并通过科技竞赛、课题答辩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學习成果。
建设长周期、多层次课程体系,落实国防科技特色
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于课程建设,没有特色课程的支撑,学校的特色将无法向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迈进[6]。八一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具有一体化衔接的动态特征,特色课程与育人模式相匹配,既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基础学习需要,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长期专业发展,其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如下。
八一学校结合人才发展模型,构建了“国防精神”“国防科技探究”与“国防工程实践”的目标框架。“国防精神”涉及政治素养、纪律意识、崇军尚武的个人志趣及钻研合作精神;“国防科技探究”包括实践与动手、国防装备认知、军事思想理解等方法;“国防工程实践”则包含工程问题分析、现代工具使用及创新设计制作等能力。
基于课程目标框架,学校明确了“基础、核心、通识”三类国防科技知识与“情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方式。知识体系包含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语言类、光学类、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和力学类、思政类、军理类等多维内容;“情景应用”则是以航空航天科技、船舶与海洋工程、兵器与电子科技、核科学为大类的国防重点科技领域。学校通过精选课程内容与情景素材融合,开发出适宜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体系化课程,同时重点推广国防精神的科技故事,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基础性与迁移性,强化科技探究与实践活动,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构建科学素养教学胜任力模型,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
教师既是课堂授课的主体,也是课程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八一学校以建设教师科学素养教学胜任力为核心工作,展开相关工作。
学校开展“教师科学素养能力模型”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教师专业知识和信念”“专业实践和素养”“专业发展和成长”和“价值规范和师德”的四维科学素养模型,并结合教师实际,设计了分类、分层、分岗的立体式发展方案,用以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以立体式发展方案为基础,设计面向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升课程,培训形式包括主题式讲座和分组专题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式教学、创客教育、计算思维、跨学科与实验教学设计策略及教育评价理论,通过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升,进一步营造科学文化氛围,厚植国防科技土壤。
学校着力提升科技教师专业素养,邀请高校研究机构为科技教师开展专业能力培训,重点提升其项目式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通过高端教研共同体的多元供给,着力提升教师在国防科技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等合作交流能力。通过长期开展教学胜任力诊断和提升实践,实现教师从参与、融合到共赢的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教师骨干群体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永和,王晶莹,李西营,等.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7):8.
[2] 杨明全,岳鑫,李彦博.美国科技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J].人民教育,2023(10):34-37.
[3] 金京泽.未来科学家的摇篮:日本SSH 项目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1):118-128.
[4] 郑永和,余舒雯,杨宣洋,等.科技高中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基于CNKI 数据库的研究评述[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4):1-8.
[5] 李秀菊.加强科技特色学校建设,促进科学教育水平快速提升[J].中国科技教育,2022(05):10-12.
[6] 徐士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0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