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向东流(纪实)

2023-02-21 03:20石丽萍
当代小说 2023年1期
关键词:浮桥大胜黄河水

石丽萍

1

2018年3月30日下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邀请济南市部分企业家代表参观先行区总体规划展,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山东省汇盛天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桂英在被邀之列。

作为一名环保企业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于桂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环保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如何对农业、工业废弃物进行合理化利用,做好水资源保护,是她和她的团队为之努力了十几年的事业。

于桂英在座談会上提出,先行区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环保课题,入驻企业要严控工业废水污染,在整体规划上也应提前布局污水处理厂等相关基础设施。积极利用黄河资源为区域发展助力,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护好黄河不受污染,真正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先行区内有黄河、齐河、小清河、徒骇河等水域支流,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先行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那次座谈会上,于桂英一再强调和呼吁,黄河水质的净化对先行区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处理好饮用水、工业水、黄河水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业内人士,于桂英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的议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2

2022年4月2日,服役了21年的济南东郊黄河浮桥完成了它的使命。

早上,天刚蒙蒙亮,桥两岸便聚集了很多的人,来自河务局等多部门的工作人员陆续到达了岸边。正在试图通过浮桥抵达对岸的车辆和行人,都被竖起的通告牌和工作人员挡在了警戒线以外。这座为昔日黄河南北交通做出巨大贡献的桥梁此刻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它见证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过往岁月,也见证了黄河两岸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

被黄河水侵蚀的桥墩和斑驳的围栏也同样目睹了两岸二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它们此刻虽无声却饱含力量,沉默的同时又蓄满激情。此刻,只有浮桥下的黄河水依旧自西向东、亘古不变地流淌着。

黄河浮桥是由一条条相互连接的钢制浮舟组成的,此刻,这些浮舟正随着黄河水的涨跌而不停地上下摆动。上午9点钟,第一条浮舟被拆卸了下来。而后,大型挖掘机进场,利用钢缆把浮桥从中间连接处向两边牵拉,随着浮舟的一一拆除,滔滔黄河水从腾出的河床间迅速流过,好像一位老人终于释放出了积压多年的心绪和负担,让人替他感到通体舒畅。

浮舟断面上铆接的一个个节点很像是人身体上的穴位,压抑了多年,沉寂了多年,终于与时间达成和解,不再纠结疼痛带给自己的无奈,而是推开岁月的羁绊,享受当下的释然。被拆卸掉的浮舟在河水中漂荡,随着水势和风向静静地流向远处,等待着工作人员的回收处理。

2001年建成的黄河浮桥,这么多年来,给两岸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交通便利。从双脚到自行车,从地排车到四轮轿车,这座浮桥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岁月的穿梭变迁。时代的车轮飞速向前,而浮桥已经陈旧老化,更换、迭代是一种必然。

3

夕阳在远处的树林间下沉,当它挂在一丛最矮的树梢上时,所有的浮舟已经从北向南被拆卸完毕,昔日的黄河浮桥被分解成一条条窄小的浮舟漂在河床上。站在北岸,放眼望去,视野里一片空旷,这让南北两岸的居民似乎还有些不太适应,感到心里空落落的。

21年前黄河浮桥刚刚建成时的兴奋和激动之情似乎还未完全散尽,而此时此刻某些失落和怅然已然贮存于心底。夕阳已经彻底与大地交融,工作人员和各种作业车辆相继离开,空气中的喧闹渐渐止息,滩涂上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也被不断上涨的黄河水逐渐填满。滩涂后面是一片寂静的丛林,它目睹了一整天的喧嚣,自己却一言不发。沿着它所凝视的方向延伸三公里远,崭新的济南凤凰黄河大桥已然矗立在黄河之上。

每逢周末,于桂英都会到黄河岸边走一走,她担心黄河的水质会出现问题,担心先行区入驻企业会给黄河带来负担,直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出台,她才终于放下心来。水源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的生命之源,她把它看得很重,她把家门口的黄河看得很重,她知道,这些都关系到先行区将来的发展和先行区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黄河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水脉,它一路从高山流向大海,它奔腾不息,每流经一处,都会留下令人回味无尽、悠远绵长的黄河故事。

当然,它也一定不会辜负两岸的人民。

4

炉膛里正在熊熊燃烧,可能是因为加入了松脂的缘故,炉灶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炉灶是用砖头和黄土砌成的,灶上安放着一个平底锅,直径一米有余,平锅上摞着五层笼屉,热腾腾的蒸汽从锅盖缝隙不断蹿出来,渐渐笼罩了整个院子。

岁末年初,黄河以北济南先行区的许多村子里村民都在忙碌,大家在忙着告别,忙着感慨,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即将要派上更大的用场,很快就要离开故土,村子里的人难免有些伤感,难免有诸多眷恋和不舍,但他们内心很清楚,暂时的告别是为了将来更美好的重聚,在小家与大家的取舍上,新时代的农民有着很高的觉悟。

王大胜是崔寨的一名普通村民,搬离前,他要做最后一件事,一件他认为很重要的事。

儿子坐在马扎上劈柴,劈完一摞就把它们抱到炉灶旁,渐渐地,炉灶旁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丘似的柴堆。王大胜示意他,不用再劈柴了,现在只要注意观察炉灶里的火势就行了,炉膛里的柴火快燃尽时,要记得往里添柴,不能让火势弱下来。

临近中午,院子里挤满了人,基本上都是这一家的亲戚。他们都是奔着同一件事情来的,每个人都穿戴得整整齐齐,打扮得干净利落。年轻的外甥胸前挂着相机,他要在搬离老家之前拍几张照片,把爷爷奶奶,以及曾爷爷曾奶奶住过的宅子和这里的一砖一瓦用一种永久性的方式保留下来。

这个院子里已生活了四代人,每逢有人结婚就会翻新一次,到王大胜这一代,已翻修过三次,不过,不会再有下一次了。黄河以北先行区的所有村民都要离开自己现在居住的村子,等待他们入住的是拔地而起的座座新楼,它们的名字叫安置房。

蒸汽弥漫了整个院子,笼屉里的食物已熟了七八成,离最后的出锅时间越来越近。

亲戚们在院子里拍照,大人们直溜溜地站成一排,略显呆板,而孩子们则歪头歪脑不看镜头,摆出种种很酷的姿势。年龄的差距让他们在镜头里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表情下面隐藏着各自不同的心情,那是时间写给每个人的信札,今天都呈现在了脸上。

王大胜问儿子蒸笼上蒸汽多长时间了,儿子说开锅后上蒸汽已经25分钟了。他吩咐儿子无需再添柴火,准备打开笼屉。

刚才拍照的大人孩子纷纷聚在照相机前看着他们的合照,有人满意,有人懊恼,有人说还想再补几张。王大胜说,照相的初衷是为了留住院子,留个念想,不是自我欣赏。

说话间他打开锅盖,一个个溜圆松软的白面馒头散发出阵阵粮食原本的香气。他娴熟地把馒头一个一个底朝上摆放在簸箩里,等热气散去,就可以分袋打包了。

他让儿子在大门楼子下面给自己拍了留在这院子里的最后一张照片:他脚踩着青石台阶,头顶门楼,后面是白花花的大馒头。这张照片,王大胜尤其满意。

馒头已褪去了剛出锅时的热气,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袋子,一家一袋逐一打包好。这是在院子里蒸的最后一锅馒头,往常都是到了过年才会这样,这次是因为搬迁,临走前蒸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预示着以后的日子蒸蒸日上。

两天后,王大胜和家人开始收拾东西。大门外的货车已等候多时,车厢里各种编织袋里装着从老屋里拾掇出来的各样东西,有大件,也有不少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件,但越是这些小物件,他越是珍惜,舍不得丢掉,那是老辈人留下来的。

货车驶入大道,身后的村庄逐渐模糊。驶过黄河大桥时,王大胜抬头看了一眼桥头,见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大字:

“对标雄安,学习浦东,黄河战略,济南先行!”

5

济南东郊黄河浮桥已成为历史,济南凤凰黄河大桥正式投入了使用。那是一座用了11.4万吨钢材建起的新型桥梁,长6600米,宽61.7米,双向8车道,最外侧是慢车道,可以骑自行车或者步行通过。在同类桥梁中,济南凤凰黄河大桥的长度、宽度、跨度均堪称世界第一,是世界范围内跨度最大的连续组合钢箱桥梁。它矗立在黄河之上,看着黄河水在自己脚下奔腾流淌。

王大胜把在院子里拍的照片都冲洗了出来,挨家挨户送。外甥告诉他,其实不用花这个工夫,照片存进手机,可以通过微信发送给大家,啥时候想看就能看,舅舅的思想也跟这老院子一样,该拆旧换新了。王大胜不爱听这样的话,他想的是怎样才能用一根类似于纽带的东西把亲人们的心永远连接在一起,只有心连在一起,感情才永远不会淡漠,就像黄河用永无止息的奔流连接起了沿途的46座城市一样。

儿子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他准备报考水利工程专业。王大胜问儿子这个专业学出来之后能做什么,儿子别的没多说,只告诉他,他要学的城市水利或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黄河有关。其他的王大胜不是很明白,但他知道黄河能让生活在先行区里的自己和亲人们成为受益者,他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6

2022年1月18日,济南凤凰黄河大桥正式通车运行。

儿子返校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王大胜带着他踏上了这座崭新的跨黄大桥。走在最外沿的慢车道上,看着机动车道上川流不息的一辆辆私家车,感受着汽车的引擎声和呼啸的风声混合成的那股前所未有的力量,王大胜内心汹涌澎湃,他指着远处塔吊下正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楼房,告诉儿子,那就是他们即将搬进去的新家。

他们从南向北一步步丈量着桥体的长度,他们离新家越来越近。桥下的黄河水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着,一直奔向远处那海纳百川的深蓝之境。夜幕降临,桥体逐渐隐入暮色,桥梁和悬索上的霓虹灯渐次亮了起来,辉映着远处的万家灯火。

大禹治水的佳话还在脑海萦绕,枕着黄河涛声长大的下一代已知道慈乌反哺。如今的黄河,已成为一条安澜的幸福之河,重情重义的泉城人向来懂得如何去爱护黄河、与河共存,这是齐鲁儿女的生存之道,更是华夏子孙的沧桑正道。

猜你喜欢
浮桥大胜黄河水
家乡的那座浮桥
黄河水是胶体吗
两滴黄河水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掉进一个坑
医改需要积小胜为大胜
黄河水院在全国大赛中的风采
黄河水院第四届“黄河论坛”开幕
新年“希望球”
大胜之后找不足——兰州战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