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梅 张方浩 曹彦波 郑川 许瑞杰
地震应急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我国对地震应急体系化的探索始于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从中国地震局设置地震应急相关职能职责,到2000年地震应急纳入地震紧急救援成为防震减灾事业三大工作体系之一,从《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中明确提出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到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后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地震应急在不断强化中央和地方、军地、部门之间抗震救灾统一协调、不断满足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需求在内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进程中,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震应急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依托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决策支撑。2000年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为满足地震应急指挥基本要求建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形成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雏形。在“十五”期间,我国建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确保地震应急决策科学、保障有力奠定了基础。其中率先完成建设的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云南省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信息化试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系列项目推动下得到长足发展,在历年全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行质量考核评比中均名列前茅,成为全国多震省份同类系统的示范典型。
创新发展20年,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以传统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为基础,基于云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较为严苛的救灾环境,积极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持续推进本地化、流程化、智能化探索和应用,基本构建形成集地震灾害超快评估、指挥大厅硬件全流程自动化服务、视频会议互联互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及“空地”地震应急通信保障于一体的云南特色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逐步实现震后从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响应快速、决策科学的“指挥服务”到 “智慧服务”的转型。而随着应急管理部成立,国家、省(区)、地(市)、县(区)四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以及优化指挥调度的新要求,这对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作为云南省地震局后方和现场指挥部获取震后相关应急决策的关键支撑,由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应急指挥场所、应急指挥基础支撑平台、地震应急指挥应用系统和地震应急数据库;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信息支撑服务系统和车载集成平台。自2002年云南省地震局首次建成箱体结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起,便拉开了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20年技术升级、发展改造、融合创新的序幕。
按照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第六部分“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内容,构建第一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完成了包括全国地震系统第一个地下应急指挥大厅、控制室、机房三部分的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图1);完成了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辅助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指挥席位工作平台、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专用服务器、工作站、网络平台、网络存储等部分的应急指挥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建设了一套地震应急快速触发响应软件系统;建设了一套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完成了1辆中型指挥车和1辆越野指挥车配备(图2)。
图1 应总指挥大厅和控制室
图2 中型指挥车和越野指挥车
基于第一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起地震后方应急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应急指挥部联动协同的工作模式雏形。第一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于2007年率先通过中国地震局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工程”,在项目建设、验收、运行方面对全国31个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系统基于基础数据库和现场信息,可迅速判断地震规模、影响范围等,并提出科学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可通过车载集成实现快速响应,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技术水平,有效减少震时混乱。在2008年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了多路信号汇集显示,云南省电视台在指挥大厅进行了现场直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图3)。在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期间,中国地震局主要领导在中型指挥车上部署应急救援工作,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首次进行跨省远程地震应急联动协同,为“云南省地震局赴汶川地震现场工作队”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3 2008 年攀枝花—会理 6.1级地震后方应急现场直播
第二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因地制宜立足云南省震情灾情实际,分两个阶段进行了系统优化。第一个阶段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项目的支持下,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完成包括会议控制单元、会议音频及扩声单元、会议摄像头系统、会议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的指挥中心数字会议系统升级。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配备了1辆“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和1辆移动方舱应急车(图4、图5)。并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任务,实施“西南地震应急对策新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整合构建了一套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并更新形成云南地震应急联动数据库,配置快速出图模板并研发了一套适用于云南本地化应急处置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图4 改造后的应急指挥大厅和控制室
图5 “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和移动方舱应急车
第二个阶段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10项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进行省局互联互通建设。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完成现场工作队出图系统、推送系统、指挥中心及黑龙潭基地视频会议互联互通等建设内容,实现了快速出图、地震应急公共服务和视频会议互联互通(图6)。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配备了1辆会议宣传车和一辆装备保障车,建设了地震现场便携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图7)。
图6 视频会议互联互通
图7 会议宣传车和装备保障车
第二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充分考虑云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较为严苛的救灾环境,实现了地震应急科技保障与地震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了重装与单兵相结合、卫星与地面线路相结合的多元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建立起地震后方应急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应急指挥部联动协同的工作模式。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2012年彝良5.7级地震应急中,实现了省政府应急办公室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视频通话,并首次运用LED屏幕实时滚动展示灾情信息。在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应急中跨网段,首次实现了前方应急通信车与省政府应急办公室的视频直连。通过便携应急设备解决极端环境下“大而全”的现场应急保障系统无法进入灾区的问题,在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应急中,通过“动中通”车载卫星电话和便携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第一时间将极震区灾情传回各级指挥中心,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参考(图8)。
图8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现场卫星通信与信息采集
第三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与时俱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震应急’”,分3个阶段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第一个阶段按照国家“十一五”任务进行“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云南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建设”,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形成一套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应用软件;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配备了1辆前方指挥子系统装备车和3套小型无人机地震灾情获取系统(图9)。同时,云南省地震局为解决地震应急中信息传递速度慢、时效性差、信息汇集无序、管理滞后等问题,自行研发了基于iOS系统的智能手机应急推送软件系统。
图9 小型无人机地震灾情获取系统
第二阶段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项目的支持下,建设云南地震应急互联互通平台,通过地震应急综合数据库、地震应急软件、硬件支撑系统的深度集成融合,纵向上实现国家—省—州(市)—县(区)四级震情会商与视频会议互联互通,横向上实现地震系统—现场指挥部—省政府—成员单位四级互联互通,首次解决了云南省、市、县地震应急信息协同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阶段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信息化试点项目,进行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智慧化”有效联动集成。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微服务架构,建设了云南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信息服务系统;优化完善基于智能手机的云南地震应急推送系统;构建了云南省地震局应急全流程自动化应急信息服务。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基于云技术,采用多信道、多手段、轻度集成的方式,对通信网络保障模式、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同时,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地震灾后应急信息整合及可视化服务研究——基于大数据方法的地震应急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的成果,在省局层面率先研发了地震应急全时程可视化智慧分析系统。
第三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通过优化、集成、融合,对云南地震应急进行了本地化、流程化、智能化的探索,推动了地震后方应急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应急指挥部从协同工作到技术服务的转型。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了分钟级的地震灾害超快评估,并可在震后实现评估结果打印、评估数据分发、指挥大厅硬件开启、门禁鉴权、视频会议呼叫等待等全流程自动化服务。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基本形成“空地”一体的地震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并实现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倾斜摄影等方法进行地震现场震害识别与分析。在2021年漾濞6.4级地震应急工作中,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与中国地震局、省政府总值班室、大理州地震局和大理州11个县市地震部门联通视频会议,同时并入消防专网,与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队和消防单兵联通视频会议,实现横向、纵向及时互联互通,并进行地震应急全时程可视化展示(图10)。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建立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对建筑物结构、墙体、门窗等详细破坏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建筑物震害精细化识别方法进行建筑物震害、结构类型与楼层数识别,有效提高了地震现场震害调查的效率与准确率。
图10 2021 年漾濞6.4级地震后互联互通
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系统,从第一代系统的建立,到第二代、第三代系统的全面发展,20年来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已为云南省内外50余次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应急提供了关键支撑。总体而言,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发展具有以下3个特点。
基于业务发展需求,第一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完成后,形成传统的、全国统一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并具备4种能力:①地震应急指挥能力,可对地震灾害做初步快速评估并为政府开展救灾指挥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显示工具和工作场所;②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可迅速判断地震规模、影响范围、造成损失等并据此提出科学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③地震现场应急技术支持能力,可通过收集与处理现场震情、灾情信息后向后方进行视频图像传输;④地震应急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可实现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现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地震信息的共享交换和数据协调。为满足云南本地化的地震应急需求,推进了第二代、第三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发展,并完成了从简单服务到共享服务再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基于政府决策需求,地震后方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将应急响应时间从最初的10分钟左右缩减到现在的几分钟,将快速评估的时间从最初的15分钟缩减到现在的几分钟,将快速评估产出成果从最初的2个报告丰富到现在的9个报告和37张图,将视频会议系统从最初的3个节点扩大到现在的150余个节点,将云南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信息服务系统、智能手机推送系统从最初的省局独有开放覆盖至全省州市县区地震部门;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将卫星应急通信设备从最初的需人工搬运的箱体结构通过集成形成现在的车载平台和移动便携设备,将现场灾情获取手段从最初的人工报告优化到现在的实时视频回传、无人机影像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等。
抓宏观谋划。一是云南省地震局有1名研究员作为“全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协调组”专家,能够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接地气、察实情,谋定而后动。二是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库的建设优化、升级改造,均是在日常运维和实震检验中发现不足而提前规划进重点工程项目或重点任务,并循序渐进进行申报。如硬件系统视频会议互联互通方面,由点及面,先完成云南省地震局各工作区之间的视频互联,再完成云南省16州市地震部门的视频互联,最后覆盖完成全省129县(区)地震部门的视频互联。
强统筹推进。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建立重点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技术人员分工抓,统筹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高标准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和目标,按期推进建设进度。第一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于2007年率先通过中国地震局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工程”,为后续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表率:2016年在省局层面率先完成省—州(市)—县(区)互联互通平台建设;2020年在省局层面率先完成“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信息化试点项目”;2021年在省局层面率先研发了地震应急全时程可视化智慧分析系统。
抓质量提升。三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中,都应用了当时比较成熟的技术,技术稳定性好、适配周期短、集成融合度高,技术开发后就得到较好的应用推广和实震检验,各级政府部门对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新技术的接纳度和支持力度都较高。依托系统建设成果,2021年“云南地震应急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与应用”项目获云南省地理信息协会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
强运维管理。负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的应急指挥保障部和现场技术部将系统运维内容全部纳入日常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和考核。自2008年设置全国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质量考核以来,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荣获全国单项第一名18次、第二名13次、第三名14次。2013年应急指挥保障部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联合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是获奖的唯一一个内设机构。
1.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的机遇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统筹推进,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迈出坚实步伐,防灾减灾救灾实现融合发展。在应急管理部党委直接领导下,地震灾害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取得重大进展,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强化信息支撑保障。因此,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增进发展动能,继续强化地震应急信息支撑保障,是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2.谱写新时代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防震减灾事业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使命。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防治精细、监测智能、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智慧防震减灾。其中“十四五”时期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服务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全面做好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应对准备。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提出,一是要构建地震应急信息统一服务平台,建设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评估系统,以及全流程灾情信息汇集、快报生成和综合展示平台,实现灾情信息实时获取、汇集、分析、研判、处理及综合展示,提升全省大震巨灾应急服务水平;二是要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信息化水平,规范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因此,保障好新时期地震应急响应,是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发展的指向。
3.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渗透下智能化转型的机遇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可满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灵活多样的通信需求。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我国目前已建成了全球领先的5G网络,5G用户快速发展,流量快速提升。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IPv6流量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发布,IPv6已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契机,基于IPv6+的智能云网,将进一步推进“云网融合”,助推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
随着应急学科理论的变化、业务运行模式的更新、信息技术的变革,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1.“全灾种、大应急”联动协同新需求的挑战
统筹应急指挥调度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迈进“全灾种、大应急”时代,需要不断强化建设、优化指挥调度。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云南需要解决防震减灾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信息服务的范围和形式、时效和质量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地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公共服务以及“全灾种、大应急”联动协同新需求,“防大震、救大灾”能力不足等问题。
2.深化机构改革、增强动能激发活力的挑战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之后以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局深化机构改革以来,国家、省(区)、地(市)、县(区)四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如省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维管理部门有在信息中心的、有在应急服务中心的、有在地震台的。改革浪潮中,“全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协调组”的“领头羊”动能发挥减弱,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寻创新举措、务实际效果,汇聚起融合发展的澎湃动力,是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面临的一大挑战。
3.地震应急指挥技术革命与技术发展良性互动的挑战
近年来云南持续成为全国年度地震危险区数量最多、震级最大、形势最紧迫和潜在灾害风险最大的省份,云南7级地震平静时长突破历史纪录,“十四五”时期更加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对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探索如何做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革新,如何实现技术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运用,新兴技术如何与现有平台集成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地震应急工作等问题,构建形成第四代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波澜壮阔二十年,奋楫破浪创新篇。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历经三代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建设成果和经验,面对当前新发展格局,“云南地震应急人”唯有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才能切实推动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1.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云南地震应急人”应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形势、分析问题、谋划工作,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忠实践行者,切实增强对党忠诚和竭诚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2.切实践行以人为本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最现实的“国之大者”。“云南地震应急人”必须牢牢把握防震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定位,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应急技术保障,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繁荣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添砖加瓦。
3.切实履职担当尽责
以责任为引领,立足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服务震后应急指挥决策的特点和前期稳固发展的优势,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履职尽责。“云南地震应急人”应加强与主管部门、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等的沟通协作,主动谋划、凝练项目,推进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继续“走在前、开新局”。
4.切实贯彻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云南地震应急人”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的思想准备,做实做细应急工作准备,时刻紧盯应急响应、快速评估、视频互联互通、现场实时通信等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前制订震后断水、断电、断网、断路等震后极端情况下的“孤岛”应急预案,把底线思维贯彻始终。
5.切实健全处置机制
通过提升地震应急信息产出时效性和规范性,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常备不懈,落细落实应急准备部署。通过完善重大舆情监测和突发舆情引导机制,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持续开展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地震应急管理人员的地震救援及应急管理水平,打牢基层群体的理论基础和实战能力。
1.方向精准
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发〔2021〕36号)、《“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国减发〔2022〕1号)、《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云南省地震应急预案》(2021年印发)等文件精神为指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围绕大局所在、民心所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以技术更新迭代保障应急信息服务,实现云南地震应急信息服务与时代和形势需要同频共振。
2.内容精细
一是开展多源信息融合下灾情快速获取与评估新技术研究,通过探索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社会源大数据以及修正评估关键技术模型或参数,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精度。二是强化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前后遥感图像解译及智慧分析模型建立和高分、哨兵、夜光等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提供实时的智慧决策和灾区恢复预评估报告。三是研发服务于地震应急全流程、一体化的震害评估智能决策平台,形成区域化的预评估、快速评估、调查评估系列精细化智能决策产品,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全时程可视化,为提升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减轻大震巨灾风险提供科技支撑。
3.手段精细
一是强化“空地”地震应急通信保障及灾情速报,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和灾情信息速报网,提升基层地震部门通信保障能力,从点对点通信到“空地”一体化互联互通;利用卫星网、行业网、互联网,通过高带宽多手段联通前后方指挥部,保障各类信息的传输。二是建立一体化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队伍、装备、车辆的统一管理调度,灾情调查队员通过智能手机、卫星电话进行信息速报,无人机灾害调查组通过影像传输、数据分析重灾区破坏情况,信息汇集处理组综合卫星遥感、航拍影像、现场调查信息,开展灾情信息的汇集共享,并通过多网融合推进与应急部、中国地震局和有关单位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4.成效精确
一是将系列精细化成果应用于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有效提高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服务能力,并通过震例检验不断优化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二是将成果推广应用于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州(市)—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及地震部门,在现有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扩宽服务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渠道,保障安全可靠、动态持续的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最终实现从“指挥服务”到 “智慧服务”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