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的空间布局及对策建议*

2023-02-21 07:38李焱赵艳蕾
智库时代 2023年4期
关键词:惠州深圳海洋

李焱 赵艳蕾

(大连海事大学 深圳研究院)

一、引言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该部分提到要加大力度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能级;谋划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圳缓解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深圳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异常紧缺。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将为深圳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合理的途径。二是有利于深圳改善近海海域环境问题。深圳市近海海域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根据报道,相较于东部近岸海域水质为优的情况,深圳西部近岸海域存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海水水质低于第四类标准。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是影响海域环境至关重要的因素,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海域附近过度的人类活动,从而改善近海海域环境。

二、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深圳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深圳市全市面积达到了近2000平方千米,大亚湾、大鹏湾环绕在深圳东部,珠江口岸位于深圳西侧,香港特区紧邻深圳南边,东莞、惠州两市位于深圳北方并与其接壤。深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并且拥有富饶的海洋资源。紧邻香港特区、拥有大型港口以及位于亚洲大陆南端交通要道是深圳最大的地理优势所在。

改革开放前,深莞惠的大多土地均属于惠阳地区,这段历史关系是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发展的地理基础。深圳作为全国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技术领先,在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过程中必然会起到“龙头”作用。东莞、惠州两市都与深圳接壤,现代发达的交通条件在极大程度上缩小了深莞惠三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为深莞惠都市圈建设以及内嵌于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中的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创造了可行性。三市都临海,在各自境内都拥有航道以及港口,可以根据自身地理区位特性相互补充,逐渐融为一体,使海洋经济合作区从概念变为现实,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推进深莞惠地区海洋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合作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前,深莞惠三市的大多土地均属于惠阳地区,之后出于国家发展布局的原因,才将惠阳地区进行了划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深圳、东莞、惠州三市本就是一家人,而这段历史关系也为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提供了友好的合作基础。深莞惠三市在都市圈建设以及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方面的合作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

表1 深莞惠合作进程的三个阶段

就关于如何推进深莞惠都市圈建设及实现经济一体化设想的问题,三市于2009年2月召开了首次联合会议。至2016年12月份,已经召开了第十次会议,此次会议五市达成了四十七个重点合作事项,此外还签署了《深圳、东莞、惠州、汕尾四市海洋产业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纲要》。至此,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已有初步概念。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愈发重要,以深莞惠经济一体化为依托,建设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也越来越有必要,也就是说海洋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是深莞惠都市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发展基础良好

深圳作为深莞惠合作区中的龙头,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历经40年的改革和发展,深圳不断提升经济规模与自身实力,在海洋经济领域,无论是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深圳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这些优势发展条件都为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珠三角东西两岸的连接点,东莞能够自然地将陆域交通和海域交通链接起来,有着交通便利优势以及海洋资源优势,是建造港口的理想选址地。在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中,完善港口规划与布局,加快经济全面发展,使其优势能够在此充分发挥至关重要。相较于深圳、东莞两市而言,惠州拥有更广阔的陆域和海域面积,其资源禀赋占有一定优势,环境质量也相对较好。此外,作为广东未来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在交通规划、承接产业和功能转移方面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三、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瓶颈分析

(一)统筹协调机构不到位

三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还未能够达到上层统筹的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这就导致三市各自的海洋资源不能够统一调度以发挥最大效用。三市之间还存在盲目竞争涉海项目的问题,无形中增大了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还会伤和气。三市各自的涉海产业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没有形成明确的区位分工体系。三市政府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存在较高的相似度,各自涉海产业的发展定位有重叠现象,可以说三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虽然有一定的侧重点,但是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筹规划,未能做到依照自身特性、利益诉求来发展相应的涉海产业以及分配合理的任务。三市建设海洋经济合作区,需要在整体与个体分工之间进行权衡,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发生弊大于利、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从而制约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例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三市的发展程度各有高低,若不加以统筹安排,只会导致盲目竞争,打击三市建设海洋经济合作区的积极性和信心。更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招商引资方面,甚至还存在“地方利益保护”的现象。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三市所建设的海洋经济合作区是内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所以在制定各自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以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来进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三市之间基础设施水平差异

在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圳在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各市中实力最强。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深莞惠合作区核心城市,深圳应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其他城市提供资金、人才、技术上的支持,打造开放型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在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和美宜居、内涵发展的规划理念下,深圳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加快形成,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以及住房供应、民政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都表明深圳城市建设质量在不断提升。虽然近些年来,深莞惠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历史、国家规划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深莞惠三市之间的基础设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深圳领先,东莞次之,惠州最后。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陆域经济为依托的,而陆域经济水平又与自身基础设施水平息息相关。若深莞惠三市之间的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过大,也会间接导致三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利于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的建设。

(三)涉海生产要素流动难度大

首先,三市在涉海生产要素分配、产业分工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问题,涉海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产业分工不明确,这都会使涉海生产要素流动困难。其次,深莞惠三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存在明显的竞争行为,甚至是恶意竞争行为,这也就进一步加大了涉海生产要素流动的难度。再次,作为海洋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沿海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硬件”,在弱化行政边界效应,构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起着重要作用。

四、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的空间布局

(一)“两带两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布局

深莞惠应继续推动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提升核心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按照“两带两区”展开。

“两带”分别指的是西部海洋经济产业带和东西部海洋经济产业带。“两区”分别指的是建设深莞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和深惠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

1.西部海洋经济带

西部海洋经济带是指以前海、大空港、滨海湾新区为重要节点,打造“前海—大空港—滨海湾新区”海洋经济带,滨海湾新区与大空港地区对接合作,前海合作区与滨海湾新区形成辐射,重点打造海洋产业集群,聚集资源、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东部海洋经济带

以大鹏新区、环大亚湾区为载体,惠州稔平半岛、深圳大鹏半岛为核心,推动大鹏新区与环大亚湾新区滨海旅游业联动发展,加快推出深惠海洋旅游线路,共建滨海旅游通道,开发邮轮旅游和游艇会所、个性海岛游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共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基地,打造环大亚湾区—深圳东部海岸旅游圈。

3.深莞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

建设深莞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打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智能设备产业集群。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该市支柱产业,且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位于深圳大空港地区的海洋新城将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设备制造作为核心产业。东莞滨海湾新区东部与深圳海洋新城相邻,具有极大的地理位置优势,并且滨海湾新区东部地区定位为科技创新产业区。深圳、东莞应积极推进滨海湾新区东部的科技创新产业区与深圳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对接深圳的资源辐射外溢需求。

4.深惠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

建设深惠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直接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相连,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大鹏新区—环大亚湾新区为深圳、惠州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深圳东部的大鹏新区正在打造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区,大鹏新区将以打造海洋生物发展高地和深海科考基地为目标,抓住南方海洋科学城建设契机,大力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惠州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产业持续发展,并成为惠州市优势产业,并且在环大亚湾新区建立了临港产业片区,积极与深圳东进战略进行对接。深惠建立深惠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进行对接,共建海洋科技研发平台,两地的技术及产业优势形成互补,有利于两地产业链及创新技术链的整合与延伸,深惠双方应抓住机遇,为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合作。

(二)“一轴一廊三支点”的海洋科技合作空间布局

深莞惠海洋科技合作应立足于海洋科技战略、海洋科技产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按照“一轴一廊三支点”展开,充分发挥深圳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研发和输出在深圳,承接和生产在东莞、惠州的海洋科技发展格局,高效进行海洋科技的输出与承接,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沿岸海洋经济带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1.“一轴”

“一轴”指的是西岸海洋产业创新轴,即依托深圳蛇口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区、南山创新大道、东莞松山湖科技城等重要科技创新高地,促进区域内科技要素的相对自由流动,围绕三市的特色或优势海洋产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实现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以海洋科技合作带动海洋产业合作。积极推动“海洋+科技+金融+人才”协同发展,高效整合并充分利用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和引进海洋创新人才,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2.“一廊”

“一廊”指的是东部科技创新走廊,即依托国家南方海洋科技城、国际低碳城、惠州仲恺高新区、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协同发展区等,发展三市产—学—研—用—金合作,构建协同创新海洋产业链、延长海洋产业价值链,打造完整的研发—生产的海洋产业链,提高深莞惠三市海洋产业附加值。

3.“三支点”

“三支点”指的是以深圳南山区、龙岗区、大鹏新区为支点,向外辐射,形成海洋产业在深圳研发,东莞、惠州转化生产。

五、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提升优势产业

应加强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为南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南海综合保障基地的建设、为石油勘探活动的专业化服务、建立南海石油开发和海洋工程技术平台、提高我国深海石油开采的能力。

深圳作为世界船运枢纽,深圳港口在2020年实现了2.65亿吨的货物吞吐量,其中集装箱吞吐量有2654.79万标箱。深圳要继续在国际集装箱大港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促进物流由仓储物流向商贸物流、金融物流转型。东莞、惠州在深圳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港口物流供应链,构建起现代化的物流系统。

加快石化集群建设,拓展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推动传统石化产业向新型绿色石化产业的升级演进。加快大亚湾石化区、惠州埃克森美孚、惠州中海惠州、恒力惠州 PTA等,全面推进石化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发展惠州新型材料产业园,发展先进的有机材料、合成材料、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等。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加速太平岭核电一期、加速第二期审批,加速 LNG接收站、丰达电厂、港口海上风电、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培育文旅融合的滨海旅游业。依托海洋特色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圳要通过丰富海洋旅游元素、扩大海洋旅游的高端形态、加强滨海旅游产品的度假、国际会议、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滨海休闲度假、会议旅游、体育赛事、滨海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产品体系。东莞和惠州大力促进滨海旅游业与康养、体育、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等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滨海旅游的网络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以深圳陆域完整、成熟的信息产业链为基础,以“陆海”为核心,建立“海上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快我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依靠骨干企业带动其集群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支持企业与船舶、海洋工程企业共同开展海洋电子产品的研发;重点引入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以及世界著名企业;鼓励海洋电子信息公司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并大力支持举办、参与各类专业展会;培育海洋资讯消费的需要,扩大海洋资讯服务的种类。

加快海洋生物制药工业的发展。根据我国海洋生物工业基础较差的情况,制定了一项支持计划,重点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科研项目和专业技术队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的龙头企业;实施重点突破专项行动,满足卫生、医疗、海洋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需要,提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延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产业链,加快海产品加工业向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拓展升级。强化海洋生物基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科技服务,科技咨询;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渔港,拓宽我国海洋渔业的产业链,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发展高端战略为重点,提高海洋装备工业的水平。依托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友联造船厂(蛇口)、招商重工等海上工程设备技术优势,组建国家海洋工程设备研究中心,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扶持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新加坡、欧美、韩国等海上工程设备大国的交流,引进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和技术,促进技术的消化、再创新;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海洋工程设备公司的区域总部及研发机构,并建立了公司的总部;与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开发深海勘探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展深汕合作区等沿海地区的海洋工程设备生产基地的研究;加强对海洋工程设备的金融支持,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珠江口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联合构建以高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加强海洋技术创新的基础工作。立足深圳海洋产业的重点地区,立足全球,积极整合国内外科研资源,加快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加强与国家部委、国内外海洋大学、研究所的合作,争取国家海洋重大科研项目在深莞惠三地建成,并建立起一批科研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高端装备等领域,要统筹部署,全面部署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优先主题,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海洋技术的研究进展,超前布局能够促进产业更新换代、具有较好研究基础的前沿技术。承担并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实施重点项目、重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深圳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积极跟进国际海洋科技与工业发展趋势,储备一批短期内无法实现商业化但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和技术,为深圳市的海洋工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惠州深圳海洋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