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玲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嘉兴 314300)
某核电厂各系统的设备约有48 000 多套,机组停运大修时开展大规模、集中式的设备维修工作一般超6000 项。这些维修活动以保持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预防性维修工作为主,以及少量需要机组停运窗口实施的缺陷消除维修工作[1]。所有维修活动都必须准备和使用工作文件包。工作文件包是指汇集了完成该维修任务所需要文件的集合,通常包括工作指令单、备品配件领料单、维修规程、质量计划、工前/工后会记录表及其他支持文件,如图纸、手册、焊接工艺卡、经验反馈、风险分析、许可证、应急预案等。工作文件包给工作的执行提供了信息、要求和说明,是承载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的载体。工作文件包准备是维修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控制维修实施中的风险、确保维修中的安全与质量至关重要。
PDCA 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核心思想,最早由美国的Shewhart 首先提出[2],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Edward Deming 进行完善和补充,并在质量管理领域广泛推广。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Plan(计划)、Do(实施/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置/总结)四个阶段[3]。质量管理工作中先要做好计划,再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效果检查后总结不足并采取处置措施,一个循环完成后再重新制定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置而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让质量呈现一种阶梯式螺旋上升的状态。
为提高大修工作文件包的准备质量,从质量保证角度运用PDCA 循环理论进行实践,设置大修工作文件包质保审查环节,质保审查采用抽查方式。
大修工作文件包一般在大修前10 个月开始准备,并在大修前5 个月完成准备。质保审查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工作文件包准备中的系统性和普遍性问题,早发现、早整改,从而促进工作文件包质量提升。因此,基于PDCA 循环理论采取分阶段定期抽查,一般从大修工作文件包准备的1 个月后首次开展,之后每个月或每两个月渐进抽查。
大修工作文件包质保审查前,成立专项小组,明确本次审查的重点范围和重点内容,以及明确抽样的标准和方案。
2.1.1 审查范围的确定
质保审查要有针对性,审查的重点范围应与大修工作文件包的工作对象结合起来。核电厂根据维修活动风险(包括运行、工业安全、辐射防护、质量等)进行了维修分级管理。维修活动风险是指“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性乘以发生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其中,高风险:通常情况下是不可接受的,需要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风险,需要最高级别的缓解措施;中风险:需要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水平;低风险:需要考虑,但通常不需要采取显著的特别的措施;无风险:无需措施。维修活动按照风险的高、中、低、无依次分为4 个级别:M1(关键维修)、M2(重要维修)、M3(一般维修)和M4(简单维修)[4]。因此,质保审查的重点应放在维修分级为M1 和M2 级的大修工作文件包。
设备分级是综合考虑了对核电厂核安全、机组可用率、放射性控制以及风险重要程度等因素后进行识别分类,同时兼顾设备的采购价值以及设备失效后导致的维修、运行成本增加。设备从高到低可分为:关键敏感设备、关键2 级设备、重要设备、一般设备等4 级。关键敏感设备(SPV)是指单个设备故障即可导致电站停堆、停机、降功率、功率大幅度波动的设备。因此,关键敏感设备的大修工作文件包是质保审查的重点,而关键敏感设备且维修分级为M1 和M2 级的是质保审查的重中之重。
2.1.2 审查重点内容的确定
大修工作文件包的质保审查应根据实际情况策划并确定重点,质保审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工作文件包准备人员的资格。
(2)工作文件包审核人的资格(如M1 级由专业工程师审核)。
(3)工作文件包批准人的资格(如M1 级由科长批准)。
(4)质量计划质量控制点选点人的资格(公司统一QC 授权)。
(5)质量计划质量控制点设置合理性。
(6)规程准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7)质量计划准备的完整性和步序内容准确性。
(8)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完整性。
(9)工作来源与准备内容一致性。
(10)工作指令描述准确性。
(11)维修分级准确性。
(12)工业安全、辐射防护、动火证等许可证的办理完整性。
(13)备品备件领料单的完整性。
(14)经验反馈信息完整性。
(15)工前/工后会记录表适用性等。
2.1.3 抽样方案的制定
结合上次抽查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抽样方案,抽样可遵循如下原则:
(1)以本阶段完成的维修分级为M1/M2 的工作文件包为主,可适当抽取M3 工作文件包。
(2)按准备班组/科室分层,再按工作文件清单排列顺序系统抽样。
(3)M1 级关键敏感设备工作文件包全抽。
(4)M1 级非关键敏感设备工作文件包抽查比例为:样本总数≤10 时,抽查比例为50%;10<样本总数≤50 时,抽查比例为40%;50<样本总数≤100 时,抽查比例为30%;样本总数>100时,抽查比例为20%。
(5)M2 级关键敏感设备工作文件包抽查比例不低于50%。
(6)M2 级非关键敏感设备工作文件包抽查比例为:样本总数≤10 时,抽查比例为40%;10<样本总数≤50 时,抽查比例为30%;50<样本总数≤100 时,抽查比例为20%;样本总数>100时,抽查比例为10% 。
抽样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严或放宽。当某准备班组/科室在上一次大修工作文件包质保审查缺陷率超过5%时,则在本次抽样时可加严,加严的比例为标准基础上增加20%。当某准备班组/科室在上一次审查缺陷率为零时,则在本次抽样时可放宽,放宽的比例为标准基础上降低20%。
审查专项组根据大修工作文件包抽样方案,实施统一检查标准的质保审查工作。质保人员逐一对工作文件包的内容进行仔细检查,并记录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审查专项组将检查结果的不符合情况反馈到相应责任部门。责任部门须逐条答复,澄清和确认问题,最终形成问题清单,并对确认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整改和反馈。
审查专项组对问题清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出大修工作文件包准备中存在的软件问题和流程设计缺陷等系统性问题,以及管理程序新要求或重要要求未落实的普遍问题等。通过会议通报、状态报告或质保纠正行动,跟踪落实系统性问题的解决和普遍性问题的举一反三整改。
以某核电厂某次大修的工作文件包质保审查为例,介绍PDCA循环实践情况。
(1)计划(P)阶段。大修工作文件包开始准备1 个月后实施首次质保审查,按照要求制定抽样方案(表1),完成准备的M1 和M2级工作文件包639 个,抽查240 个,总体抽样比例为37.6%。各准备班组的抽样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各准备班组准备的关键敏感设备工作文件包数量不同以及工作文件包总数差异大,符合抽样原则。
表1 第一次抽样方案
(2)执行(D)阶段。抽查240 个工作文件包,发现有52 个存在问题,缺陷率达21.7%。
(3)检查(C)阶段。对52 个问题进行统计,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质量计划、缺少规程和准备人员资格到期等。
(4)处置(A)阶段。针对缺少质量计划问题,调查发现某准备部门未采用工作文件包准备系统的流程,而是采用纸质审批,使得挂接质量计划存在不及时,通过发起质保纠正行动要求整改,最终在工作文件包准备系统统一准备。针对缺少规程问题,调查发现规程正在编制中,正在加紧生效流程。针对准备人员资格到期而工作文件包准备系统未能自动识别的问题,通过提出信息化需求完善系统,使之达到技防效果。工作文件包准备部门对质保审查中提出的所有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对提出的普遍问题进行了举一反三自查改进。
(1)计划(P)阶段。首次质保审查完成1 个月后实施第二次质保审查,按照要求制定抽样方案(表2),完成准备的M1 和M2 级工作文件包354 个,抽查129 个,总体抽样比例为36.4%。
表2 第二次抽样方案
(2)执行(D)阶段。抽查129 个工作文件包,存在问题的有14 个,缺陷率为10.9%。
(3)检查(C)阶段。对14 个问题进行统计发现,问题最突出的是未按要求挂接防异物方案。
(4)处置(A)阶段。针对未挂接防异物方案问题,调查发现是某准备部门不清楚需要挂接的要求,通过发起状态报告要求责任部门对工作文件包准备的管理程序进行培训学习。针对此次发现的问题,各准备部门均进行了整改,并对未按要求挂接防异物方案的问题进行普查改进。
(1)计划(P)阶段。第三次质保审查制定抽样方案见表3,完成准备的M1 和M2 级工作文件包232 个,抽查78 个,总体抽样比例为33.6%。
表3 第三次抽样方案
(2)执行(D)阶段。抽查78 个工作文件包,存在问题的有2个,缺陷率为2.6%。
(3)检查(C)阶段。整理2 个问题,分别是质量计划未选质量控制点和风险分析不完整。
(4)处置(A)阶段。要求各准备部门针对质量计划质量控制点选取情况和风险分析完整性进行普查。结合3 次质保审查情况编制专项监督报告,并对三次检查情况进行描述。经过PDCA 循环,大修工作文件包准备的缺陷率从21.7%降至10.9%,再降到2.6%,最终在打印纸质工作文件包检查时缺陷率为1.8%,说明大修工作文件包质量持续上升,基本达到管理期望。
大修工作文件包的准备质量将直接影响大修维修活动的质量,而大修工作文件包准备时因内外部因素容易出现问题。基于PDCA 循环的大修工作文件包质保审查,能够及时发现准备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促进大修工作文件包的质量持续提升,从而保证大修质量全面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