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普林茨霍恩(1886—1933)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的著作《精神病人的艺术表达》研究了精神病人与其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其心理症状,并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以《精神病人的艺术表达》为例,研究普林茨霍恩理论方法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对他的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将精神病人独具的创造力展现于更多人的视野、将艺术精神分析法推广于精神病人的临床治疗,并且使人们在认识到艺术与精神治疗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发展。
1 精神病人艺术研究的先驱——汉斯·普林茨霍恩
汉斯·普林茨霍恩于1912年至1915年期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研习艺术史学和哲学,当时他的导师马克思·德沃拉克是维也纳大学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普林茨霍恩受其影响,在艺术史学研究方面崭露头角,这也为他后来在艺术精神领域的探索工作奠定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接受了精神学的培训,并担任陆军外科医生的职务,普林茨霍恩开始接触精神学。1919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精神病院做卡尔·威尔曼斯的助手,他当时的工作是帮助威尔曼斯收集精神病患者的艺术作品。直到1922年,在这短短的四年内,他就收集了5000多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作品,这为他研究精神病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契机,他于1922年出版了《精神病人的艺术表达》一书,成为艺术心理治疗的开端之作,对后世当代艺术和心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1]。
2 普林茨霍恩艺术介入精神分析的方法形成
2.1 普林茨霍恩的艺术与精神病研究:克雷佩林的理论对其影响与发展
普林茨霍恩在研究艺术与精神病人心理状态之间的关联性时,受到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埃米尔·克雷佩林的理论的影响。首先,克雷佩林提出了“精神病学分类法”[2],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临床症状的特征进行分类,将精神病分为“躁郁症”“精神分裂”“抑郁症”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对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患者进行观察,并可以针对不同的类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普林茨霍恩受到这一分类方法的影响,在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中,根据其症状与数据,在对患者的心理倾向性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艺术分析治疗。其次,克雷佩林重视对于精神病患者作品的收集[3],他认为这些作品饱含了精神病人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知,揭露了他们的情感状态,蕴含着特殊的创造力与表达力,对了解他们的世界和疾病有着独特的价值,这对普林茨霍恩的影响贯穿了他整个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除此之外,克雷佩林曾提出艺术作品可能反映了精神病患者们的精神状况[4],他认为艺术的表达性能够映射患者的内心世界,这成为将艺术与心理健康相关联的初步探索,普林茨霍恩对艺术的疗愈性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为他的理论形成埋下伏笔。
以图1和图2为例,它们分别是一名面包师傅和一名雇工的作品,他们都有精神分裂症,面包师傅为偏执分裂症,雇工为青少年期的早发分裂症。普林茨霍恩将他们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得出他们的作品具有“异质性”“自我陈述性和表达性”等特征。图1是将图画和文字相结合,呈现出庄严的对称式构图,作品以填充式画法,使画面不留下空白,画面中的圣餐杯、木偶、太阳、基督、钟表等元素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木偶肚子上的心象征着爱,其余的有着宗教的象征。图2这幅作品名为“水的现象”,是患者对水中幻象的描绘,两个领结形的怪物象征着天使,中间一个小矮人,三者构成了一种不可捉摸的关系。其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充满象征性、非传统的元素,以及独特的主题和视角,这些都反映了精神病人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独特解读[5]。
2.2 普林茨霍恩對艺术创作动机与心理需求的分析
普林茨霍恩认为艺术作品中的造型具有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呈现客观现实,也能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创作的过程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承载了超越日常现实的更深层的价值。他在书中提出了进行艺术创作的六个基本动机,分别为“表达的需求和模式化”“游戏的冲动”“装饰的本能”“建立秩序的倾向”“模仿的冲动”以及“对符号意义的需求”[6]。表达需求和模式化意味着创作者试图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可以从每次作品的表达形式的模式化中理解到创作者的情感倾向。游戏冲动代表着人们进行娱乐,渴望从中获得轻松与快乐的需求。装饰本能是人们本能上对于审美的追求。建立秩序的倾向反映了人们想要从现实的混乱中解放出来,建立一种有秩序的可认知的标准。模仿冲动代表着人们渴望模拟现实中某些经验和感受。对符号意义的需求表明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渴望去理解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联系。这六个创作动机,大致概括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这也成为艺术与心理分析的基本框架。
在书中,普林茨霍恩创造性地提出了“秩序倾向”(Ordnungstendenz)和“表征倾向”(Abbildetendenz)这两个概念。秩序倾向指人们倾向对外部世界进行抽象整合,从而找到它们的秩序、规律和结构;表征倾向与秩序倾向相比,则更注重于将概念或想法转化为视觉图像。这两种心理状态推动了病人创作的欲望。如图3,这幅画由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作,呈现出儿童般思维方式的布局,挂着琳琅满目物品的圣诞树、在空中飞起来的人形鸟、各式各样的钟表、城堡一样的房子等都被有序且严谨地排列于画纸上,如同一本图书,这种陈列方式是为了填满画布,这与图4中无序的涂鸦方式相比,呈现出一种严肃的视觉效果。图中的字母是对画面内容的解释,其中“KANZEL”是德文“总理”的意思,并且是一个幽默、非正式的称呼,这表明了创作者致力于被理解,他在与世界失去联系的孤立状态下仍然怀揣着一份希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接纳。这种确信是他创作的动力,尽管他可能正面对负面的态度和无法理解他的人类,但他相信有一天他的作品会被理解并赢得认可。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艺术表达特点与研究分析
在普林茨霍恩收集的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中,75%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创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表现出情感的二元性特征[7],也就是不同人格的情感体验集结于一个人身上,有时与自闭症的症状相交叠,体现出将现实世界贬低,沉浸于更为丰富的幻想世界,混淆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的区别的倾向;患者常常认为自己肩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将自己与上帝、救世主、宇宙创始人等相联系,将虚构的世界引入现实,在孤立、紧张的状态下全神贯注地构建自己的虚幻世界。另外,精神分裂症具有联想松弛的特征,在与外界关系的表达中,他们不可控制地进行无意识的联想,从外界的角度来看,精神分裂患者时常不稳定易爆发的情绪以及思维混乱的幻想式言语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沟通的。为了更好地缓解这些症状,普林茨霍恩对他们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根据这些作品的特征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无目标、无序的涂鸦”“以主导性整齐倾向的绘画”“以趣味性描绘为导向的绘画”“强调生动幻想的绘画”“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8]。而后,普林茨霍恩挑选出十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他们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卡尔·布伦德尔是这十个病人之一,他出生在图林根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家马车运输公司的老板,家中有八个孩子,没有遗传病史。在学业结束后,布伦德尔学习了泥瓦匠手艺,并在不同的地方工作,除了泥瓦匠,他还从事过石膏工和铁工厂的铸造工人的工作。1892年开始,布伦德尔多次违反刑法,因伤人、抵抗国家权威、侮辱、藏匿、破坏公物等被判有罪12次。1895年他与一名寡妇有了一段婚姻,并有两个自己的孩子,据说这段婚姻很幸福,但是在1902年时,因为布伦德尔被判入狱,两人离婚。1900年他左腿受伤,最终截肢,后来他与医疗保险机构长时间争论退休金的问题,倔强捍卫自己的利益,此外没有患过其他的病。关于疾病明显开始的记录是他1906年的违法行为后,将他视为精神病患者并依据《民法典》第五十一条对他进行保护时的辩护词是:他只能与人进行短时间交谈,一旦长时间交流就会出现妄想的特征,并且言辞混乱。然而,如果经常听他说话,你会注意到他的思维并没有完全混乱,他的想法一直围绕着同样的人。他听到有声音对他说:“我是皇帝的兄弟,我是一个帝王,神职人员有什么权力把我当作救主;警察是全能的上帝,牧师是立法者,神职人员是墓穴挖掘者。”他还说人们试图用各种奇怪的方法毒害他:硫磺、杀菌剂、明矾、矿泉水、眼罩、鸦片、砷酸。这些妄想都体现出急性幻想的病症。在对其人格结构进行观察时,会发现布伦德尔是一个很开朗且情绪活跃的人,他的情绪冲突和自我为中心的力量本性很容易导致与法律的冲突。他的基本欲望是主动适应环境,追求丰富的生活、权力以及知识。在他的行为中很容易发现性的驱动力,例如他经常对着医院的窗外大叫并声称有一个站着的裸女。布伦德尔最初有着很好的智力水平,但由于他的不稳定情绪,他的智力无法得到发挥。医院的人称赞他在实际工作中的灵巧和机智。在他对人和事物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到他常以一大堆难以理解的词语表达出深刻的见解。总的来说,布伦德尔的精神分裂特点与他的智力水平并无关系,而与他的性格结构很契合,对此,普林茨霍恩又进一步结合他的作品进行分析[9]。
图4是布伦德尔的雕塑作品之一。左上角的女人的肢体形状仿佛是完整的,又是与躯干分离的,一只手呈现“M”形,另一只手有四个手指头,布伦德尔称旁边站着的是“床边的医生”,他正在对病人进行某种治疗,可能是截肢手术,这源于布伦德尔曾经的经历,也可能是进行阴道手术,这与布伦德尔粗狂的性幻想相关。与图5相比,作品中都出现了鹿和女人的形象,这与他的幻觉相联,布伦德尔曾幻觉一个女人和一头鹿从草丛中冲出来,而后他又说它们通过阶梯走过来。图4的右下角描绘了一只鹿,鹿的背后是叢林和窗户,图5中的鹿和人是在阶梯之下的。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图5中人物的面部轮廓、巨大的乳房的轮廓以及鹿的轮廓都更加明显清晰,而图4作品中的轮廓则更为模糊,但无论是混乱还是秩序,都充满着原始作品的稚拙感和儿童画般的叙事性。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品中呈现出心灵与梦境的相似性,他们在人格整体衰败的情况下仍然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普林茨霍恩将精神病人的艺术与儿童的作品和原始艺术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都执着于对直觉和灵感的探索,这与当前时代艺术的潮流相适应。但是,不能简单地用外在的相似性直接去评估内在的心灵的相似性,评估时代潮流需要根据生物学的基准,并且对所有因素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客观且有建设性的批评。于是作者进一步提出要想解决创作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形式基础上。
3 普林茨霍恩艺术介入精神分析的方法总结
3.1 普林茨霍恩艺术精神分析的实践步骤
3.1.1 普林茨霍恩对精神病人艺术作品的收集
普林茨霍恩收集了大量病人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等,他以这些艺术作品为对象展开研究,他认为艺术作品中蕴含了患者内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对了解患者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艺术作品充斥着与众不同的创造力,是对个体内心最真实的反映,它与我们四周环绕的所有别有用心的虚伪之辞全无牵涉,摆脱了社会上充斥的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等的不正之风。得益于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所造成的出人意料的辩证效果,艺术创作的机制在这里最终摆脱了所有束缚,完全不受任何名利的诱惑,因此精神病人的艺术创作是心理健康最大的财富储备,尽管这些人自身都罹患不幸,却确保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被人们日渐忘却的绝对真实的存在[10]。(安德烈·布勒东, 2015)这也是普林茨霍恩收集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这种方式被后世的艺术治疗师所认可并继承,成为艺术心理治疗的重要一节。正如当代著名的医学博士迈克尔·萨缪尔斯和玛丽·洛克伍德·兰德所说:“艺术促进了精神体验,从而促进了精神治疗。[11]”(迈克尔·萨缪尔斯、玛丽·洛克伍德·兰恩, 2021)
3.1.2 普林茨霍恩对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描述和分类
普林茨霍恩根据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分类,在对作品风格、线条、色彩等描述分析后得出结论,有些作品更具有装饰性和秩序感,有些作品更注重情绪的抒发并具有混乱感,有的则更注重画面内容的情节性的表述等,他将这些作品分为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作品的共性找到患者心理的共性。例如图6和图7,都是更具有装饰感的作品,其画面中所呈现出的秩序感和美感,反映出个体对和谐和平衡的渴求。图8和图9给观者一种混乱之感,表明了个体在情感上的强烈冲突与矛盾。图10到图12则更具有情节性和符号象征性的表达,表明创作者对事件的注重和诉说的欲望。这种对艺术作品的分类描述法是普林茨霍恩试图从个体案例中寻找到普遍性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体现。
3.1.3 普林茨霍恩对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
普林茨霍恩认为病人的艺术作品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折射,他通过审视作品中的图像、符号、表现形式等来理解他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林茨霍恩注重对图像象征意义的分析,他认为这些象征的隐喻揭示了患者的心理冲突与矛盾;普林茨霍恩还关注患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他认为其在创作过程中的情绪的流露、创作技法与技术的选择运用等都揭示了病人的潜意识过程;除此之外,普林茨霍恩将病人的艺术作品和正常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出他们的差异性,从而发掘了精神病患者艺术作品的独创性,这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冲击,这些独特的艺术作品逐渐被人们所包容和认可,在打开艺术新大门的同时,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而促进了人们对于精神病人的了解和包容。
3.1.4 普林茨霍恩与精神病人进行对话
除了与患者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普林茨霍恩也注重与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将患者的生命历程、创作动机、艺术作品结合起来,以揭示患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为理解其心理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做准备,这一治疗方法被后来大量的治疗师所沿用并创新。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治疗师——孟沛欣,在用绘画艺术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注重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将治疗师的角色引入患者的心理。她提出将“用语言表达情绪练习”“用图像表达情绪练习”和“与自我对话”三者相结合,以这种表达方式鼓舞病人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孟沛欣认为左脑的判断是压力之源,例如当一个人因为交通拥堵而不能前行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舒服的,但这时由于大脑长年所受的道德训练对情绪反应做出了相应的行为调节,如“要忍耐”等,但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过后,这个人终于大为光火,心里说:“真该死。”当身体反复经历情绪冲突时,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的伤害。而右脑的图像化是疏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当来访者接近这些图像时就可以接近内心的情绪冲突[12]。(孟沛欣, 2009)以上三種方式是孟沛欣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方式,用这些方式可以促进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心理了解,引导其发觉自己情绪冲突的图像。
3.2 后世对于普林茨霍恩艺术精神分析法的继承与发展
3.2.1 普林茨霍恩学派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继承
普林茨霍恩的艺术精神分析法为后世的艺术治疗和精神治疗领域打开了新的大门,他的研究促成了艺术治疗学科的诞生,在二十世纪初成立了普林茨霍恩学派,这个学派有众多追随者,主要代表人物有莱奥·纳夫拉蒂尔、卡尔·海因茨·门岑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普林茨霍恩的理论。莱奥·纳夫拉蒂尔发展出了“精神病人艺术的图像分析”的方法,这一方法将艺术疗法和心理疗法相结合,通过解读患者的艺术作品了解他的潜意识心理。他将患者的艺术作品视为一种自发和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并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反映患者的内心情感,在心理分析的同时,介入艺术疗法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支持。这一方法继承了艺术疗法和心理疗法,并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人文维度和世界观,对治疗师的专业程度有所挑战。治疗师不仅要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艺术作品中的符号性和情感表达,而且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解释他们的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卡尔·海因茨·门岑在普林茨霍恩学派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创造性的治疗过程”“集中治疗”“艺术解读和介入生活”“自我实现和个体化”几个概念,其中“创造性治疗过程”是指门岑注重艺术治疗的过程,他认为患者在艺术创作过程的情感抒发本身就具有治疗的效果;“集中治疗”指的是在短时间内治疗师与患者进行治疗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患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世界,并与治疗师建立深刻的联系;“艺术解读和介入生活”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将其与患者的生命历程相结合,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艺术作品和内心世界;“自我实现和个体化”是指门岑鼓励患者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并通过接受自己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而增强自我接纳的能力。
3.2.2 当代艺术治疗领域对普林茨霍恩艺术精神分析法的继承与发展
当代艺术治疗法被各个国家的临床心理治疗领域广泛运用,研究者们在继承普林茨霍恩艺术精神分析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发展创新,使艺术疗愈法更加专业化并增强了艺术治疗实践的可行性。在理论方面,治疗师们对其进行深化和扩展,进一步探索艺术创造过程的心理动力学和潜意识层面。美国知名的艺术治疗师肖恩·麦克尼夫,在普林茨霍恩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提出了“身体-艺术-心灵”的理念,他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身心交换的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因此可以起到缓解压力和紧张、降低心率和血压等作用,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和整合。麦克尼夫的艺术治疗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写作等,他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创作者的潜意识,从而使创作者了解并接纳自己,提升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在实践方面,当代的心理学家以及医学家发展了普林茨霍恩的艺术精神疗法,并结合了多种治疗方法增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奥地利心理学家威廉·奈德是身体导向治疗的先驱之一,认为个体的呼吸模式和肌肉张力可以反映他内在的心理状态,治疗师将身体导向治疗与艺术心理治疗相结合,以促进身体和情感的整合。
3.2.3 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对普林茨霍恩艺术精神分析法的继承与发展
普林茨霍恩的艺术精神疗法在当代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上,而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在艺术教育领域影响甚远。美育课程成为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必修课,学生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潜移默化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提高了审美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发挥了艺术治疗的功能。另外,当代治疗师不断对此进行探索和创新,将普林茨霍恩的艺术精神疗法和其他治疗法相结合,例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从而使其对自我、他人、周围的环境以及社会关系获得新的认知,进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治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法可以相互协作,一方面对于患者来说,可以有更有效的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从而增强自我认知、促进情绪调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引用
[1] 姜苏倩.艺术疗愈机制下的创作方法分析[D].天津美术学院,2022.
[2] Emil Kraepelin. Compendium der Psychiatrie[M].Leipzig:Johann Ambrosius Barth,1883:187-372.
[3] Emil Kraepelin. PSYCHIATRIE EIN LEHRBUCH F?R STUDIERENDE UND ?RZTE [M]. Leipzig:Johann Ambrosius Barth,1920:726-733.
[4] Emil Kraepelin. Dementia Precox and Paraphreni [M].Leipzig :Johann Ambrosius Barth,1919:252-256.
[5] Hans Prinzhorn. Gibt es schizophrene Gestaltungsmerkmale in der 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 [J].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Neurologie und Psychiatrie,1922,35(3):512-531.
[6] Hans Prinzhorn .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 [M].Berlin:Julius Springer,1922:15-40.
[7] Hans Prinzhorn .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 [M].Berlin:Julius Springer,1922:53-108.
[8] Hans Prinzhorn .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 [M].Berlin:Julius Springer,1922:303-312.
[9] Hans Prinzhorn .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 [M].Berlin:Julius Springer,1922:122-132.
[10] 安德烈·布勒東.疯子的艺术,打开禁域之门的钥匙[J].上海艺术家,2015(5):26-28.
[11] 迈克尔·萨缪尔斯,玛丽·洛克伍德·兰恩.艺术心理疗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6.
[12] 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作者简介:朱媛媛(1997—),女,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